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与大数据等新兴信息科技在重塑医学教学形态的同时,使危机管理与医学专业课程网络数字教学的设计和分析成为可能,网络空间的海量教学数据,为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课程开发提供了可行路径。本文提出了利用《医学心理学》课程平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或事件之后,在特定时空环境下,心理学课程设计进行重塑的关键性特征,以应对大数据时代对网络课程的优化需求,为《医学心理学》课程开发提出新的研究教学方法与分析视角。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在线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转化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潘元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心理预警与干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基于《医学心理学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4):156-160.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n Online Curriculum of Psychological Warning and Intervention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based on the Medical Psychology
PAN Yuan-qing1,ZHANG Zhi-yong1,CHEN Gen1,YANG Rong-hua1,SHEN Xi-ping2,JIANG Hui3,YIN Xin-qian1,
CHEN Chong-yi1
(1.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Campbell China Network,Guilin Guangxi;2.School of Public Health,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Gansu;3.Zhangzhou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Zhangzhou Fujian)
Abstract:Emer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Internet and big data not only reshape the medical teaching mode,but also make it possible to design and analyze the online digital teaching of crisis management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The massive teaching data in the cyberspace provides a feasible path for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curriculum approach.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sychological curriculum design before or after the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using the platform of medical psychology under the specific space-time environment,in which to meet the optimization needs of the network curriculum in the era of big data,and puts forward a new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and analysis perspective of medical psychology.
Key words:Medical psychology;Online course development;Teaching design;Translational research
一引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由于生存条件的恶化,生活秩序和生活资料的正常供应被打断,心理需要向着不稳定向量异动,显现出异于常时的灾变心理与行为特征,心身应激反应经过激活,个体应急情绪张力改变,影响学生的灾害事件情绪动员和自动心理预警,情绪反馈通路与心理应激行为相互联结,进入应激环境再适应再调制的重组过程。医学生心理卫生自我防护与医学执业心理素质提升教育具有共同的工作中心,通过网络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健康教育促进,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医学生不良情绪障碍和重大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调适困难与危机已成为现实研究课题。
近些年来,我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一再警醒医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管理系统,建立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的公共安全预警系统、监控体系,以及应急相关课程开发已刻不容缓,实现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与精神卫生的高效感知与智能监控,对维护高校稳定、处置突发情况和掌控舆情剧变等重大危机处置流程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二 危机管理课程的机遇与挑战
新冠肺炎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的个体和群体心理危机关系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新冠肺炎的爆发与蔓延,在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对国家心理卫生治理也造成了影响,并呈现日益加重的趋势,并可能对全球、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心理舆情影响,甚至引发构成重大危害的公共卫生社会事件。
2020年2月5日,教育部发布《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线上线下混合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产生了新的教学运行形态,混合网络课程具备开放获取的特性,如内容、结构和学习目标的共享与许可,促进了教学资源的重构和交叉融合,成为包容性和自信度较好的教育领导力量[1]。心理危机干预最旱产生于美国荷兰等国,在近二三十年发展迅速。20世纪70年代初,危机干预正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课题,高等医学卓越人才培养的特征目标之一,就在于塑造医学专业人才在应急处理灾害性事件的心身反应和心理救助的能力,突出表现在心理救助三级预防的系统层面,在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造成的心身适应不良和行为障碍等领域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研究网络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同时开发线上线下网络课程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并通过实践检验这种课程设计方法的效度,以期丰富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法,为《医学心理学》线上线下混合网络课程的开发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 目标导向网络课程的原理、知识分类方法相关理论
心理学网络课程的设计基于心理学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心理学课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影响着网络课程设计的不同方面。根据网络课程的目标,采用具有元认知的认识论和价值观,并以这些理论指导网络课程设计。课程观关键特征包括课程的概念、课程的设计、教学的实施、课程后效评价;学习观包括过程性教学评价和学习支持,表征教学内容与理解知识建构,教学观是课程创生与开发、师生互动共同协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内容、课程活动,呈现出开放、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被预期,它是生成性的,以教学过程或活动形态系统呈现[2]。
