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生宪法意识研究的具体范畴主要涉及宪法意识概念界定、现状、缺失成因、培育对策和国内外培育状况比较研究等。本文从这五个方面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宪法意识研究相关成果,总结其不足和薄弱点,指出需要从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和回应大学生法治需求的角度,深入探讨如何推进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理念、目标、内容、路径和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以增强其时代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关键词:大学生;宪法意识;综述
本文引用格式:水晶.大学生宪法意识研究综述:现状与反思[J].教育现代化,2020,7(38):170-173.
A Review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lection
SHUI Jing
(School of Marxism of Jiang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Abstract:The specific category of th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co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 mainly involves the definition of co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the status quo,the causes of its absence,the cultiv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This article from the five aspects comb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constitution consciousness,research achievements,summarizes its disadvantages and vulnerabilities,points out that the need to conform to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our times and respond the need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rule of law point of view,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constitution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idea,target,content,path and method reform and innovation,to enhance its modernity,effectiveness and appeal.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Co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Review
一 引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它承载着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如何全面实施宪法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核心命题。宪法意识的养成是实施宪法的前提和基础,但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宪法知识的普及程度还不高,培养公民宪法意识任重而道远。新时代大学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储备力量,他们对于国家宪法文化的塑造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其宪法意识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宪法的贯彻和实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积极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是高校必须要担负的时代责任与使命,但目前高校对宪法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普遍缺乏足够认知,大学生宪法意识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如何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水平与综合素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学界对宪法意识的研究起步较晚,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相关论文面世。其后,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宪法越来越受重视,与之相关的探讨日渐丰富,并在21世纪初掀起了一轮宪法意识研究的热潮。宪法意识的研究主要涉及宪法意识的概念、功能及中国公民宪法意识状况等方面。
对于宪法意识概念的界定,可分为三种不同观点。一为宪法说,认为宪法意识是人们关于宪法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它反映了公民对国家宪法的制定、执行、保障、修改、存废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认识,内容上包括人们对宪法的基本看法,对宪法本质和作用的理论观点,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行为合宪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宪法的知识和修养等[1]。二是宪法现象说。认为宪法意识是人们对于宪法现象的认知、评价及意志等意识形式的总和。宪法认知是人们对宪法实践和宪法理论的了解,是其他宪法意识产生的前提和条件。宪法评价是人们在宪法认知的基础上对于宪法现象,依据道德标准或某一宪法理论标准在不同宪法现象之间进行比较所得出的肯定性或否定性评价。宪法意志是在宪法认知及宪法评价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带有一定目的的宪法意识,是宪法行为最直接的思想根源[2]。三是宪法与宪法现象综合说。周叶中教授在其著述中认为,宪法意识是人们凭借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的有关宪法和宪法现象的认识、思维和心理活动。三种观点的共性之处在于都主张宪法意识是法律意识的一种,且是法律意识的基础和核心。在宪法意识体系中,宪法基本认识是初级阶段,是对宪法的感性了解和粗浅认识,表现为人们对宪法现实不系统的自发形成的直观感觉,以及各种情绪和愿望等;宪法观念是其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对宪法感性认识的消化、提炼而得到的宪法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宪法问题的系统化、抽象化的思想观点,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思想体系。
在公民宪法意识状况上,韩大元教授分别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对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进行了三次实证调查。在《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一文中,他对2002年各阶层中国公民在宪法知识、宪法理念等六个方面的认识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当时中国公民的宪法意识做了整体表述和较为全面的反映;在《宪法与公民:制度与意识的相互影响》一文中,他对2002年至2007年间公民宪法意识的变迁情况做了定量分析并总结出公民宪法意识的四大特点;在《中国社会变迁六十年的公民宪法意识》一文中,通过对比分析2012年与2002年、2007年的调查数据,概括了中国公民宪法意识变化的总体情况,从而归纳出公民宪法意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宪法意识的发展特征。
总体来说,学界对于宪法意识的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宪法意识及其培育的系统研究仍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从已有成果来看,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相关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 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研究
