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语文教学,尤其是涉及思想交锋的文言 文,需要精心设计“学的活动”,让学生的行动、 思维、情感真正参与文本内容的体会、研讨和 融通,力求通过深度对话实现言文并重,实现 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的统一。研习《楚辞•渔 父》一文时,我和学生借助课堂活动,有层次地 呈现了由内容到情感、价值观的研习,达成了 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围绕“对话”设计核心问题,深入文本 以实现内涵解读
经典文言文的学习,是“定篇”学习,需要 在弄懂字句含义、内容要点的基础上,了解作 者立意构思、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对于一篇 浅显易懂的文言散文,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我 放在情感、观念的研讨层面。课前,布置学生借 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点文言现象,理解 课文大意。课上,以师生、生生对话为主要方 式,辅以诵读、拓展迁移等有效策略,深度解读 文本内涵。
请看对屈原和渔父的三次对话所做的活 动设计。
1.分析第一次对话。
(1)屈原出场。找出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 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预设分析: 活画了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 骨立的外在形象。
(2)学生找出渔父的第一次问话,和屈原的 回答,师生诵读、讨论。
2.分析第二次对话,重点研读,培养学生紧 密结合文本,细致筛选信息的能力。
(1)找出渔父的第二次问话,和屈原的回答。 试做分析:面对屈原的窘境,渔父是如何说的?实 质是什么?屈原有没有接受渔父的建议?再次诵读屈原的回答,力求读出情感。预设 分析: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更不 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不随波逐流, 不苟合,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矢志不渝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表现了 “宁为 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分析第三次对话
找出最能表明渔父观点的句子“沧浪之水 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追问:面对屈原的回答,渔父也表明了自我观 点,如何理解这句话?《渔父》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短文,三次对 话中蕴含着多元意蕴,历经两千多年更显丰 瞻,能够为课堂打开一个多姿多彩的思辨世 界。学生通过研读活动,独立思考、感悟文本、 深度对话,能够不断扩展自我世界并发现世界 的意义,进而促发个体思想的生成和丰满。
二、以拓展内容激发热情,引缀联结以促 成价值观的明晰
课上,我将拓展延伸教学活动贯彻在每一 次对话研讨的过程中。高中语文课,不能仅仅 局限于字词句篇和文本理解,还应该扩大涉及 范围,纵横捭阖,多元萃聚,达成文本的发散性 理解和学习视野的有效扩张。导人阶段使用了鲁迅、贝多芬两位名人的 话语:面对人生的困厄,甚至面对生死抉择,怎 么办呢?鲁迅的回答是“直面惨淡的人生”贝 多芬高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课堂总结的 时候,我又结合鲍鹏山《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 的时候》以及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两个 内容,激励学生既要脚踏实地、因事而为,又要 仰望星空,“有思想的光芒和清洁的精神”;课 堂首尾的呼应,又与“屈原和渔父的三次对话” 存在着紧密的思想关联,实现了整节课教学思 想的一致和贯通。
在对屈原和渔父的三次对话的研读、分析 过程中,我适时穿插了拓展内容。我在分析第 一次对话内容之后,补充了《史记•屈原列传》 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 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人则与王图以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 侯,王甚任之。”学生把屈原当下的“形容枯槁” “行吟泽畔”,与担任左徒时期的风流儒雅、地 位超然再做对比,从巨大的落差中更为透彻地认 清屈原的处境、心境等。
