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如何有效地提高本科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更快适应岗位需要,一直是高校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工程资料编制工作坊为例,并进一步阐述了“四真五合”模式的内涵、作用、运用等方面内容,提出了“四真五合”是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未毕业已具备就业能力”。
关键词:四真五合;实践动手能力;应用与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沈建增,等.基于四真五合模式的本科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与研究——以工程资料编制工作坊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6):118-120,155.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政府对我国的教育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习近平在19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对教育的经济投入也在逐渐增加,2018年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为46135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8.39%。然而我国的教育水平相对于其它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更多的是强调教育规模、教育机会,但是对教育质量的监测评价还非常地薄弱。除此之外,在应试教育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直接投入工作,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岗位要求。这大大的限制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提出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变现在的格局。
二 目前实践动手应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的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现行中,高校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仅停留在课程层面,一般是通过开设实验课、实训课、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等课程作为实践手段,每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对应负责。但由于专业建设缺少系统性设计和指导,课程教师间缺乏互联互通,实践项目在实施当中不注重与其他专业的纵横拓展,项目零散,没有形成整体,导致学生实践动手了很多项目,但“能力导出”不明显,真正应用能力不强。
(二)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
实验前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对试验本身不了解,参与实验的态度比较被动消极;教师在讲授试验原理后再进行演示操作,属于被动吸收消化状态,整个过程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加上课余时间没有专人指导,学生也没有积极利用实验室开放期间进行强化训练,实验室利用率很低,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掌握相关检测技术知识和仪器操作技能,实验教学质量不高[1]。
(三)实践教学与工程实践融合度不足
当前较多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都安排了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2]。但由于这些教学环节实践时间跨度较短,学生停留在“参观”的层面较多,能实践动手的机会甚少;此外,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无法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所以在现实中会经常出现“假题真做”,导致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较大脱节,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 四真五合模式的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倡导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技能应用的实践能力[3]。四真五合实践教学教育模式响应了这一要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发展为中心,将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实施过程,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
四真五合是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教育模式,依托校企合作,深化合作内涵,充分把企业的人才资源、真项目资源融入教学改革,以“师傅合作、师师合作、师徒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为基点,创造出“四真”平台—真项目、真环境、真学、真做,不仅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锻炼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能力。在“五合”当中,对于大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师师合作”和“师生合作”,这两个环节是“生生合作”的前提和根本。
(一)师傅合作
师傅合作是指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基于工程真实项目与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高校主动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如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制定、毕业设计与实践指导、实训基地建设、教材编写等,使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培养。通过校企深度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企业获得学以致用的人才,降低企业对人才的培训费用[4]。师傅合作要注重三性,一是要有明确性,校企双方要明确责任人、明确合作目标、明确合作计划;二是要有具体性,要把合作落实到具体实施环节和方案当中;三是要有真实性,以能力产出为导向,校企双方师资要把真实项目内化成为教学改革当中典型案例,通过解构和重构教学内容,并形成体系共同培养学生。
(二)师师合作
师师合作是指高校教师之间针对真实工程项目进行“传帮带”,由工程实践丰富的教师指导年青教师,最终共同促进和提高,是该教育模式的核心之一,教师与教师之间,不同思维之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使原有的观念互相启发和补充,更加科学和完善,同时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5]。因此,师师合作要有目的性,是基于真实工程项目开展的,要制订考核标准,从理论知识维度、专业技能维度、团队管理等三个维度去评价“传帮带”的效果;师师合作要有全面性,参与的工程实践项目应“立足专业求生存,跳出专业求发展”,不能拘泥于本专业领域的项目,要有跨界思维,形成较强的工程应用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师师合作要有转化性,教师团队要注重把工程实践项目融入人才培养当中,实行“一课双师”,并从教学方法、教学场所、教学案例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给学生授之于渔。
(三)师徒合作
师徒合作是指校企合作模式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选出和认定一批德艺双馨的师傅团队,基于真实工程项目,共同承担着指定学生的培养任务,参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6]。学生通过师傅的“传、帮、带”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并不断感受其专注负责的职业素养,使工匠精神逐步渗透和养成。
(四)师生合作
古人云:“君子爱人,必教之以其方”,即教师应该“授之以渔”,而并非“授之以鱼”。然而在传统教育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只局限于课堂,接触真正的工程实例更是甚少。在如此短暂的交流之间,何谈必教之以其方,授之以渔?本模式通过校内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加强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合作,通过真项目、真环境给学生锻炼,最终达到师生合作的模式。学生在工程真项目中根据真正工作流程获得了锻炼,通过真正的操作,让自己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一定的工作能力,解决了目前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社会现状。通过真项目的师生合作,教师不仅仅是针对专业知识的探讨,更多是将人生阅历的传授,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之道,做到真正的授之以渔。
(五)生生合作
