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前,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世界范围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理解,并且已经写入联合国的许多文件,成为世界人民维护和平、谋求发展的共同主张。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坐标,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在联系,本文从事物演变的视角探讨国际理解教育新的历史方位,包括:国际理解教育话语的演变;国际理解教育互动的演变;以及国际理解教育的困境与中国贡献的张力。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理解教育;历史方位
本文引用格式:李毅,等.国际理解教育新的历史方位[J].教育现代化,2020,7(45):110-114.
The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LI Yi,YANG Chun-yu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Guangzhou University/Wesleyan College,Guangzhou Guangdong)
Abstract:At present,the idea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proposed by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ly accepted and understood by more countries the world,which it has been written into many UN documents.In addition,it has become a common belief for people in guarding the world peace and pursuing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the idea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has presented a new value coordinate,which will be meaningful to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Based on the inner connection between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is attempted to study on changes of the utterance and interaction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terms of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In particular,it is focused on the current dilemma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the active promoting power presented by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Key words: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一 引言
国际理解教育是联合国宪章精神孕育的价值教育理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下的跨国家的教育实践活动。国际理解教育高举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和平旗帜,始终坚持培育青年一代和平精神的使命,促进国家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致力于维护和平、维护人权等人类共同向往的教育目标。国际理解教育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实现了从理念建构到实际运行的发展过程,并且形成了一种具有区别特征的价值教育体系。相比于70多年前的国际态势,今天的国际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冷战”结束以来,在联合国倡导的多边主义和集体安全思想的影响下,国际社会主题由战争与和平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多元化的趋势正在改变国际社会发展的走向,同时也在改变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走向。
当前,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世界范围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理解,并且已经写入联合国的许多文件,成为世界人民维护和平、谋求发展的共同主张。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坐标,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在联系,本文从事物演变的视角探讨国际理解教育新的历史方位,包括:国际理解教育话语的演变;国际理解教育互动的演变;以及国际理解教育的困境与中国贡献的张力。
二 国际理解教育话语的演变
国际理解教育的话语体系产生于1946年组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一届大会,大会制订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法》文件从制度上确立教育、科技和文化合作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确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致力于促进各国之间在教育、科技和文化领域合作的使命。这次大会的历史性贡献在于首次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从道义上确立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地位,并且确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下的国际理解教育话语体系,这是联合国面向国际社会启动的重大教育行动。
(一)话语基础
国际理解教育话语的价值追求是培育人类维护和平的精神,这种理念源于《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法》前言的表述,即,“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1946)。”联合国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强化了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文件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应促进各国、各种族或各宗教集团的了解、容忍和友谊,并应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
《世界人权宣言》虽然是一个政治宣言,但是文件首次明确了国际理解教育在维护人权和人类和平事业的重要作用,在法理上为国际理解教育从理念走向行动的制度性安排提供了依据,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为国际理解教育话语奠定了基础[1]。
(二)话语特质
在联合国宪章精神的旗帜下,国际理解教育话语体系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原则,捍卫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基本精神。为了有效指导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印发了《国际理解教育:课堂教学的实例与建议》教学指南,指出国际理解教育话语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联合国、人权和世界各国三个领域的知识(1959)[2]。从学科意义上说,国际理解教育话语属于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强调教育的特殊功能。在理论层面,国际理解教育话语体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的特质贯穿于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全部过程。在实践层面,国际理解教育话语是一个科学性与民族性统一的概念,具有科学性与民族性融为一体的教育特征。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性反映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因此,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是可以相互学习的。民族性反映了民族特色,它反映在各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特别是民族价值观的传承上[3]。在联合国多边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各个国家的民族性诉求进一步丰富了国际理解教育话语体系的内涵,呈现出多种视角、立场和主张的话语特征,代表性的话语方式有:强调文化理解、人权、民主、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全球公民”,达到实现世界和平的目的;强调全球合作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全球责任意识,旨在解决全球化导致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强调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教育,培养国际沟通能力、外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旨在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国际视野;强调民族教育、移民教育、海外子女教育等教育内容,旨在促进国内各民族、多元价值和多种处境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存[4]。
