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朗诵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其指导性对于学生演讲辩论谈判宣传等方面的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而英文朗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发音技巧,更要理解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写作背景,并通过学生的表现力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文献法,以《当你老了》为例,在研究英文朗诵课程的意义,目标,技巧,策略的基础上,探索素质拓展课程优化改革的形式,从而使美育教学更好发展。
关键词:英文朗诵;感染力;方法策略;演绎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许晴,等.大学生英文朗诵技巧指导与课程设计——以《当你老了》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36):180-183.
Guidance 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English Recitation Skills for College Students
--Take"When You are Old"for Example
XU Qing1,XIAO You-jing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HuBei;2.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HuBei)
Abstract:As an essential form and cont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reci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ppealing the audience in speech,debate,negotiation,publicity and so on.However,English recitation not only requires students to master pronunciation skills,but also to understand the writing background in diffe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s and to recreate through expressiveness.The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takes When you are old as an example,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in meaning,goal,skill and strategy of english recitation course,so as to develop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Key words:English recitation;Infectivity;Principle and strategy;Deductive teaching
一 引言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从学生的已有水平入手,引导其超越其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发展[1]。同此道理,我们可以将朗诵作为一个“最近发展区”,通过朗诵技巧与艺术的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再创造力,共情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也是朗诵的意义和目标所在。本篇以《当你老了》为例,探索朗诵的技巧和策略,并进行课堂的多样化设计,使校园美育更好地发展。
现附上《当你老了》原文: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2]
二 朗诵技巧指导
(一)停顿
1.生理停顿: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换气需要,在一个过长没有标点符号的句子中,在不影响语意完整的情况下做一个短暂的停歇,且不割裂语法句意结构。
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反映一句话的语法关系,一般情况下根据标点符号的特性判断停顿时间: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
3.逻辑停顿和心理非停顿:逻辑停顿也叫作强调停顿,在突出表达某种情感时进行[3]。此停顿受朗诵者心境情感的支配。因此若需在朗诵地文理通顺的情况下加强艺术感染力,还需将逻辑停顿转化为心理非停顿。即在声音停顿时,内心与朗诵对象的交流不能中断,反而要更加激烈。这就需要培养朗诵者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使得文本内容能够在内心情景再现,自然地进行发展过渡和转折。这样才能让停顿的瞬间给予听众留白联想回味,产生共鸣。
(二)重音
汉语属于声调语言系统,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及轻声五种声调;而英语属于重音语言系统,单词有重读音节、非重读音节和次重读音节,因此更加注重轻重的拿捏。
