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儿科学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5 09:53: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学科的发展与其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临床教学在儿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找到适合儿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作几点关于教学方法的探讨,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儿科学;临床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本文引用格式:温馨.儿科学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J].教育现代化,2020,7(38):143-146.

Experience in Pediatric Teaching

WEN Xi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Fengning County Hospital of Chengde Medical College,Chengde Hebei)

Abstract:A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es of clinical medicine,the development of pediatric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Clinical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pediatric medical talents.Therefore,it is of great help to find a method to adapt to the teaching of Pediatrics.The author found som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is paper will make some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my own experien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deal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Pediatrics;Clinical teaching;Teaching quality;Teaching methods

一 引言

以胎儿到青春期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儿科学,在临床医学范畴中属于二级学科,我国古代的医者将儿科成为“哑医”,是因为婴幼儿诊疗时常存在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检查时不配合等问题。婴幼儿的特殊性要求儿科临床医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也在客观上为临床教学增加了更大的难度[1]。临床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和临床队伍水平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总结出一套符合当下的临床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现就笔者在临床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 临床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师资队伍流失严重,人才结构出现断层。儿科临床医师长期以来的高付出、低回报的工作状态,造成很多优秀的临床人才跳槽甚至转行;也让许多临床医学生也望而生畏,一毕业就从事其他行业[2]。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许多临床医师都是在承担繁重临床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情况下许多医师根本没有足够充电和准备的机会,从而导致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个别教师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经历不足、知识过于陈旧,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的要求。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的理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医疗服务的范围也由患者向家属进一步扩大,这在婴幼儿的诊疗上体现的更加明显[3]。因此,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从而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是整个医疗队伍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给临床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囿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新一代临床医学生的需求。将新兴手段与传统经典进行有机结合已经迫在眉睫。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相关调查显示个人兴趣、薪资水平、工作压力、医疗纠纷等因素是造成医学生从业意愿偏低的主要因素[4]。这些使医学生对儿科专业的专业认同感不强,心态上不是很端正,直接影响了医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医学学科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理论知识本身就十分复杂,学习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这造成医学生的理论知识普遍匮乏,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与实践的结合的能力十分的薄弱。临床医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常常要面对全新而复杂的病症,这要求临床医师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传统的培养模式和自身知识的不足造成许多的学生缺乏基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无法将临床科研的先天优势得到合理应用。新时代下师生的主体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学生已经成为教学的主体。我们的医学生大多数都是00后的独生子女,个体化差异十分明显,这样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三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优化教师队伍


儿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合理稳定的儿科师资队伍。应当为临床教学营造出良好的环境,解决师资队伍的后顾之忧。同时应当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的力度,使临床师资队伍的结构更加合理,从整体上提高临床教学的水平。加强本专业的培训也是十分重要的。重点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教育学方法、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5]。临床教师必须提高思想站位,加强职业修养。只有真正把医学事业融入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中,工作过程中才会有力量,才可以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临床儿科人才。临床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专业领域的学习。即使是从事儿科教学很多年的教师都无法做到对儿科专业知识的完全精通,更何况当今医学发展迅速,医学知识不断更新。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必须要让医学知识也做到与时俱进。教育学的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好的教育方式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基本的科研能力应当是每个临床教师必备的,临床应用、研究课题、教学不应当割裂开来。只有将它们协调起来,才可以使临床医师的能力不断地提高。总之,应当结合临床医师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灵活多样的培训,务必要让全体成员都有学习的机会。同时应当对参加各类可以提高专业知识和科研水平的培训的儿科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积极为骨干的教师创造深造的机会,使儿科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

\

 
(二)活用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典型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与医学的学科特点十分的契合。作为一种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起引导的作用[6]。它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笔者试着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儿科教学中。教学之前将所要讲授的问题以大纲的方式发给学生。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问题去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与总结,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上课时学生拿出相关的内容同全班的同学一起探讨,由老师进行总结与补充。这样教师在上课时就可以抓住教学的关键问题,加深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这种方法在同学们中产生了不错的反响,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同学们握了理论知识和诊断手段。

