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扶志扶智:贫困地区高校推动高质量脱贫的精准模式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5 11:48: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贫困地区高校与贫困地区紧密相连,其在推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高校通过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在扶志扶智方面的作用和优势,推动贫困地区实现高质量脱贫的同时,也达成了贫困地区高校的发展愿景。

关键词:贫困地区高校;扶智扶志;脱贫攻坚

本文引用格式:梁忠辉,等.扶志扶智:贫困地区高校推动高质量脱贫的精准模式[J].教育现代化,2020,7(45):118-121.

Mindset Change and Knowledge Improvement:a Precise Model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to Promote High-quality Poverty Alleviation

LIANG Zhong-hui,HUANG Dong-sheng

(Baise University,Baise Guangxi)

Abstract:Closely connected with poverty-stricken area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are faced with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promoting the practi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and advantages of talent training,scientific research,soci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in supporting the will and wisdom,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not only promoted the poverty-stricken area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poverty alleviation,but also reached the development vi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overty-stricken area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Supporting intelligence and ambition;Poverty alleviation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衡量贫困地区高质量脱贫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表现为贫困群众有主动脱贫的志气和实现脱贫的技能,而教育扶志扶智是完成这个指标的重要方法,更是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认为,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不在于物质资源的匮乏,而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1]。高校作为人类的精神高地和科技中心,是增进人力资本的重要引擎,可以说,高校扶志扶智是推动贫困地区高质量脱贫的正确选择,也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最佳体现,不仅推动贫困地区实现高质量脱贫,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达成高校自身的发展愿景。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把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借助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对位于扶贫攻坚主战场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进行统计分析,在涉及的131个地(市、州、盟)及其680个县(区、市)中,共有地方普通本科高校194所,这些高校多数属于地方应用型高校,以综合类、师范类、医学类居多,其中,综合类院校主要以所在地级市名称命名,本文把上述高校统称为贫困地区高校。长期以来,贫困地区高校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从高校职能维度探讨贫困地区高校推动贫困地区高质量脱贫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二贫困地区高校与贫困地区的内在联结

贫困地区高校生于贫困地区、长于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紧密相连,其办学宗旨就是服务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贫困地区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贫困地区,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在贫困地区,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方面体现为满足贫困地区的发展需求,在科学研究方面以服务贫困地区为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地区高校和贫困地区的命运息息相关,只有通过扶志扶智,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思想意识和技术能力,有效消除“读书无用论”和“等靠要”的错误认识,贫困地区高校才能招到更多的优秀学生和获得更丰富的办学资源。

贫困地区高校在脱贫攻坚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扶贫具有最基础,最根本的救助作用,是民族地区整体连片特困区域拔掉穷根,实现彻底脱贫的关键[2]。我国的贫困地区主要分布于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具有贫困的连片性、人口多、程度深等特征,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贫困地区的发展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以服务贫困地区为办学宗旨的贫困地区高校不可能作壁上观,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参与并推动贫困地区高质量脱贫,是贫困地区高校的历史使命。

三 贫困地区高校推动脱贫攻坚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高等教育系统积极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贫困地区高校主动承担起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但由于高校的组织功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其特殊性,在推动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扶贫攻坚认识不足

贫困地区高校在学校层面高度重视扶贫攻坚,不仅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而且制定出台相关的制度文件,但在高校的基层,还存在对扶贫攻坚的认识不足问题。阻碍高校服务地方工作迅速有效开展的思想根源是认识上的偏差[3]。如向定点扶贫地区派遣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员,本来是很光荣的政治任务,主动报名参加的人员却寥寥无几,最终学校只能以分摊的方式向下属单位要人,出于个人原因或家庭顾虑,被派到农村扶贫的教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扶贫的非自愿性,面对缺乏社会资源调动能力和学校后援服务的局面,就很难发挥专业特长服务脱贫攻坚。

(二)扶贫攻坚视野不宽

贫困地区高校在推动扶贫攻坚时,主要面向的是定点帮扶的县乡村屯和贫困户,没有从其所处的整个贫困地区来规划扶贫工作,导致高校的职能作用发挥受限,不能在扶贫攻坚中体现高校职能的扶志扶智优势,更难以通过扶贫攻坚来实现办学目标。

