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从新工科建设必要性、新工科的内涵进行研究,通过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新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工程教育教学体制、工程教育的范式、课程体系重构、新工科之新意、新工科定位、工程与科学、技术关系、新工科教育教学多样化等具体内容的阐述,希望对新工科的内涵认知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素材。
关键词:新工科;新工科建设必要性;新工科的内涵
本文引用格式:方志刚,等.关于新工科建设必要性和内涵的一些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7(56):112-114.
Some Thoughts on the Necessity and Connot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FANG Zhi-gang,YANG Fan,ZHAO Zhen-n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Anshan Liaoning)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w engineering major of necessity and connotation,expound that serving the new needs of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build new advantage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implemen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morality education,and the actual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ombined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aching syste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the positioning of the new engineering subject,and the diversified connotation of the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to made of the scientific,rational,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Necessity of new engineering;Connot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一 引言
当今世界从科学发现到知识转化成产品时间周期缩短,新知识、技术、理念产生速度加快,对工程创新技术人才的能力、技能、视野都提出挑战,并有新要求,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教学必须全方位改革、创新,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体制、新举措培养创新工程技术人才[1-10],服务、带动、引领新经济。本文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必要性、内涵的阐述,希望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二 新工科建设的必要性
新工科术语是2016年提出,教育部组织高校认真研讨,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是在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背景下,战略选择的工程高等教育教学的新思维、新方式;是国家发展战略新需求、立德树人新要求;是国内、国际行业竞争新形势,对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下面具体阐述新工科建设的必要性。
(一)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需要建设新工科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新发展理念的落实,迫切需要深化改革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满足目前新经济形成和发展急需高级工程创新技术人才。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必须主动布局,适应未来技术,引导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未来的竞争优势,完成高等工程教育为国家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职责使命,担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二)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需要建设新工科
国际竞争的本质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资源短缺、能源紧张、人口老龄化等全球性难题对人类提出严峻挑战,新一轮技术、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学科、新专业不断涌现,催生新生产业发展,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是创新驱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科技,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思维和认知方式,导致人才培养和拥有成为关键。因此,高质量培养工程创新技术人才是深化改革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建设新工科、主动应对挑战,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战略选择。
(三)落实立德树人新要求——需要建设新工科
教育的中心和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全过程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按照工程教育发展规律及工程优质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改革创新工程教育,把培养德才兼备创新工程技术人才摆在战略高度,是落实立德树人新要求的重大行动,是时代赋予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新工科的使命。
(四)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需要建设新工科
建设新工科是产业升级与发展的需要;增加国家竞争力,赢得市场的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生物、绿色低碳节能、数字创意等,占国内生产总值达15%,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目前人才奇缺领域有:人工智能、物联网、空天海洋、智能制造、大健康、网络安全、生命科学、大数据等,高校需要建设新工科解决创新工程技术人才紧缺问题,建立由学科导向转化需求导向的产业学院,微电子、智能制造、机器人、物联网等学院会陆续出现。
(五)原有工程教育教学体制封闭——需要建设新工科
工程教育教学的体制封闭必然会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新业态需求脱节,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很少,不能满足其需求。需要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体制全新变革,采用开放办学,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培养人才、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展现工程世界的客观需要;工程教育教学体制需要纳入企业、社会,通过参与发挥企业、社会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和荣誉感,为新工科理念落地提供支持。
三 新工科的内涵
新工科相对传统工科是以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为背景,是动态概念;新工科是培养创新型工程师,培养综合型人才,实现工程教育全周期,是全新观念;新工科是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提高,是认证理念。新工科之新意在新概念、新课程、新体制。新工科内涵强调:前沿技术引领性、学科之间交融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创新性、知识体系多样性。下面具体从工程教育的范式、课程体系重构、新工科之新意、新工科定位、工程与科学、技术关系、新工科教育教学多样化等视角阐述新工科内涵。