启发提问法也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方法。长期课堂授课使许多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有所欠缺,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中,只能机械地记载老师所讲的内容。笔者在查房过程中根据所讲授内容巧妙地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大多数问题在书本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巩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激发学生了求知的热情。同时启发提问法也是临床教师进行教学效果反馈的简单有效渠道。通过同学们回答问题的质量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及时矫正补救[7]。

(三)创新教学手段

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时代潮流相契合,将先进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环节已是大势所趋。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将临床教学与学生紧密的联系起来。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形式。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反映到课件中。繁多的教学内容得以凝练、压缩并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以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现给学生。这样原本的孤立、分散的知识就能整合起来,使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虽然音频的表达比较直观,但是使用却不应过多。大量的时效使课件变得生动活泼的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一定要注重课件设计的合理性,凭借多媒体生动的表现形式,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得以全面提升[8]。

如今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很容易就可能实现知识的存储与输出。这样就为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将课上的教学内容以链接等方式分享给学生,便于学生在课下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获取知识的宝库,学生可以获取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学生借助各种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同老师的交流,还可以邀请感兴趣的人一同讨论,这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十分有帮助。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在课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查漏补缺,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四)培养沟通能力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临床教师诊疗疾病,进行临床教学的基础。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沟通能力。学生由于缺乏与婴幼儿交流的经验,在实习中本来就信心不足,如果患儿家长的拒绝合作,常常束手无策。因此,临床教师应当着重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传授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让学生可以做到有效沟通。本着职业道德与人文关怀的原则同患者进行交流,要树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对患者和家属表现的急切心情表示理解。与患者沟通时要真诚,不要表现的不耐烦。要学会运用合理运用非语言的沟通,哪怕医务人员简单的肢体动作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要学会怎样对患者进行观察,怎样从患者口中获取主要的信息,学生并综合做出自己的判断。对于表达能力较差的婴幼儿,其病例一般都由家长代述,所以询问应当更加详细。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时,应当减少专业术语的使用,务必做到通俗易懂。学生只有通过与临床不断地接触,沟通能力才可以不断地提高,才能学会与患者的相处之道。此外,学生不断与患者沟通过程,也是实践和积累知识的过,强化了学生的基本功,为将来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所以,要鼓励学生克服惧怕沟通的心理,鼓励学生在与病人沟通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信心,以“我的医生、是与患儿家长站在一起与疾病奋斗的医者”的初心,从“我站在老师身边看他与患儿家长沟通”转移到“我与老师站在一起和患儿家长沟通”,从而不断提升学生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能力。

(五)增进专业认同

儿科医生工作高强度、高风险、低效益,加之缺少社会应给予的理解与支持,造成很对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不强。因此增进对学生儿科专业的认同感就十分必要。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意识的渗透医德医风、医学伦理的观念。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树立榜样,良好的作风和对儿科事业的热爱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保证儿科医生的合法权益,加大对医闹的打击力度,为医务人员创造出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全社会应当共同营造出尊重医生的氛围,大力宣传医生的先进事迹,使医生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怀,让儿科医生成为值得羡慕的职业。,开展相应的心理诊所,减轻临床医生治疗时的心理压力。要认识到婴幼儿虽然是比较脆弱的群体,但是其生命力也是无比的旺盛的,大多数都能得到良好的治疗,而且随着从业时间的增加,经验与技术不断成熟与丰富,好多问题都可以得到避免。在就业压力激增和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大环境下,儿科医生的缺口依然很大,因此儿科还是很有就业前景的。如今儿科医生的现状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持续关注,也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相信在不久以后,儿科医生的工作环境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六)加强技能训练