(三)话语动态
在国际关系的语境下,国际理解教育话语属于国家间的人文交流的范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国际理解教育话语体系体现了联合国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诉求,是特定的主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形成的话语体系。按照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的观点,国家间权力对比的改变必然引发国际格局和国家间关系的变化,这种改变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理解教育是超越国家主权的人文交流活动,教育实践必然要面对是理想与现实、现实与历史、现实与未来冲撞所带来的问题。面对变化中的世界,国际理解教育话语的内涵,定位和方式须要不断适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需要不断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
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这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邀请方安排下,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演讲,他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定位,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历史和现实意义上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给予人类共同发展“中国方案”,这个倡议不仅提供了中国的话语方式,同时也为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提供了新话语,对于重构国际理解教育话语体系具有指导性意义。
三 国际理解教育互动的演变
按照人、社会与教育“三位一体”的分析范式,国际理解教育互动的本质是一种人文互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国际理解教育互动的特殊性体现在国际社会背景下人文互动专题性需要,具体包括:联合国宪章倡导的普遍价值、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权发展等。国际理解教育互动的动力来自于主体的主观需求,终极目标依然是服务于人的发展,这种主观需求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在现实条件下,国际理解教育互动始终是理想与现实相互碰撞的过程,这种碰撞是一个相互改变的过程,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一)动力演变
在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推动互动的主体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7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下的互动机制。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国际理解教育互动不能回避国家间利益诉求的现实需要,在国家利益诉求的驱动下,国际理解教育互动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族国家的个性化需求。例如,美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家安全战略需要,着眼点在于国家安全利益,主要目标是应对全球化和移民浪潮的挑战。日本和韩国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动力来自于本国融入世界的需求,强调全球合作和全球责任意识,谋求构建服务于本国价值主张的国际理解教育话语体系。在个性化需求的主导下,国际理解教育互动主体呈现多元化,形成多元化和多样化互动特征,其中包括联合国与成员国之间的互动,联合国成员国之间的互动,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互动,联合国成员国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等。在个性化需求的驱动下,国际理解教育互动的动力来源向多元化和多样化方向演变。
(二)主体演变
站在国际格局历史演变的角度,国际理解教育互动主体演变有两个观察维度,一是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度,互动主体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个主体高举联合国宪章的旗帜,坚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维护人权、促进合作的遵旨,从组织形态上引领国际理解教育互动的走向。另一个是国家间利益诉求的维度,互动主体是主权国家。这个主体立足本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符合本国对外发展战略需要国际理解教育政策,推动服务于本国对外发展战略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国际理解教育主体在这两个维度上各自保持发展定力,但是也互有交集,相互支撑,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理教育互动主体演变的历史。
(三)取向演变
国际理解教育的取向是建立在联合国宪章精神基础上的价值选择,核心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权保护,培育民主精神,增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理解,促进国家间的人文交流。在互动的状态下,国际理解教育既要坚持理想主义的价值,同时也要面对现实主义的质疑。既要回答国际社会的共性需求问题,同时也要回答国家自身的个性需求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态势和国际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状态,国际理解教育的取向始终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共时条件下,面对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国际理解教育的取向可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在历时条件下,面对国际社会的现实需求,国际理解教育的取向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调适,因此,国际理解教育的取向也是一个不断调适的状态。
在联合国宪章精神的旗帜下,坚持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不变的取向,但是,针对现实问题的进行必要的创新也是一种取向,这是国际理解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以中国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取向为例,为了适应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北京师范大学的课题组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定义国际理解素养,具体要素包括: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2018)。上述有关国际理解素质教育目标的描述既有共性表达,也有个性表达,既有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有应对时代要求的现实取向。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巨大的引领作用,也表现出巨大的张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价值观必然会进一步影响和改变国际理解教育的取向。
四 国际理解教育的困境与中国贡献的张力
当前,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在世界大变局的态势下,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日趋泛滥,“文明冲突论”依然大行其道,联合国倡导的和平与人权的基本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面对国际理解教育当前面临的困境,我们需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从理想的和现实的、历史的和现实的视角理性观察国际理解教育的历史方位,全面理解“中国贡献”。
(一)价值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共同价值”的理念是中国从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构建人类的文明观、发展观、和平观、人权观和生态观的价值主张,也是国际社会的道德“制高点”。共同价值的实质或者本质是普惠,普惠价值是对共同价值的进一步解释、展开、说明和发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就在于实现全人类的普惠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的文明观主张世界是多样的、平等的,强调一切依靠世界人民、一切为了世界人民、让世界人民共享世界发展成果的价值理念,不同文明主体之间应该互学、互鉴[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全球价值观[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将不同民族的文化同质化的过程,她不仅不会排斥差异,反而会包容和尊重差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多样化的民族国家构成并拥有差异性的文化,在成员异质性的共同体中追求同质性本身就是一种哲学谗妄,在实践中往往成为支持或从属于霸权或者倡导国际等级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8]。