第二次对话中,我补充了古代儒家文献中所 记录的“与世推移”的圣人、名人(观点和事迹), 分别为:儒家经典《周易》的一句名言:“穷则变, 变则通,通则久。”第二个事例是,孔子特别赞赏 大禹的一件事:大禹治水,经过一个有奇风异俗 的原始部落,“禹人裸国,裸而人,衣而出”。第三 个事例,孔子赞赏卫国的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 无道则愚”的做法。通过这些事例,学生感受到, 渔父的建议在当时是符合现实的,也是为儒家思 想所接纳甚至赞赏的。由此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 考:为什么屈原最终没有做出“与世推移”的选择 呢?在屈原决绝地回答渔父之后,我又呈现两句 话: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 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一句,以及乔布 斯“记住,我们终究会死去”的言论,和学生一起 从多个角度感受生死抉择的缘由。最后围绕“屈 原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那么,他是以怎样的身 份自沉汨罗江的呢? ”这一问题开展多元思考,学 生的观点包括以文人身份、政治家身份和兼有两 种身份三个角度,从不同侧面都高度肯定了屈原 的崇高人格和爱国精神。
研习第三次对话(渔父“歌曰”),引导学生对 文本主旨进行探讨,提出了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 思辨:一是如何看待屈原和渔父二人的不同抉 择。二是当我们面对人生绝境时,会作出怎样的 抉择?第三次对话的分析,与整节课的拓展、收束 无缝对接,通过“清洁的精神”及“精致的功利主 义者”观点,让学生的认识和选择更加通透、高尚。
有教师提出,教学容量是否太大,尤其是拓 展内容偏多,会导致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笔者 认为,教学中,文本要深研,但不同篇目需要具体分析:这篇浅易文言文在学生理解能力范畴之 内一通过他们的诵读可知;我也提前征求了 学生意见,最后决定就文本结构和思想主旨的 教学实现,以课堂拓展的学习方式实现思想认 识层面的引缀联结、互相验证。课上,拓展教学 阶段,恰恰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学生从“不 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 “浅层的知”到“深层的知”,既符合认知规律, 又激活了兴奋点,让学生因为自身知识储备和 新知识之间的有意义衔接而兴味盎然,真正开 动了思维,拾级而上,深人发掘了文本的价值, 也为课堂增色。
三、以诵读涵咏宕辟思维宽度,搭建从内容到观念的桥梁
这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是分析、探 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对 自己的人生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在引导学 生分析屈原和渔父的三次对话、理解屈原的高 洁品格及渔父儒道交织的观念时,如何选择一 种恰当的方式切人,让学生能够进人情境、延 宕思维,深人领受不同的价值观呢?笔者选择 的方式是诵读涵咏,采用多种朗读交叠的活动 设计,深化理解和感悟。
教学之初,检查预习,学生用快语速齐读 课文,通过快读做到了熟悉和流畅。对三次对 话的分析,我就句读停顿、语调语气和情感抒 发作了朗读指导,包括:(1)(注意重音)举世/皆浊/我/独清,众 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2)(语调抑扬顿挫,两处反问语调要高,表 现出一种激昂愤慨之情)吾闻之,新沐者/必 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 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三次对话研习后,我通过分角色朗读进行示 范一女生齐读渔父的话,男生齐读叙述文字, 我读屈原所说的话—通过或缓慢低沉或高昂 决绝的语调,让学生慢慢地走人文本情境,感受 到屈原的沉痛和赴死的决心,引导学生涵咏文 句,在声音中受到熏陶。课堂最后阶段,师生通 过有感情地美读,让学生和文中人物得以跨越时 空而沟通交流。下课前,还以即时背诵的方式展 现了学生的记忆力。
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三次齐读、多次涵咏之 后,欣喜地发现了自己能够在文本的章法结构、 艺术技巧和立意构思等方面也有所领会,并且对 于文本的感悟能力也有提升,这是文言文学习的 一个好现象。有学生课后坦言,通过诵读和背 诵,自己在写文章时的立意、谋篇和遣词造句等 方面也有启发。
这节课基于朗诵训练的不断提升、拓展内容 的有效穿插,学生兴味盎然,学习效率较高,达 成了原定教学目标,提高了文言文研习的综合素 养。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文本内容, 还理解了拓展内容,并初步形成了更为开阔上的 生死观、价值观,在思辨中照亮了自己的灵魂。
南宋大儒陆九渊强调:“读书切戒在慌忙,涵 泳工夫兴味长。”这节课,不是一个主体对客体 的单纯介人的过程,而是在逐步深人、延展的 “深度对话”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觉醒行为和价 值生成行为交汇融合,能够促使学生不断接近语 文学习更加丰富的底蕴和灵性,这也是新课标下 “大语文观”的一种展现。
《激活深度对话照亮学生灵魂—以《楚辞•渔父》一文的教学为例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16/20190316123753696.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