近年来,有学者将宪法意识调研的样本区域定在本地,对本地各类型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定性访谈和定量问卷调查。王东红对北京四所高校大学生的宪法意识进行了实证调研,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在宪法知识方面仍较为匮乏,对自身的宪法权利和需要履行的宪法义务认识不足,宪法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还没有占据重要地位[3]。李琪对重庆两所高校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理工科大学生宪法权利意识不强,高校宪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系统性、针对性不足,校园法律宣传不到位,存在形式化倾向[4]。毛启刚以四川成都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具备关注国家与社会的积极心态,但对宪法知识掌握的全面性仍有所欠缺,对具体知识掌握得较为肤浅,对国家制度、国家机构、政权组织形式等宪法常识知之甚少,对宪法原则、精神、价值等领悟不深,宪法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5]。通过调研可见当代大学生既表现出对宪法与国家法治建设的关切,有着了解更多宪法知识的意愿,但其宪法意识的状况却不甚良好,宪法意识总体水平亟待提升。
三 大学生宪法意识缺失的成因研究
现有研究认为造成大学生宪法意识不足的原因既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缺失是其在实践中面对的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学者认为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学校宪法意识教育的不足。在我国,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一般是通过“基础”课来接受宪法通识教育的,而“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却受教学时数、教师专业背景等原因的诸多限制,这使得许多大学生直到大学毕业,对宪法知识的掌握还是零星的、碎片化的,无法上升到对宪法原则和宪法制度的理解,宪法意识的形成更是无从谈起[6]。课堂教学中理论说教色彩浓厚,导致大学生始终处于浅表性学习状态,缺乏学习激情和主动性。而课堂之外的宪法教育较为随意,没有固定化和常态化,片面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和表面形式,无法系统地推动大学生宪法意识教育的实施和深入发展[7]。从传统因素看,有学者认为我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政治上的君主专制造成人民法治观念的淡薄和缺乏民主习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公民的责任意识、主体性意识等宪法意识尚待发掘与提升。从现实背景的角度,认为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社会因素是由于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较短,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的宪政实施在宪法原则的贯彻落实和监督保障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从意识层面上看,宪法意识的培育仍存在较大缺失[8]。除了外在社会条件的因素外,也有学者从大学生个体角度出发,指出大学生自身主观条件也是重要因素,如大学生受年龄影响造成的心理特点的制约,由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所造成的宪法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高、兴趣不足等。
四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对策研究
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需要发挥国家、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宪法意识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计划、全方面的培养,使大学生逐步形成遵守宪法、捍卫宪法的基本观念,使宪法意识成为大学生健全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从具体途径来说,应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上的主导作用,尤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效,增加宪法的讲授学时并将宪法作为重点内容来讲授,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在教学中应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使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案例教学法外,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生动直观的教育形式如辩论、模拟法庭等,增强其运用宪法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有学者认为高校的教学理念、校风、学风等无时不刻在影响着学生,所以健全校园法治环境十分重要,营造法治和民主的高校教育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养成。也有学者指出,要设置一定课时的法律实践课,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践行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建设活动,以促进大学生宪法意识的提升。还有学者认为现实中宪法的实施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宪法意识的水平,应切实保障宪法的实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让学生感知宪法魅力,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形成对宪法的信仰。
五 国内外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状况的比较研究
目前学界专门针对国外大学生宪法教育的研究成果不多,其主要涵盖于对域外公民教育的介绍中。而对国内外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状况的比较研究的成果则更少。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曾说,城邦的公民是应该接受教育的,以便适合其宪法之需要;而公民教育本身是应该而且必须按照政体(宪法)的精神来实施。随着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的日益彰显,以宪法意识培育为核心的宪法教育成为各国公民教育的核心要素。西方国家的宪法教育往往贯穿于学校教育课程的始终,从中小学到大学,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在美国,各个州中小学课程中宪法学课程是固定不变的,学生通过必修的课程如美国历史来学习宪法,在大学开设有与之相衔接的宪法通识课,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宪法的观念与价值,如格鲁吉亚州规定学生要取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美国历史、美国宪法、格鲁吉亚州历史和格鲁吉亚州宪法这四门课程的考试[9]。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体验,增强了学生对宪法的认同感,使其建立起对宪法的热烈信念和深厚情感。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特别是在历史、政治和社会等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宪法意识培育,是各国在宪法教育中的重要经验。如美国哈佛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21世纪的美国本土:国家建设”,在核心课道德推理方向开设“政治、道德、法律领域的公众和人”;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专业开设“英国政治与宪法史”,社会与政治学专业开设“公民权与人权”等,这些课程都有机地渗透了宪法教育,体现着各国的国家意志和价值趋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以对话和合作反思的方式探讨政治、社会的种种问题在宪法上如何评价、解决,引导学生认同和拥护本国政治体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实践性也是各国宪法教育的显著特点,通过社会资源整合,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强调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态度、性情和价值观。社区是大学生锻炼和提升宪法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和感悟,锻炼了宪法思维能力,培育了平等、自治等宪法意识,强化了公民的基本素质[10]。可见,尽管国情不同,但各国都非常重视公民宪法意识的培育。学校是各国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的主要阵地,通过学校教育课程向学生传输本国的宪法价值观及民主政治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形式灵活,实施途径多样化,除了学科教学,还广泛采取实践性宪法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持续重视的态度值得学习,在多种途径综合施教及宪法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参考。