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使命是在人们的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必须建立在人类共享的思想基础之上。在世界处于大变局的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全新的价值观。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全人类的共同关切,致力于构建国际社会共享价值观,谋求和谐共生的国际关系。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共筑“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天下一家”的中国情怀,倡导“和而不同”“休戚与共”和“包容友善”的中国理念。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文明和谐共存的价值,坚持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取向。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文明互动的内在价值,坚持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行动准则,致力于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二)话语贡献
国际理解教育话语的基本内涵是维护世界和平、保护人权、促进民主、培养“世界公民”、培养世界青少年的合作精神。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理解教育话语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变,相比初始阶段的认知,现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话语内涵更加丰富,涵盖了与世界和平、人权保护和合作精神等主题相关的各类世界性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物质层面的要素包括: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精神层面的要素包括: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极端主义问题、民粹主义问题。这些问题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困境,也是国际理解教育实践面临的困境。
面对上述问题,某些西方国家推崇“普世价值”和“文明冲突论”的话语体系既不能有效指导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也不能有效引领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走向。相比于“普世价值”和“文明冲突论”的话语体系的局限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全新话语范式,这是国际理解教育话语体系的中国贡献,具体包括:第一、文明共存话语。中国注重人类不同文明的内在价值和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联系。中国有关文明共存的经典话语: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天下一家;和而不同;休戚与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第二、文明互动话语。中国认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秉持文明是多彩的、包容的和平等的价值观,恪守“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互动准则,追求“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和“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互动目标。第三、文明多样话语。中国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崇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和“人生乐在相知心”等相处之道等。
当前,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表现出巨大的话语张力。这种话语的影响力来自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也来自于“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传递的中国贡献。
(三)行动贡献
中国是联合国坚定的支持者,也是联合国宪章精神的捍卫者,中国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域的行动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国际理解教育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联合国成员国的执行力和推动力。如果说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是中国给予国际理解教育的重大思想贡献,那么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则是中国践行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贡献。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2016年,中国政府先后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政策文件。上述文件的政策目标是促进亚欧非各国之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构建具有普惠性质的合作模式。其中,“民心相通”的本质是人文交流,基础是教育,特别以相互认同为目的的国际理解教育。以“民心相通”为目标的中国行动不仅体现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也体现在“一带一路”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行动,要点包括:留学中国计划、语言服务计划、青少年交流计划、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师资培训计划、合作办学计划、人文交流平台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教育援助计划、“丝路金驼金帆”表彰计划等。更加具体的目标有,从2017年开始,在3年时间里,中国每年面向沿线国家公派留学生2500人。在5年时间里,中国将面向沿线国家建成10个海外科教基地,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学生来华学习或研修。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给予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贡献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一系列的可操作的实施项目,中国的行动贡献体现了“人文先行”的合作精神,也体现了“知行合一”的中国品质。
五 总结
当今世界正处在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意味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重组的机遇与挑战,但是,不管国际局势如何变化,维护和平、保护人权、合作共赢仍是人类共同的美好向往,也是国际理解教育不会改变的主题。在联合国宪章精神的旗帜下,只要我们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摒弃封闭性、零和性、排他性的思维,崇尚开放性、平等性、包容性的思维,坚持机制开放、议程开放、合作开放的原则,国际理解教育依然是实现人类的美好向往的价值教育手段。大变局之下的国际理解教育将面临着新的课题和议题,须要我们重新审视国际理解教育,特别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定位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与未来,确立的国际理解教育新的历史方位,让国际理解教育进一步焕发活力,让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筑“天下大同”的梦想。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https://baike.baidu.com/item1.
[2]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M].Publish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1st impression June 1959,2nd impression March 1964.
[3]顾明远.国际理解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1-3+51.
[4]姜英敏.全球化时代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体系建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1):87-93.
[5]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全文):https://wenku.baidu.com/view/html
[6]韩庆祥,王炳林,郭湛,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同价值[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3(04):5-14.
[7]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J].求是,2013(04):53-55.
[8]周作宇,马佳妮.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价值坐标[J].教育研究,2017,38(12):42-50+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