1.工程教育应回归工程范式,应摆脱科学范式、技术范式的影响,强化工程本身实践体验、真实环境及试错特性,体现工程本身的主体性,回归对工程固有价值的关注。工程是科学的应用,但更重要的是对人类需求的响应,工程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本的完整实践链条,把教育教学放在真实的背景中,使工程本源和实践属性得到回归。工程教育教学需要依据工程逻辑构建课程体系,构思多阶段、多层次具有真实背景的实践环节。
2.新工科理念的实施应以课程体系重构为依据,把工程实践的新内容引入课程体系,满足新业态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是实现新工科目标的必由之路。构筑新型工科课程体系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核心,对应完整具有真实背景工程链条的课程体系,应围绕新业态、新经济、新产业的特征从构思、设计到加工、服务,把工程教育教学理念贯穿始终,增强未来创新工程技术人才的关联力、系统观和全局观,以课程设计为主线规划课程体系,而绝不是传统的以科学原理及应用为主线。为产业需求建专业、为工程需求改课程、为业态需求培养人、为内外资源创条件。
3.新工科之新意指工程教育新理念、学科专业新结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教学新质量、分类发展新体系。新的内涵及落实仍待研究、探讨的空间,如人力资源的要求、信息科学、认知科学新教育方法、教学技术的应用。细密分析扬弃过时无用的东西,保留合理有用的珍贵传统,做到守正创新。
4.新型工科大学的定位就是要培育、出现产学研交融的学科及教学体系,建立完整的教学研究产业链。众所周知,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最初定位:培养在理论科学、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从事研究、教学的人才;新型综合大学的定位: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与工程技术结合,教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统筹兼顾,但目前没有获得全部预想的结果,既没有诞生产学研交融的学科及教学体系,也没有建立完整的教学研究产业链,完成真正新型工程建设,这一使命就担在新工科的肩上。
5.工科建设是求善的,工程应与科学、技术在高等学府共存、融合。大学文化蕴藏的思想理念主要指:价值取向、教学目标、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学术氛围。文理基础学科的核心理念就是求真,探究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即真理,求真。而工科建设是求善的,即服务经济建设,提供社会、个人财富和福祉,实现真、善统一,达到真善美协调一致。科学真理本身没有有用和无用之分,科学原理形成的技术、工程,可以造福人类,同样也可以贻害人类。看似无用的科学原理确是工程技术创新的源头,可能产生前所未有的实效;科学技术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取决于运用者的价值观、世界观,人文素养。
培养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就是要通过工程创造有用的人造物,工程活动是经济活动,核算投入产出,注重经济效益,数量上是有限的;科学认知是无限的,认识到的东西越多,科学家意识到未认识的东西越多,这种无限、无穷都以大量投入为前提,因为他们要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科学、技术文化与工程、经济文化要在大学共存、融合,使从事无用之学和进行有用之物的人员相安无事,发挥各自的积极性。
新经济、新产业突出人的分工,有分工就要强调融合,是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利用率的捷径。强调融入多种元素有机结合一起,互相渗透,由点化合了;合,强调力量的汇集,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发挥突破的攻坚力量。工科的人文内涵远胜于理科,因为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要理解人的需求和社会组织运行。
6.新工科教育教学是多样化的,要采用灵活、个性化的分类教学制度,实行分层次、类型、岗位培养,如:侧重生产第一线操作;侧重研究开发新技术;侧重经营管理与销售。分工要求素养、知识、能力结构不同,要求教学和培养模式要有差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一定建立在前沿、先进的科学技术之上,没有基础理科知识,也就没有原始的、颠覆性创新。文理工管知识必不可少,要有深度和广度,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限制因素:天赋资质、学业基础、兴趣爱好;学校:特色、师资、设施、地域、服务对象;教学只能在有限的条件做文章,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新工科教育就是要弥补立德树人之不足,力求做到育人、成器兼得;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自主地学;其次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构建从教育教学到生产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生通过课程学到系统知识,研发、管理、运营能力则是从实践教育教学中获得。学校企业一旦成为企业,就不再把培养人作为本分了。新工科建设就是要获得卓越的教学、科研成果,提供企业出色的学生及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
新工科建设需要提供全面育人平台,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获取,教学环节只是渠道之一,更多渠道来自多方面课外实践活动,如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接触、各种竞赛,展示个性优势、潜力、特长,提供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才的大舞台,使学生在科技、社会活动中崭露头角、展露业绩,生龙活虎显示才干和能力,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和唯一法宝。
四 结论
本文对新工科建设必要性、新工科的内涵深入研究,从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新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到工程教育教学体制、课程体系重构、新工科定位、新工科教育教学多样化内涵的解读,希望对新工科的内涵理解的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方志刚,杨帆,李芊,等.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之质量保障体系评价研究(五)[J].教育现代化,2019,6(77):42-44+54.
[2]方志刚,丛景香,陈林,等.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之培养过程评价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4):42-44.
[3]方志刚,杨帆,赵振宁,等.创新算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59):1-2.
[4]方志刚,张伟.多维考核助力学生素养能力提升[J].教育现代化,2018,5(27):210-211+240.
[5]方志刚,丛景香.设问研究式教学法向课堂教学要质量[J].教育现代化,2018,5(23):245-246.
[6]方志刚,张伟.师生互动共同体向课堂教学要质量[J].教育现代化,2017,4(49):258-259+277.
[7]方志刚,丛景香,赵振宁.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之师资队伍评价研究(一)[J].教育现代化,2019,6(85):55-56.
[8]方志刚,杨帆,张伟.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之教学资源评价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5):69-72.
[9]方志刚,杨帆,赵振宁,张伟,陈林.四位一体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A5):6-8.
[10]方志刚,杨帆,陈林,等.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之服务辽宁评价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7):30-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