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专业教育质量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及其职业生涯都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市场化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更好地解决。以宝鸡文理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提出了“一核,双翼,三向,四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1+2+1”的课程体系与能力目标体系管理、项目导向教学、“翻转式”课堂教学与校-企联合就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宝鸡文理学院
本文引用格式:焦军同,等.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9):20-23,44.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in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Local Colleges
--Taki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as an Example
JIAO Jun-tong,JIN Mei-juan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Shaanxi)
Abstract:The humanities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the improve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quality,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 quality and their careers.Especially for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marketization,it is possible to solution by study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It is taking the humanities and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as an example,w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one core,two wings,three directions,four abilities”,and construct the“1+2+1”curriculum and ability target system management model,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ode,“flip-style”classroom teaching mode,school-enterprise joint employment mode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Key words:The talent training mode;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一 引言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1],人才培养具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性与社会参与性等特点,所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成了人才培养的关键。本研究立足于地方院校专业特色化发展,从模式化培养的视角出发,结合专业办学实践经验,展开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出
宝鸡文理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多缘和合:首先,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2],从政策趋势来看,地方本科高校都将面临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问题;其次,一般本二层次的高校及专业办学定位及实力要低于“985”及“211”院校,在区域人才培养梯次里面,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下人才市场竞争的最好出路;最后,从历经4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表1)改革效果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是本专业的最佳选择。
三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制定
人才培养理念是对人才培养最初的“约定”,简约涵盖了人才培养的所有内容,含蓄地表达了对学科与专业发展态度与谋划。人才培养要以人才培养理念为导向,而人才培养理念的制定关乎到了专业及学科发展、学生培养、教学管理制度以及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毫不夸张的说是关乎全局的,甚至可以上升到专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所以在人才培养理念制定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专业办学环境,以学生为本,联系学科发展,体现专业特色,强调可持续性,依据现有的办学经验及条件,综合考量,通盘谋划。
宝鸡文理学院在2005年设立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13年拆分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共计近7年的专业办学历程。我们依据多年的办学经验和现有的办学条件及环境,提出“一核,双翼,三向,四能”的多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图1)。
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地方院校专业受办学条件限制,发展较为困难,尤其新开专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与制度管理等方面处于探索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立足于市场需求进行专业改革与特色化发展探索,才可以避免通才培养、就业难等诸多问题;立足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院系专业设置,建立共享资源,形成平台互搭与公用机制,横向联系纵向发展,才可以解决诸多“短板”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3],为了形成模式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构建了以下模式。
(一) “1+2+1”的课程体系与能力目标体系管理模式
“1+2+1”的课程体系(图2)与能力目标培养体系(图3)设置考虑到学生与专业的特点,分层融合学科交叉,分阶段能力培养,分步骤课程教育体系设置。第一步进行大学“通式与通识”教育,主要在第一阶段完成,形成大学生基本学习与创新能力;第二步进行专业教育,分为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二个部分,主要在第二与第三阶段完成,形成专业学习能力与课程实践能力;第三步进行专业实践教育,主要在第四阶段完成,形成体系化专业实践与创新、专业就业能力。
应用与实践能力采用课程与专业分层设置培养,课程应用与实践是基础,专业应用与实践是提升与综合。尤其到大三下学期,分方向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相关实践内容选择与毕业实习安排,甚至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计划。在这个时期内,可尝试采用“开放式”引导教学,基于学生的选择,进行专业教师及课程的综合组织。这样的过程式教学,灵活性较大,需要较强的专业自主能力,也需要学院其他学科与专业的积极配合,也是未来应用型人才开放式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类研究生与本科高年级学生为主;大创项目主要面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图4)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将学生从教室引向实验室,由理论推向工程实践,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项目导向教学,可以使学生由理论学习走向实践应用及创新,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多元培养的复合过程。
在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导向教学培养。宝鸡文理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项目导向教学中,教师纵向类项目目前主要以人文地理向大三与大二学生,在项目申报方面,有国家级、省级、校级立项与结题,基本每个老师负责1-2项,覆盖了学生总数的1/5;社会实践类主要结合课程设置,集中在大二与大三阶段,在未来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中,我们计划筹建规划创业研究中心,以此平台为依托,展开专业规划类横向领域的教学、科研与规划实践,把项目实践带入课堂;在专业竞赛方面,我们积极组织大三、大四学生参加“西部之光”规划类专业竞赛,鼓励大二、大三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及创业类竞赛活动,以赛促学。
(三)“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实践性课程,比如:修建性详细规划实验课程教学等,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创新研究,提出了“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翻转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强调效果的教学,在课程教授的逻辑思维与学生接受思维之间形成大翻转,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传统课堂教学是老师带领学生认知或直接告诉学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翻转式”课堂教学则要求学生主动探索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老师只是教学方案设计者与课堂参与者。相对于传统理论教学,关于课堂教学标准的讨论,在“翻转式”课堂教学中不再成为定论,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将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
(四)校-企联合就业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办学,创建学生就业培养平台,是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地方院校专业发展与服务地方保障。通过对课程实验平台与社会实践基地和专业实践平台与专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与就业能力。截至目前,宝鸡文理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宝鸡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宝鸡市虹宇测绘有限公司、西安大地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达成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协议,与宝鸡市水厂、冯家山水库、中国电信宝鸡分公司、陕西蔡家坡城市展示中心等多家单位达成了专业见习基地建设协议。在专业实习期间,我们制订了学生实习情况反馈调查制度,可以及时反应学生的实践水平;在课程实习与社会实践中,我们聘请公司技术人员做现场实践指导教学,邀请“高工”做专业课堂理论教学。
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4],通过校-企联合,解决了“双师型”师资短缺问题,改善了现有的师资结构;同时,通过校-企联合,我们可以把教学由理论推向实践,把人才培养由知识型转变为技能应用型。图5是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的主要去向统计,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已见成效。
五 后续改革与保障措施
(一)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专业教师分配结构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双师型教师偏少,极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后期的专业发展建设中,须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增加实验与实践的课时及项目,追加经费投入,提升实验及实践平台
由于偏理论教学的师资结构导致了实验与实践的课时及项目偏少,所以必须继续改革课程结构,提升应用性社会实践与课程实验课时与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社会实践与实验平台建设。
(三)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形成科研成果转化
教师可以凭借多年积累的科研项目资料,进行教学成果转化。纵向科研成果可以转化成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指导教学;或转化成相应的专业技术,指导实践生产。横向项目研究的成果,可以转化成实验或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专业地域化、特色化发展。
(四)构建面向评估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未来的专业发展势必走向国际化,和国际接轨也是专业发展的唯一出路。专业评估为专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平台。长远计,必须构建面向评估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使专业教育走向科学化、技术化、高效化、合理化、国际化。
六 结束语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5,6],更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科学发展的诉求。希望通过研究,可以为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我国当下高速的城镇化、信息化、技术化及知识经济化时代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世泰,任成凯,李娟.基于三创教育的地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2):172-175.
[2]王璐.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德州学院学报,2015,31(2):9-12.
[3]杨晓霞,杨庆媛,邱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4):211-215.
[4]王璐.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151-152.
[5]王玉芬,段永蕙,崔亮.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与实践——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1):64-67.
[6]林媚珍,邓慧玲,滕丽,等.“三融合四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8(6):10-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