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大多数贫困地区高校的核心办学定位,本可通过与地方合作办学培养人才,在助推地方脱贫的同时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是,由于仅仅面向定点扶贫对象,结果错失了利用地方资源和平台培养人才的良好机遇。

(三)扶贫方式方法不多

贫困地区高校的扶贫攻坚主要分为内部扶贫和外部扶贫两个方面,内部扶贫是指对贫困学生开展奖助贷补工作,外部扶贫是指开展定点帮扶地区的扶贫工作。目前,贫困地区高校帮扶定点乡镇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向定点村派遣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二是党员教师定期给结对贫困户送钱送物;三是降分录取或免费培养帮扶地区的建档立卡学生。由此看来,这些方式方法大多属于外援式扶贫,未能完全释放高校扶志扶智的职能优势。

(四)扶贫的精准度不高

扶贫的精准度决定着脱贫的质量和效率。从贫困地区高校的扶贫方式来看,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扶贫方式上,创新性不强。由于缺乏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深入调研,开展的各项扶贫活动偏离了困难群众的现实需要,只是流于形式。从扶贫的策略来看,既缺乏校内的合作精神,也缺乏与当地政府、企业的合作意识,习惯于单打独斗,难以发挥高校在人才、科技、智力等方面的最大效益,降低了扶贫的精准度,扶贫质量和效率都不高。

四 贫困地区高校扶志扶智的职能路径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贫困地区高校从职能的维度来设计扶志扶智路径,在推动贫困地区实现高质量脱贫的同时,能够增强办学实力、彰显办学特色和提升社会声誉。

(一)通过人才培养支撑脱贫攻坚

贫困地区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适应国家发展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具备贫困地区特有的知识和技能,如熟悉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民族语言等。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才,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贫困地区高校通过培养人才支撑脱贫攻坚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师资力量的比较优势。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贫困地区高校的教师大多在与其地缘相关的领域形成研究特色和教学优势,一般在区域经济、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边疆治理等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二是生源获取的先天优势。贫困地区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边疆贫困地区、民族贫困地区和贫困的革命老区,他们有着共同的成长环境、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通过高校的精心培养,他们对贫困地区更有感情,更愿意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自然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高校最大的优势还是教育资源,教育扶贫是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途径,高校应继续发挥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帮扶力度[4]。贫困地区高校可以从两个方面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一方面为贫困地区培养本专科专业人才。为了确保这类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可以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为贫困地区培养公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和农技特岗生等。另一方面,为贫困地区精准培训各类人员:一是对贫困地区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教育。通过村头讲座、入户交流、文艺下乡等方式宣讲扶贫政策、扶贫故事等,陶冶群众人文情操,化解消极人生态度,点燃脱贫致富激情,提升自我发展动力,从根本上消除思想的贫困。二是对贫困地区农村青年实施技术培训。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挥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农村青年进行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以提升他们脱贫致富的可持续性。三是对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实施教育能力培训。通过开设校长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学科教师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办学治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四是对贫困地区干部进行综合管理能力培训。通过开设社会治理、人文建设、市场开发等专题培训班,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的乡村治理水平和引领致富能力。通过精准的教育培训,推动贫困地区实现高质量脱贫。

(二)通过科学研究支持脱贫攻坚

相对于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在经济建设水平、社会治理能力、教育文化发展等各个领域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贫困地区高校在农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基础研究方面为贫困地区提供智力支持。科学研究是高校的第二大基本职能,出于其办学定位的地方性、区域性和应用性,贫困地区高校在农业科技、区域经济、民族文化、农村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贡献突出。贫困地区高校的科学研究立足于贫困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应着重解决脱贫攻坚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从贫困地区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科研导向来看,通过科学研究支持脱贫攻坚大有可为:一是为贫困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化、民族经济发展等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各类高校的技术研发优势,打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紧密对接的平台通道,让更多实用管用科技广泛嵌入“三农”各领域,推动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让更多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在新技术应用中增产、增效、增收,促进更多农户高效脱贫、稳定脱贫。”[5]二是发挥高校教育科学研究优势,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领域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三是发挥高校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边疆文化等领域的研究优势,为推动贫困地区思想解放、文化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提供思想保障。高校依托贫困地区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农村设立网格化的研究基地、科研工作站和科技观测点,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实施接地气的、应用型的科研项目,更容易获得地方的资源和资金支持,也更容易出科研成果。高校把地方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大平台,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为高校打造特色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社会服务助力脱贫攻坚