实际操作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笔者在临床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说起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头头是道,而临床实际接触病人过程中却不能有效地去实践,在笔者教学过程中,就发现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听诊器、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小儿头围、身长等重要参数的采集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家长随着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他们面对临床实习生的拒绝态度,让广大临床医学生的常规操作的机会不断地被减少。记得笔者十多年前实习的时候,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外科换药、体格检查、腰椎穿刺等操作,而现在的临床医学生很少再有这种机会,再加之实习生临床操作不主动或害怕出事造成许多学生在实习结束,也没有进行实际的操作。这种情况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所以应当建立临床技能操作中心,开展相应的仿真教学。用模拟患者来进行规范的训练,这即可以缓解因病人及家属不同意而造成的尴尬,也可以弥补临床教学中操作对象的不足。临床教师也在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同时,应当定期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培训。同时情景模拟也十分重要,在操作前应当想到可能出现的状况并对应出的解决办法,例如笔者在对临床医学生进行关于“小儿腰椎穿刺术”的培训时,在充分运用模拟人进行训练的同时,将学生三至五个人分成一组,采取情景模拟的形式,抽取临床中常见的需要腰椎穿刺的病历如“患儿以发热、头痛、呕吐、嗜睡为主要临床表现,需要我们怎么做”,让扮演家长的学生体会面对自己的孩子需要进行有创操作时的恐慌和心疼,让扮演医生的学生学习如何有效地同患者进行沟通,得到他们的配合,并正确地定位和操作,扮演患者的学生体会腰椎操作时的体位,把整个操作流程要与规范及时进行对比,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七)加大考核力度

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学生的考核力度。考核内容上可以通过传统笔试、实际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考试的题目可以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也可以是以往学习过的经典案例。考核的题目要更加灵活、出题的角度要更加新颖,以减少传统考试的枯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模块式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在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医德医风的考核。改变传统模糊的考核形式,细分计分项目,采用电子考评的形式进行量化计分。采用自评、互评、考评委员会终评的综合手段对每一位学生做出精准的评价。学生只有在根本观念上得到加强,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在加强对学生考核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带教教师队伍的考核。成立由资深临床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小组,督导小组可以随机去临床教师的课堂进行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上做出评价,及时找出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及时的将这些意见反馈给临床教师,方便临床教师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的质量。

\

 
(八)关注前沿科学

任何学科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儿科更是如此。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给医学学科带来深刻的变革,儿科的发展也必然会越来越成熟。医学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有着过硬的临床基础知识,更需要有着宽广的视野和极高的科研“嗅觉”。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有着广泛且持续的关注。临床科研具有很大的优势,临床教学也可以不断的深入。教师不应该仅仅传授传统的理论知识,更应当将查阅文献、提出问题、思路设计、书写综述等研究方法演示给学生。强化学生对科研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会增加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之间的这种有益的互动,能够提出更多的有价值的科研问题,更好的为儿科临床服务。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有的优质资源,了解儿科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对某一病症的治疗过程与科研方法的认识。在提升学生临床医学水平的同时,使学生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协调好教学任务与考研复习之间的关系。对那些对科研有着浓厚兴趣并有读研深造意愿的同学给予专业的指导,使教学与升学相得益彰。

(九)尊重个性差异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生也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如今大学生的主体变成了95后。相比于80后、90后,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自我意识更强,但是普遍来说抗压能力差,没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因此就需要带教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在平等沟通的基础上,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互动。要学会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不同,要学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要发现学生的不足与短板,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对于从未接触过儿科临床的见习生来说,知识储备有限,所见所闻都是新鲜又陌生的,带教教师除了专业的教学之外,更多的是学会倾听,要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他们的感触和疑惑给予积极的回应。

总之,儿科临床教学作为医学生进入儿科临床的关键环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提高儿科临床教学的质量,提高升临床教学的水平,需要我们努力地充实自己。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只有不断的去改革去完善,才能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付素珍,张文林,李刚.关于儿科学教学的一些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09):6009-6010.
[2]林庆芳.儿科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8):159-160.
[3]顾珩.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儿科医学生临床教学质量[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3):36-37.
[4]林永玲,罗美丽,杨濛,等.广州市某高校医学生选择儿科专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9,32(04):9-11.
[5]邓睿,屈艺,母得志.提高儿科教师队伍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70+83.
[6]李玲玲,熊英.儿科临床相关教学法的利弊分析及其对提高儿科临床教学质量的作用[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8(04):537-539.
[7]付强,栾希英,胡雪梅.启发式提问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208-209.
[8]张文娟.Simbaby情景模拟教学在新生儿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55):286-287.
[9]杨腾娟.高职大专临床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05):148-149+1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