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智能制造背景条件下,机械制造业对于人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定位和培养也需要相应优化调整。结合所在院校机自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现状,笔者剖析当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和原因,就当前机自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分析思考,从人才能力定位、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人才定位;机自专业;智能制造;课程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曹进华.“智能制造”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机自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对策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7(46):37-39,61.
On the Training Orient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Mechanical design,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Major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AO Jin-hua
(Xiamen University Tan Kah Kee College,Zhangzhou Fujian)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quires more and more talents,and the talent orientation and training of machinery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need to be adjusted accordingly.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of the self-employed talents in the Universit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positioning and curriculum system,analyzes and considers the current training positioning of the self-employed talents,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ideas from the aspects of talent capacity positioning,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teac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Key words:Talent orientation;Mechanical design-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Curriculum system
一 引言
近年来,世界各国制造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为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是关键一步。在“智能制造”的宏观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简称“机自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然而,据院校和人才市场的信息反馈,机自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暴露出诸多问题。针对当前现状,笔者结合所在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情况,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机自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分析思考,提出相应对策。
二 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于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即应用型人才。从近几年我院机自专业学生调查情况来看,当前机自专业在报考人数、就业薪酬和用人需求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机械专业报考意愿低,机械专业转出率高
尽管现阶段,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正在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迅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对于机械专业的认知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认为学习机械专业,今后就业岗位就是在工厂企业一线从事零部件生产制造,觉得脏累差,属于技术含量不高的体力劳动;或者只是片面认为机械专业不如其他专业,如物联网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或财务管理等专业,听起来高大上,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报考机械专业的意愿低。另外,部分学生选修机械专业只是被动服从调剂,把机械专业当作入学跳板,即便入学后,也会想方设法转到其他专业学习,造成大二集中转专业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毕业就业前景广阔,但起始薪酬不高
作为制造业的专业基础,机械专业知识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行业领域,因此,无论是车辆工程、大型机械、热能,还是在材料成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行业,机械专业毕业生具备广阔的就业前景。也正是机械专业的广适性,使得该专业本科阶段的知识学习具有科普性、技能细分程度低的特点,机械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还要经历更深入的再学习过程,这也是机械专业毕业生起薪低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起薪低也与当前机自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机械制造行业就业市场需求错位有关。目前,私营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而这些企业以低端机加工制造和组装为主业,产品利润低,使得人工薪酬低,也无法给员工的个人技能提升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上升空间。基于上述原因,使人们对于机自专业就业薪酬状况产生认知偏见。
(三)复合型人才缺失严重,人才结构水平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因为起步时间较晚,距离德、日、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复合型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水平低。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内涵和技术要求非常广泛,专业人才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与提高。尤其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渗透和发展,对机械专业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而目前机械行业许多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上,除大型国企外,行业整体人才结构普遍水平不高,业务素质有待加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发展效率和发展质量[1]。
上述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智能制造产业链的人才供给滞后于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当前应用型本科机自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存在偏差,无法满足机械行业智能制造人才能力需求。
三 机自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造成机自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起步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却个人能力差异外,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高等教育扩招导致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加剧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大学本科学历大众化,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步显现,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残酷。加上前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影响,机自专业学生的就业更面临着颠覆性的挑战,迫切需要其做出相应的调整,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和竞争力,以尽快走出困境。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对机自专业人才能力更高的要求定位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信息与智能技术已经开始全面渗透到传统制造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我国制造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因此,现代制造业相关工作岗位的复合性越来越强,要求员工不能仅限于依靠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综合的能力:一是广泛扎实的理论知识,二是精湛的专业技能,三是熟练丰富的实践经验,四是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因此,院校机自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跟上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步伐,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阅读图纸、计算机绘图等共同基础能力,能够操作有关专业工具软件和普通机械设备,还需要具备和掌握对机械零件的检测分析、机械设备的养护和智能生产线的调试及维修等能力[1]。