社会服务是高校彰显办学宗旨和发挥职能作用的具体体现。“高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进而改善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科研水平,形成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6]从宏观层面上来讲,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属于社会服务,但从具体的行动上看,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将教育扶贫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抓手,为贫困地区提供特定的服务方式。

助力脱贫攻坚,贫困地区高校可以采取如下方式:一是建立“三支三农”服务体系。即通过支教支医支农为贫困地区的农业农村农民提供服务,如针对农业生产落后问题,选派农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学生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指导和推广;针对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问题,选派师范专业学生以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等方式进行支教;针对农村医疗卫生问题,选派医学专业学生深入基层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帮助群众解决病痛问题。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培育了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热爱农民的感情。二是共建“产学研农”示范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目标,需要更多的实习机会和更好的实践平台,这与贫困地区的发展需要不谋而合。当前,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模式,贫困地区丰富的资源禀赋亟待产业化开发,高校利用人才、科技、信息等优势与贫困地区合作共建“产学研农”示范基地,通过设立农业研发中心、成立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电商等手段,把示范基地打造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大舞台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三是发挥高校智库的资政作用。高校利用人文社科智库优势,鼓励专家学者结合脱贫攻坚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为地方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从而助力脱贫攻坚。

(四)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助推脱贫攻坚

我国的贫困地区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灿若星辰,很多贫困地区同时又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和边疆文化,这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冲击下,正面临着流失、衰落乃至灭绝的风险。文化扶贫相比其他扶贫方式来说,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那就是它是一种保护性的开发,是可持续的发展[7]。传承创新文化也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作为文化高地和“知识工厂”,高校在传承创新文化方面优势明显。通过传承创新贫困地区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文化自信,在脱贫攻坚战中,更迫切需要文化实力的助推,因为文化软实力可以给贫困群众带来脱贫信心,文化硬实力更能够为贫困地区带来致富希望。

贫困地区高校传承创新文化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一是凝练文化精神。通过对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边疆文化、扶贫文化等精神内核的凝练提升,形成诸如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团结和谐等文化精神,弘扬创新文化精神,可以激励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增强脱贫信心、坚定致富信念。二是包装文化艺术。高校在深入挖掘民族歌舞、红色歌谣、扶贫故事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剧目,再组织深入农村基层以艺术表演、文化展示的形式,歌颂时代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打造文化产品。贫困地区的各个民族都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高校利用人才、技术、文化等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开发民族手工艺、民族服饰、民族医药等特色资源,打造成为创意礼品、艺术产品等,借助互联网+、民族文化艺术节、红色文化旅游等载体予以推介和营销,使其商品化、品牌化,在为贫困地区拓展财富来源的同时,提升了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边疆文化的知名度。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我们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8]。同理,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地区高校发展也是相辅相成,要办好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就必须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脱贫攻坚工作,而不是仅仅当做政治任务来参与。只有积极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贫困地区高校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

 
参考文献

[1]熊文渊.高校教育扶贫:问题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4(23):43-46.
[2]宋才发.教育扶贫是巩固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效果的重大举措[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5):140-147.
[3]傅大友.高校服务地方的瓶颈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03):123-126.
[4]李俊杰,李晓鹏.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1):79-84.
[5]阙壁君.高校在精准扶贫中的智力支持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7):174-177.
[6]马敏.教育扶贫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17(6):25-26.
[7]容易.文化扶贫,“扶志”又“扶智”[N].中国文化报,2019-04-26(003).
[8]习近平.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05-0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38.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