重音往往在内心节奏强烈时出现。同一句话,重音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在“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一句中,若重读“but”强调叶芝和其他众人对于茅·德冈所爱程度和所爱方面的差别之大;若重读“one man”则强调叶芝对于心爱之人的追随时间之久,执念之深;若重读“pilgrim soul”则强调茅·德冈的心灵的纯洁与美好;若重读“you”则强调茅·德冈在叶芝内心的地位之重,无可替代。
而针对重音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找出突出语句目的的中心词。但本诗篇幅较短,以“love”贯穿全文,反复的手法痕迹明显,就无需再重读“love”,否则会造成模式化明显的观感。应重读一些侧面反应中心主旨的具有画面感的动词,例“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等。
2.找出体现逻辑关系的对应词,并列递进转折让步等。例第一句中“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连用两个and,让这个句子在节奏上拥有了完美的抑扬格[4,5],一层一层地渲染光阴逝去后年老者外形体态及精神状态的迟缓无力,人生的枯燥无味,与后文茅·德冈年轻时的夺目耀眼形成鲜明对比。
3.找出点染感情色彩的关键词,此类关键词词性比较广泛,动词形容词副词皆可。例“how love fled”重读how来感叹当容颜随时光流逝,众人那些肤浅的爱消散之快。
(三)语速和节奏
诗歌文本的表达需求决定语速的缓急。从场景安排来看,热闹、争执宜快读;闲聊、絮语宜慢读。从情绪表现来看,欢喜、慌乱、紧张的情绪宜快读;凄凉、沉重的心情宜慢读。从表达目的来看,抨击、指责、辩驳宜快读;叙述、回忆、追念宜慢读。
但在朗诵过程中,注意尽量不以同一语速贯彻始终。语速过快,听者大脑皮层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容易由兴奋转向抑制,进而疲倦;语速过慢,易导致倾听者思维疲软,难以集中注意力。只有快慢适度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朗诵者立足于作品的全篇和整体把控节奏,而节奏之美又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复沓:反复使用意义相近的词句,段。例:loved your moments of,loved your beauty with,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loved the sorrows of,以相同的love+宾语+介词的句式,不仅朗朗上口,也突出强调作者所爱慕之人年轻时的辉煌。同时运用层递手法,爱的对象由身影美貌至灵魂,使朗诵更富有层次感和逐层递增的厚重感。
2.对比:在短语How many loved和But one man loved中,将众人对于茅德·冈的爱慕和作者对于其的珍视形成鲜明对比。故此,在but一句中应以慢节奏来承载叶芝厚重的爱慕多年而不得的难以言喻的感情。
(四)语调
升调由低至高,常用于表示疑问、反诘、惊异、命令呼唤号召类句式;降调由高至低,适用于肯定、感叹类语气;平调无显著变化,多用于表示迟疑、深思、冷淡、悼念、追忆等思想感情;曲调婉转富于变化,特别地加重加高或延长句中某些音节,用来表示一种夸张和反语的特殊语气[4]。在《当你老了》中,”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一句,为了突出false or true的鲜明对比,将false做升调处理以便更好地使true的音节降下,读来掷地有声,更显感情真诚炽烈。
(五)表情动作
有许多人认为朗诵和表演应该分开来使其更加纯粹,这是艺术的两种形式,不应越界。然而,朗诵中信息的传递依靠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动作眼神及神态。
在面部表情中,最关键的是眼神。首先,可用它和观众进行交流,及时接收听者的观感反映。其次,朗诵作为艺术表演的形式之一,眼神也可以指示物体方位,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例“amid a crowd of stars”一句中,可以抬眼目光由下而上,指示繁星的位置,营造浩渺遥远的意境。动作包括朗诵者的手势体态与移动,应与诗篇中的动词紧密相连,进行自然地表演,让朗诵真正娴熟自如声情并茂。
动作的适时加入同样重要,比如在一档节目中著名老戏骨吕中一朗诵《雨霖铃·寒蝉凄切》,当念到“都门帐饮无绪”时,她徐徐摇头;当“执手相看泪眼”时,她双拳虚握,上下颤抖;当“更与何人说”时,她张开手掌缓缓向前伸臂,似在找寻,又似在倾吐,仿佛真的正经历着如柳永一般遭遇仕途失意即将与恋人离别的时刻。动作的穿插十分自然没有丁点矫揉造作。由此可见,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借鉴与融合,只要不喧宾夺主,分寸拿捏得当,未尝不失为一种新的创新形式。
三背景剖析
背景对于全文的被理解度和感染力十分重要,这一点在《朗读者》节目中可充分地表现出来,朗读嘉宾都会在朗读前与主持人进行一段深度的谈话,以便让观众更清楚地认识他们。比如在董卿与余秀华的访谈中,余老师叙述自己出生缺氧造成脑瘫,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吃饭的样子,口齿不清而自卑不敢追逐爱情,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她的迷惘矛盾绝望令人揪心。此刻观众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鲜活的作者形象,能够与之对话产生共鸣。这就是为什么当余老师读到“我要我的身体和心一样干净,尽管这样,并不是为了见到你”时,即使她的朗读并没有那么多的技巧,吐词不甚清晰,台下依旧泪流满面。因为作者形象及经历足够立体饱满,情感上才能深刻共鸣。