网络课程的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两个阶段。课程设计主要是在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目标和组织教学内容和资源,确定课程内容结构,设计教育学的活动。教学设计是在教学论和学习论的指导下,基于教学目标将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有序安排,权重合适的教学比例内容设想和可操作性的计划,呈现线上线下在线课程中教学目标,教学行为目标,教学生成性目标和教学呈现型目标。教学行为目标是系统设计遵循学习效果最优原则的具体行为;生成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活动的预设性、按照教学流程将教学内容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表现型目标是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的种种感官经历。三种课程目标代表三种不同的课程观,行为目标体现结构主义课程观,生成性目标体现建构主义课程观,表现型目标体现人本主义课程观。
行为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纵性的特点对于教学安排和有效控制教学过程非常有益,很容易进行教学评价。认知心理学提出以学科结构为中心的结构,强调学科结构对于教学和学习的意义,主张理论知识的学习,把结构主义引进课程论,重视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教学基本要素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
生成性目标是生成性目标是过程取向的,更多强调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随着教育教学过程的展开而生成的目标,生成性目标有助于促进学生内隐学习动机的活化,强调教学的过程与动态熟悉,通过课堂气氛所富有的生命力和创造性情景性而呈现。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型目标相宜得章,在问题解决的学习经验生长的过程中交互影响,迭代出课程的内涵和意义,关注学习者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认知图式建构,不仅强调外只适合技能在行为结果的强化塑造,而且同时注重学习者心理过程的获得感和泛化程度,通俗的讲,知识已被有效转化具备工具性作用[3-5]。
(一)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案
《医学心理学》针对突发危机情景的网络课程开发是常态化语境下开展的有关如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教育形式,《医学心理学》针对突发危机情景的网络课程开发是为提高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与自然灾害能力而开展的相关知识拓展与教育,其相应的体验实质上是“模拟情景式”学习。
《医学心理学》针对突发危机情景的网络课程开发体验活动提高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这一观点下,《医学心理学》针对突发危机情景的网络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使医学生掌握心理学与危机管理交叉课程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有充足的准备。第二种观点则是着眼于《医学心理学》针对突发危机情景的网络课程开发开展的情境,认为《医学心理学》针对突发危机情景的网络课程开发应当是某一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在应急语境下围绕这一事件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等开展的非常态教学活动[6]。
《医学心理学》针对突发危机情景的网络课程开发是针对突发事件,根据事件关注的热点问题所开展的健康教育,其关键是在第一时间用专业的教学设计发出科学管控之声,从而消除恐慌、激发自愈潜力、提出危机应对方案。《医学心理学》针对突发危机情景的网络课程开发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后者疫情缓解后,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地域卫生管理机构和政府决策部门机构、媒体等对危机对象的特点以及对广大受众情绪的认知和舆论的把握。这一观点下的《医学心理学》针对突发危机情景的网络课程开发就成为一种能够使医学生众有效判断自身风险,选择适当措施的医学心理学相关行动指南。
本教学研究基于《医学心理学》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设计,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促进医学生了解必要的交叉学科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认知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和正确理解心理危机的成因、表现、演化与预后规律,崇尚科学精神,旨在掌握一定的专业心理与精神卫生技能,形成应用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危机干预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搭建开发环境、工具与内容构成体系
《医学心理学》既是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是心理学一级学科和医学相交叉的整合医学的代表课程,基于心理变量与身体健康不同纬度之间关系的研究,探索心理因素在心身疾病评估、诊断、共病、演进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知与行为科学。如何使医学生掌握心理学与医学知识和技能的相互渗透,并运用到临床诊疗实践中,是医学院心理学专业教师的重要任务。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在不同的课程目标导向下进行的。行为目标导向下,网络课程内容既学科知识强调知识的科学性,注重知识的层次和序列,行为目标导向下网络课程重点在于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知识的传递是教材为依据的,课程内容设计及就是在学科知识基础上、在教材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能够有效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生成性目标导向下,网络课程内容及问题情境是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现象、网络负性舆情控制、心理危机预警和快速危机干预防控的参与性,在设计问题情景时要考虑与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管理学学科知识相联系,评估学生已有知识水平,问题呈现情景还要与学科、教师知识储备与工作经历紧密结合,生成和获得教学经验,以便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型目标导向下课程设计不是注重向学生呈现什么知识内容,而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提高,包括研究性活动,设计性活动和体验性活动。
按照《医学心理学》理论与知识的层次关系,可进行纵向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在知识内容节点上强调的前后因果关系,例如人的心理现象组成与功能、人的心理发展潜力与应对、生活事件的性质和应激反应、社会关系与社会支持机制等内容要素,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纵向组织方式是知识结构构成一个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完整的体系,便于学生由浅到深逐步内化迁移知识,不断向学习目标危机管理与干预靠拢。以此同时,横向组织教学方式设计注重打破学科界限和传统知识体系背景,强调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危机心身反应学习主题相链接的节点,具有平行纾解不同知识模块的作用,横向组织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维的知识探索和迁移空间,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更适合网络这种学习情景下非线性学习的理念。网络课程的内容构成体系包括危机心理学知识对象的情景应用,包括社会-心理-生物模式课件制作综合实例、病例心理学案例程序的打包与发行、线性和立题交互设计课件制作方案的后期处理等。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一般包括四个阶段:预警、演练、应对和善后。承认灾害之“利”的一面,并不是要淡化对灾害危害性的认识,因为这样的“利”毕竟是以“害”的一面为前提的,而且害与利的转化互为有条件。积极心理储备和妥当的行为训练在始终贯穿在医学生测灾、防灾、减灾、救灾等一系列过程中,在人类与灾害旷日持久的抗争中始终是医学教育始终如一的主流。《医学心理学》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设计在内容设计和系统知识建构中,借助大学慕课资源,腾讯课堂、雨课堂直播和录播课齐头并进,构建案例库,拓展学生对电子数据库的利用度,笔者倡议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在《医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在横向和纵向立体建构课程内容,建构模式包括:
平衡与认知模式:认知活动通过既往经验与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模式识别形成记忆模板,在出现相似或类似的环境时就会自动匹配,固化为行为准则,新的心理认知图式就会主动激发认知模板调节支配行为,使行为程序化启动,若情景出现突发情况,认知的再平衡与调试将会被激发。平衡模式旨在援助个体或群体重新调整认知平衡状态,以积极主动地采取应对方式摆脱困境,这主要适用于心理预警的早期干预,在《医学心理学》授课的绪论、研究对象和任务、医学模式价值观、以及心理评估与干预等章节着重体现该部分内容。
心理转变模式:强调遗传和环境的相互影响,注重个体的自身危机修复潜力,避免聚焦灾害问题与困境,关注创伤后的成长与意义,提倡自我效能感和正念自我管理,用积极的人生参数与环境进行交换与学习,寻求环境可控资源、寻求社会支持并调整自己的应付方式,从而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能力和积极人格力量。基于心理转变模式,引导学生建立PBL工作小组,在《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社会支持、心理干预以及公共卫生政策解读与危机管理章节着重体现该部分内容。
对支持资源的整合模式:整合基础层次单向教学输出的状态、加大《医学心理学》广义资源的利用度,充分开发在线医学数据库中循证心身医学临床实践指南资源,结合线下社会工作机构、慈善机构、红十字会和专业精神卫生中心的信息交流的共享与危机联动机制,最大程度地利用专业心理危机救助资源,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激管理等系统,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2020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紧急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7],2020年2月25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发布紧急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8]。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多部门制定了指南,整合心理救护服务的专业技术和伦理要求,利用心理卫生资源,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援助工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不同人群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等服务。这是上佳的课程前沿教学专业资源,灵活、主动、情景的内化和外延《医学心理学》的危机干预支持资源的整合,成为情景性教学难得的案例课程应用模板。
在《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和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认证考试的重点范围内,引导学生掌握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注重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心理关系的协调,强调课程对学习者激发和调动充沛精力的动机,帮助医学生能从容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包括在突发情况下个体与社会环境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形成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排除干扰的能力、应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环境给予能力及高度适应能力。通过生理应激与心理应激的医学机制转化的阐述、医患关系的快速反应建构、心理危机的评估与诊断、急慢性心身疾病的识别与预防、心理障碍的演变与鉴别诊断,整合线上线下课程资源,重建学习者自身和环境危机心理状态的失衡识别、开拓和激发个体应对危机资源、对认知反应滞后性的再调整和重塑。
(三)网络课程的后效评价与目标验证
整合PBL与CBL课程结合在线教学,在学期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数据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心身医学、危机干预案例实训、科研导论与论文写作等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在前期课程教学的经验总结基础上,整合和修订《医学心理学》教改方案。引导学生基于具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与群体负性舆情案例为中心,模拟案例场景,在实践中探索提出问题,调整小组学习氛围和动力的差别,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与辅助,根据教学任务的难易程度,来逐步引导学生推进具体的案例解析难度,最后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专业信息资源找出最佳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协作精神的开拓和参与度的提高,强化教学的效果。
生成型目标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设计课程,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非常重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收获,后效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和最终成果。形成性评价依托蓝墨云班课后台作业互动赋值功能,主要评价学生对现有知识分析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总结性评价主要评价最终形成PBL学习作品和报告,以及重点难点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应用能力。并且对。找问题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学习评价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评价量表。进行通过对每一种能力的具体分解最终形成评价量表。两边的构成要素分别表现为活动目标,活动主题,活动形式,活动资源,活动策略,活动支持和活动评价。
针对《医学心理学》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设计PBL小组的学习作品和报告,倡导教师协助学习小组,探索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大数据协同感知,描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在互联网的爆发模式、传播规律、及演化态势,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个体与群体心理应激反应异常的规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心理需求倾向的异常形态变异、疫情事件后心理适应的异常和创伤延迟性应激障碍的识别和干预。课程设计主线图见图1。
四 结语
互联网与大数据等新兴信息科技在重塑教学方式的同时,也使网络数字教学的设计和分析成为可能,网络空间的海量教学数据,为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课程开发提供了可行路径。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开展课程研发、精确检测教学效果、至及时跟踪教学目标的达成、应用建构主义相关理论与网络教学技术支撑,不仅能满足医学生对热点信息的专业学习转化分析能力,也可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学形态的有效变革。
参考文献
[1]张崴,高涵,冯林.后MOOC时代在线课程SPOC模式的应用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40):187-190.
[2]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29.
[3]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7.
[4]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
[5]付云.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2):218.
[6]于晓宇,程淑英.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心理咨询技能提升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22):26-27+9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EB/OL].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19857.
[8]中国心理卫生协会[EB/OL].http://www.camh.org.cn/ContentList/Detail.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