生生合作是指:经过“师生合作”、“师徒合作”环节培养起来的学生,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以真实工程项目为纽带,对下一梯队的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训练目的。因场地和资源有限,为确保培养质量和时效,参与培训的学生对象要经校企师资共同面试、考核、选拔,并建立其完善的管理和考核制度。生生合作可以有效地提高校企合作资源利用率,促进实践训练的常态化和连续化。
四 四真五合模式特色
在工科教学中,实践是教育的根本灵魂和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工程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关键,实践能力培养水平逐渐成为衡量工程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7]。“四真五合”模式对在校大学生的能力提升,显著体现在“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这两方面,在校期间投身参与真实项目实践,通过相互的合作,促进大学生自身主体的能动性、执行力以及表达力等各方面提高,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在这一模式过程中,大学生可提前参与并切身感受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应具备的工作能力及心理素质,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以上能力。
(一)以合作促能力提升
“师生合作”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成为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人。在“四真五合”模式中,教师根据真项目的开展过程,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量身定制对应培养方案,定向培养学生实践活动与学生主体水平相持平的项目活动,避免出现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项目实施。在项目的实施开展过程中,能实现学生结合自身的能力发展,迸发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从以往刻板地被安排者到主动者之间的角色转换,能引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冲破实践中各种阻力,达到既定的目标。
“生生合作”下,通过真项目训练成长起来的学生,以“传帮带”形式指导实战经验缺乏的学生,最终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工作能力。这是大学生不断地对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地一个过程,对于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时,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去表达自身的想法,既包括专业的理论知识表述,也需要强烈的说服能力、沟通技巧、合作能力等。在这个培养模式过程中,会涌现出能力较强的学生团体领导者、带领者,也能发挥学生之间潜在的合作共赢能力。实践经验积累地越丰富,储备的知识则越扎实越牢固,对新项目开展的顺利程度也会促进,也对新参加工程实践的学生带来更大的触动,让学生掌握对实践问题的多视角理解,从而生生间的合作形趋于常态形成“实践生态”,完成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率更高,能力不断提升。
(二)以真项目缩培养周期
传统培养模式中,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的实践动手能力大部分只达到了“形似”,之所以达不到“神似”,是因为缺乏“真项目、真环境、真学真做”。如何挖掘和培养学生发展竞争是直接叩问传统培养模式的尖锐问题。四真五合模式下,大学生可以在课外之余,到校内协同育人平台接触真实工程案例,并在校企双方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指导培养下,提前熟悉并掌握行业标准规范使用、工作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工艺流程,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并在不断的反复实践训练中,形成自己与行业企业同心同向同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达到未毕业已具备就业能力。
五 四真五合模式的应用
基于“四真五合”模式,以真实工程竣工资料编制为主线,主要构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合作方式,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服务项目,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能力提升工作坊。
(一)前期准备
首先,项目指导老师与校企合作公司建立起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教师承接企业的横向项目——市政或乡镇道路竣工资料的编制项目,达到互利共赢,同时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提升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成立“工程资料编制工作坊”。其次,经过面试并筛选有一定专业基础、责任心较强的学生,组建一支完整队伍,并实行“学生自管”,制订相应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接着,老师团队根据承接的实际工程项目,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和研讨、培训,让学生基本掌握工程资料编制的实际流程和细节。最后,学生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对工程资料编制过程当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和数据进行自我研究和学习,锻炼自身的自学、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项目实施
经过前期的培训和自我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互补特点、专业结构、学龄学情进行分组,成员分成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对应工程的不同部位,分工明确,形成流水线模式,最终工作资料编制成果由各组负责人汇总审核。为保证项目完成质量,由指导老师和负责人找齐相关专业知识点和规范,编制出一个项目的完整资料,形成“样板”,各组成员根据分工做好对应的工程部位资料编制。对于较困难的工作环节,指导老师会结合真实项目图纸,并找一些实例工程项目的视频给学生讲解,学生理解后,按照工艺流程进行项目编制实施,并以“工作责任制”组织组内成员互相检查;最终分析总结,各组分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及解决方法,并由教师点评和指导。通过项目实施,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树立了团队合作意识。
(三)项目考核
以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才能够培养出更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8]。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达不达标,以工程资料编制成果是否通过企业验收为唯一评价观测点。项目考核重在工程项目资料编制的实战效果,对于验收不通过的成果,要求各组成员根据修改意见,结合行业技术编制的要求重新编制,直至通过验收为止。通过项目考核及验收,学生加深了对行业标准的理解和掌握;懂得了“匠心来源于细节和严谨”;提高了办公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不断得到积累,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六 总结
四真五合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校企合作是基础,四真是前提,五合是关键。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轴心,以五合中的“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为两翼,实行真学真做,让学生“未毕业已具备就业能力”。将四真五合模式引入高校,以领域岗位需求为基础,以企业、行业中的真实案例、真实事件为抓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韦才寿,沈建增.基于CDIO模式的《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52):96-98+101.
[2]李明,殷乾亮.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44):35-36+61.
[3]闫丽.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4]王志奇,夏小霞.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J].教育现代化,2018,5(44):9-11.
[5]王砚辉.“师师合作”教学模式对教师业务成长的促进作用[J/OL].中国培训:1[2019-12-23].https://doi.org/10.14149/j.cnki.ct.20170614.094.
[6]单仲,姜绍忠.师徒制模式下工匠精神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26):20-21+29.
[7]康玲,李勇,王文静.提升工科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J].管理观察,2019(31):116-117.
[8]黄太艳.职业能力视阈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研究[J].戏剧之家,2019(17):1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