缺少文本解读,就难以有情感支撑。朗诵者首先需要清楚作者的个人经历以营造对象感,了解时代背景以便进行情景再现[6]。
1889年,24岁的叶芝一见钟情于16岁的茅·德冈,便开始了一生的追寻。而冈忙于投身爱尔兰民族独立事业并嫁给了另一位革命者,即使后来婚姻失败也依旧拒绝叶芝的爱情[7]。这理想与现实爱情之箭不可弥合的差距源于趋向保守的叶芝和爱尔兰独立运动共和派激进代表茅·德冈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朗诵时需表现出这种因志不同而分道扬镳的感伤,与叶芝这份真挚至深却又无可奈何的守候与爱情。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配以影像资料,也可以让同学们结合自身经历展开讨论与探寻,自己是否有过这样因为现实的差距而不得已的分别呢,如果自己是叶芝,到暮年时会以一种怎样的心境面对年少时的意难平,怎样去弥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如此细细思索,以便更好地去体验共鸣叶芝写诗时的心境。
四 演读环节及辅助活动
(一)演读环节
1.单读:由教师或名家进行范读,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正字,规范语言习惯。利于有效防止英语中的吞音等现象,在课前也可以让学生用英文绕口令进行热身。同时因为在朗诵课堂中人数过多易导致浑水摸鱼现象产生,大部分学生只为配合完成任务或干脆张嘴不出声,极易导致注意力分散,因此,适时请人单读并给予鼓励也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兴趣度。
2.齐读:适用于气势磅礴类的诗歌,词句短小且富有结构层次。其中又可以根据音色特征采取男齐或女齐。按数量也可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随着诗歌内容故事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声音整齐汇入,使得朗诵的推进更加有层次感。同时,还可以将教师引读和学生齐读结合起来,为学生找好一个节奏或基准点,为后面的齐读渲染做好铺垫。
3.师生交替读或多人串读:欣赏不同人对于同一首诗的情感把握,利于进行取长补短。同时,将其运用在一些需要对比的文段中,也能更好地烘托不同的角色特点。
4.分角色读:适用于《莎士比亚》等戏剧朗诵,辅助以表演形式特别是眼神动作表情,可借助道具,将朗诵和表演创造性融合。
(二)辅助活动
兴趣的诱因有许多种,包括新颖因、探索因、创造因等等,由此可见需要一个更形象直观抓人眼球的枢纽将朗诵文本与学生群体之间联系起来,在这里,新媒体的作用不容小觑。
1.利用新媒体:在朗诵时配以适合的纯音乐可以对作品精神内涵的诠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配乐的风格、情绪、节奏甚至乐器本身都要与作品诗文相协调。古典诗的配乐多以民族器乐为辅,豪放类诗歌多人朗诵可选取交响乐,但乐音不可干扰朗诵声,喧宾夺主。除了配乐方面,新媒体还可以弥补课堂上时间不充分导致的老师关注度分配不均匀,单人指导机会较少等缺陷。比如喜马拉雅FM中,有大量的名师朗诵和解读,各类配乐任意选择,提供给学生延伸课外的第二课堂,在课下经过多次练习形成发音及吐词强弱习惯。
2.电影配音活动:通过电影来掌握英语读音发声技巧是最能够将兴趣文化和语言能力融合的方式之一,学生能够通过电影场景快速进入角色,激发其共情能力和表达欲,甚至进行再创造。选取的片段台词难度应当适中,长度在3-4分钟左右,利于有效调节课堂气氛;角色数量在4-5个左右,性格特点差异大,最好能在较短的片段中有剧情的起伏和转折,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体现朗诵中的表演技巧。同时,在练习配音的过程中,通过模仿语音语调,连音联诵,形成良好的阅读及英语口语习惯。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还应给予适当点评,及时纠正错误。
3.以赛促学:在班级或者学校开展朗诵会,朗诵比赛,英文绕口令大赛等,在准备大赛的反复练习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能力,激励教师与学生主动探寻并创新诗歌朗诵方式,聚集志同道合者促进其互相学习,也能更大范围的传播经典作品,促进校园美育发展。
五 结论
诗歌朗诵没有国界,不论汉语还是英语,其中的情感总有共通之处。而大学生正处于感知力的活跃时期,通过朗诵艺术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再创造力,共情能力和表达能力。虽然现阶段高校对于这种素质拓展课程的设置较少,但各大高校可以不断做出尝试,以演读教学,朗诵分享交流会等更加轻松的形式,促进校园美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尚佳丽.朗诵艺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2]Yeats,W.B.The Collected Poems of W.B.Yeats:A New Edition[M].Edited by Richard J.Finneran.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9:21.
[3]杨茂强.朗诵教学的意义及其指导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2(06):82.
[4]朱菁.具有表现力的汉语文语转换[D].苏州大学,2013.
[5]李小均.感伤与超越——析叶芝名诗《当你老了》中的张力美[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2):60-62.
[6]肖璀婷.字声传情--《沁园春·雪》的发声解读[D].武汉音乐学院,2010.
[7]高瑾.老年、艺术与政治:《当你老了》与爱的逃离[J].社会科学文摘,2019(04):112-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