六 对现有研究的反思
综上可见,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已有成果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研究的不足与薄弱点,特别是把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放到新时代宪法实施和国家法治进程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明确宪法意识培育的基本内涵及意义,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进行系统规划,探究如何推动宪法意识培育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仍较为缺乏。在内容设置上,怎样做到以大学生法治需求为切入点,抓住核心与主线,深化培育内容体系建设;在策略措施上,也大都停留在理论设计的层面,较少深入地探讨在实践中如何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体验、感悟与实践来培育宪法意识,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新媒体力量与校外宪法意识教育资源,以增强宪法意识培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在国内外宪法意识培育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基本是以对国外经验的介绍为主,很少有对具体指标进行深入比较的研究成果,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中需要补足的方面。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从实体环境看,政治经济深刻变革,法治建设进程加速推进,为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育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法治氛围;从虚拟环境来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形态广泛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正视现实,改变对宪法意识培育普遍忽视的现状,着眼新要求,构建与宪法根本法地位相呼应的高校宪法意识培育体系,实现高校宪法意识教育与新时代国家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同频共振。为此,笔者认为,首先应以宪法意识培育的时代要求与大学生宪法主体人格发展的内在需求为现实依据,深入了解高校宪法意识培育现状及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特点,准确把握当前主要问题,明确宪法意识培育的重要价值。可通过采取调查问卷、测试、访谈、讨论等多样化形式,通过实证调研,对大学生宪法意识进行调查统计,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宪法需求,准确把握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发展程度和宪法意识培育整体水平。其次,深入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内在结构的重构,强化宪法认知的基础作用,发挥宪法情感的保障功能,把握宪法意志的关键因素,将新时代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凝练为一种宪法信仰。同时,对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目标进行调整,从以宪法知识的掌握为目的上升为以宪法自觉与宪法能力的养成为目标旨趣,使大学生能以宪法规范为根本行动指南,以宪法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形成宪法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之上,按照新的目标定位,确立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内容的构成要素,把握宪法精髓与核心关键词,形成展开逻辑。尤其应着重培养党的领导与国家安全意识、权力制约与监督意识、权利保障意识、程序与规则意识、爱国与责任意识等,形成大学生所喜爱的宪法意识教育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应注重联合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重视多学科的融合渗透,实现合理衔接,创设宪法情境,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观念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最后,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力量,运用具有时代特点的信息平台渠道,实现宪法意识培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并利用校园文化传递空间,发掘宪法教育生活元素,以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宪法意识培育活动,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宪法文化生态圈,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宪法意识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宪法意识培育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群体,必须抓住他们身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及时回应大学生在法治素质和宪法素养提升上所表达的需要、提出的要求。不断完善其宪法意识的内在结构,引导其尊崇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并将对宪法的根本法认知上升为内心敬畏,实现入心化行、知行合一,将内在的宪法认同与信仰统一于外在的宪法遵守、应用的实践,使对宪法的贯彻和执行成为植根于其内心的自觉,让宪法成为大学生自身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宪法意识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随着中国社会环境的深刻变革和新媒体的普及应用,高校宪法意识培育如何克服以往的内容僵化、形式单一等问题,推进培育理念、思想、方法的创新,将宪法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宪法意识的培育内容、手段、载体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宪法意识培育体系,是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培育宪法意识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培育宪法意识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核心,在更高意蕴上追求宪法意识培育的价值实现,将教育意义与大学生的成长意义相结合,助力大学生形成完善健全的法治人格。
参考文献
[1]王薇.论公民宪法意识[J].当代法学,2001(04):9-12.
[2]周立,李卫刚.宪法意识本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4(06):4-9.
[3]王东红.首都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6):104-107.
[4]李琪.依法治国对理工科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探究[J].商,2016(20):241.
[5]毛启刚.浅析大学生宪法意识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内江科技,2016,37(08):56-57.
[6]王东红.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大学生宪法意识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90-93.
[7]汤艳春,康玉娟.浅议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育[J].法制与社会,2015(14):233-234.
[8]陈楚庭.增强大学生以宪法意识为核心义项的公民意识教育[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15(04):62-64.
[9]陈正桂,玛格丽特·史密斯·克罗科.宪法教育:美国公民教育的重点与核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91-93.
[10]江国华.宪法与公民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