(三)现有机自专业课程体系不足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无法满足能力培养的需要
尽管大多数应用型机自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能够从事现代机械系统设计、制造、产品研发和创新、设备运行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3]。但是,现有课程体系脱胎于研究型本科机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式,或多或少存在重知识理论、弱操作实践的倾向,无法真正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同程度下存在以下不足。
(1)专业内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跨学科交流和融合受限制。作为应用专业,机自专业涉及到众多学科,各学科课程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相互联系的特点。受院系设置的影响,当前课程体系的设计,很难打破专业方向、课程之间的壁垒,容易出现教学内容设计混乱,课程内容脱节,学时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导致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
(2)院校所教和工作所用存在较大差距。如今,我国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工作需求联系不密切,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能力不能迅速转化为岗位任职技能。同时,以CAD/CAM、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为特征的现代制造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而院校的教学内容受限于办学成本,课程教学中科技前沿知识更新滞后,培养学生应用前沿技术的能力不够充分,学生所接收的知识很难与工作要求同步接轨,距离企业人才需求有差距。
(3)职业素养、思想品德等非智力因素环节的培养有待加强。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有余,而对思想品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塑造重视不足,没有很好地将文化课知识与道德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够全面,知识、能力和道德不能协调发展,因此,毕业生容易因为心气浮躁而频繁跳槽,无法具备长期工作经验,从而影响今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机自专业人才定位及对策思考
为了确保应用型院校机自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满足智能制造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关键要做好人才准确定位、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资源建设三方面的工作。
(一)智能制造产业链中机自人才的能力定位
据调查,随着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智能制造相关产业链中,技术应用型相关工作岗位主要涉及数字化生产制造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及设备管理等方面;机自专业能力主要涉及制造类基础作业能力,如:识图能力、设计能力、PLC控制等;专业基础技能,如:液压系统设计及数控加工中心编程、操作等;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如:智能设备的设计、调试与维护,自动化生产线的装调与维护维修等。机自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为:通用机床操作人员、机械产品设计人员、工艺设计管理人员、特种加工设备操作人员、生产调度人员,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装调、数控编程与维护、工业机器人营销技术工程师等。
因此,对应用型院校机自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定位为:懂业务、会管理、掌握信息化及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3],具体能力素质包括:(1)数字化设计、制造、检测及管理能力;(2)新技术、新工艺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3)智能制造设备的高效节能改造能力;(4)新工艺、新流程、新方法的绿色创新能力;(5)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4]。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机自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关键是在明确能力定位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好课程体系的设置,注重学科间交叉融合。需要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过滤重复的课程内容,减小概论类通识课程的比例,坚决剔除“水课”;切实充分发挥大学四年有限学时的效益,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将课程体系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落到实处。
机自课程体系优化应以职业岗位专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具有数字化设计、模拟仿真分析、先进制造技术、产品检验、工艺装备设计和先进设备调试、维护等能力的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以能力素质技能矩阵为导向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开展校外实习实训,以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为导向开展校内实训实践,获取职业素养、职业发展和职业技能。每个模块设有对应的基础、实践和综合性课程,体现理论、仿真、创新、实践、再创新的人才培养过程特色,注重将基础知识、实践训练、技术创新、职业素养有机融合实施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5]。总之,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要以智能制造行业的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与综合能力。
(
三)深化产学研融合和校企合作,拓宽机自专业教学资源渠道和办学模式
作为应用学科,机自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突出实践技能的培训。而实践技能课程教学效果,对于教学硬件资源的依赖程度要远高于理论知识课程,因此,各工科院校在开设机自专业时,除了要配备相应的师资外,还投入大量经费购置教学设备和实验室硬件建设。但是由于前沿制造技术工艺更新换代迅速,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同步接轨,完全依靠应用型院校自身的投入和建设是不现实的,除了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等方式,还要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深化产学研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和毕业设计课题,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参与生产实践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6];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教师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交流,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实践技能,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确保院校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密切联系,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步接轨[7,8]。
五 结语
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笔者结合所在院校机自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现状,深入剖析当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和深层次原因,就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机自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分析思考,从人才能力定位、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戈.面向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构建新时代工程训练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19):184-187.
[2]郑向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分析[J].机电教育创新,2019.2:80-81.
[3]孙奎洲,曹雨平,雷卫宁.职业能力需求调研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9,32(2):64-67.
[4]任小中,田晓光,邱明,等.新工科与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观察,2019,8(16):73-74.
[5]张海云,李志永,赵国勇,等.基于工程专业认证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9,(35):99-100.
[6]赵国勇,李志永,程祥,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9,(38):181-182.
[7]李钢.拟企业化项目训练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J].教育现代化,2017,4(22):70-71.
[8]钟小华,曹玉华,李林,等.民办高校机械专业“3+1”校企“协同育人”范式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4
(49):23-25,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