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职技能类社团建设呈多元化发展,以健全社团管理机制为基础、以搭建微信学习平台为手段、通过开展技能训练、科技创新、技能竞赛、技术服务等社团活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以智能制造为主要内容的制造业转型需求。
关键字:技能社团;工匠精神;教学模式;信息平台
本文引用格式:李文.高职技能类社团与“工匠精神”融合培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1):165-167.
A Practical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kill Community and“Artisan Spirit”
LI Wen
(Haier School of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Qingdao Shandong)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skil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diverse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he community,by means of building the WeChat learning platform,and by carrying out skills training,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kills competition,technical services and so on,it cultivate students“artisan spirit”,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training,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with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s the main content.
Key words:Skill community;Artisan spirit;Teaching mode;Information platform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阶段,“大国工匠”已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工匠精神”成为中国制造之“魂”。[1]李克强总理已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新形势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高职院校技能型社团以其鲜明的与专业相结合的特色,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及社会的关注,其开展的专业性、学术性活动对课堂教学能够进行有效地补充,是课堂教学延伸的重要途径,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第二课堂”,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高职技能类社团为研究载体,探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二 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建立全新的社团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技能类社团是在校内由有志于某一学科、专业技能或者某一研究方向的学生自愿组织而形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2]目前,我院现有技能类社团107个(包括身心类社团总社团数达到210个),挑战者装备协会、VR工程社属于技能类社团,由学校团委主管,二级学院团委负责日常运行管理。根据社团的建设和发展需求,挑战者装备协会等技能类社团建有完善的组织框架和管理制度。
(一)技能类社团组织框架
技能类社团成员由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模具技术等专业的学生组成,每年十月中旬由校团委统一开展纳新活动,同时,社团每年注册审核一次(考核不合格的社团取消注册),社团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社长主持社团全面工作、决策社团发展方向;副社长分管各组织部门、协助社长工作;各部门根据社团工作要求、开展各项活动,如组织部负责社员的日常管理、学期考核、学生课题申报等工作,宣传部负责社团活动宣传、社团联谊等工作,技能实践部负责新社员技术培训、指导等工作,技术研发部负责骨干社员技能竞赛、社会服务、协助导师进行课题研究等工作。
(二)技能类社团管理制度
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社员工作激情的激发需要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保障,[3]结合学院统一要求,挑战者装备协会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
(1)每年社团新成员的加入需经过个人申报、社团审核、指导教师签字、学院备案等工作程序(确保纳新活动的规范化、严肃性),加入社团后根据个人意愿,加入相应部门。
(2)社团例会每月第一周(周四)开展一次,社长、副社长、各部长参加,商讨社团近期工作计划,并形成每月工作记录,缺席人员履行请假手续,需指导教师签字确认。
(3)根据社团教学计划,每月至少举办3次社团活动,并提前1天向团总支社联提交活动审批表,并做好活动的详细记录。根据校团委要求,每位社员要在本社团修满2学分(社团活动每1小时,计0.1学分;每1.5小时,计0.2学分)。
(4)社团开展的活动,一年内无故缺旷四次以上者视为自动退出本社团,每学期末进行技能竞赛,表现优秀的社员推荐加入机电装备创新与应用工作室。
三 以信息化技术教学为手段,搭建公众号微信学习平台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开放的学习平台,[4]该平台包含工匠文化资源、专业学习素材、创新设计资源、职业技能竞赛资源等四大板块。
(一)工匠文化熏陶
工匠文化资源主要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国工匠人物传记、工匠精神专题报告会等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5]结合社团活动,使学生逐步具备"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
(2)熟悉大国工匠人物传记(李万君:突破世界难题“复兴号腿脚”转向架焊接;夏立:卫星天线装配、校准,装配齿轮间隙达0.004mm;陈行行:优化叶轮叶片铣削工艺等任务),使学生逐步具备精益求精、持续专注、坚守创新的“工匠精神”。
(3)为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改革先锋进校园”活动,邀请全国总工会副主席许振超做了题为“我的工匠路”,讲述了大国工匠是怎样炼成的;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郭锐做了题为“高铁追梦人”,讲述了祖孙三代为中国高铁研发、奋斗的历史。
通过一系列工匠文化活动的开展,学生潜移默化的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思想基础。
(二)专业素材学习
社团的新成员根据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划分为机械和电气两大方向,机械方向的学生要学好机械产品三维数字化造型基础技能,电气方向的学生要学好PLC控制(含触摸屏)基础技能,在此基础上参与学生课题的研究。专业素材主要包含三维软件使用(SOLIDWORKS、UG等)、PLC编程与硬件连接、机械零件数控加工、机械机构安装与拆卸等方面的学习资源,采取微视频、PPT、电子讲义的形式上传在微信平台上,以便于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
(三)创新思维激发
学生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往届学生创新设计的作品,启发自己创新思维、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目前,微信平台已累计智能控制车床钻削装置等作品16件,涉及作品的工作原理、技术指标、创新点、制作过程等内容,极大丰富学生学习资源,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搭建良好的网络学习平台。
(四)技能竞赛洗礼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6]职业技能竞赛有效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技能资源主要包含国家、省相关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考核内容、技术要点、样题分析等学习资源,为便于学生了解企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搭建学习平台。
各类学习资源在微信平台以静态文本(讲稿、PPT等形式)和动态视频(动画、微视频等形式)展现。社团成员能够自由的在该平台上进行资料查阅、项目学习、问题咨询与解答,社团导师能对社员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思路与技术指导,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关爱、开放的网络共享学习平台,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学习氛围的形成,[7]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硬件网络平台。
四 开展“2+1+1+1”社团活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在社团活动的开展中逐步形成,社团活动的开展以文化培育为思想引领,技能训练为主阵地,结合课堂教学分批次分层次的开展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阶梯递进”的学生社团训练方式,[8]实现“多师共育”、“学生互助”、“课程+”等学生社团育人方式。
“2+1+1+1”社团活动模式中的“2”是指两类活动,3个“1”分别指职业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具体含义如下。
“2”是指开展文化培育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文化培育活动通过开展工匠精神主题报告会、专题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技能训练活动是技能类社团抓基础、提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专项技能强化训练(机械产品设计能力;机械产品三维绘图能力;机械零件数控加工能力;机械产品装配与调试能力),培养学生持续专注地工匠精神。
第一个“1”是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坚持“以赛促学”的指导思想,以参加技能竞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9年9月从电气技术小组、数控技术小组抽人组成的3人项目小组,经40天训练参赛,获山东省职业技能竞赛数控机床装调与升级改造项目三等奖。
第二个“1”是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将社团打造成学生新思想、新产品的孵化平台,培养学生坚守创新的工匠精神。2019年社团各技术小组多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山东省智能制造大赛等赛项,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第三个“1”是指开展技术服务活动,结合专业特点,实现校内技术服务(校内实训工厂)到校外技术服务(小微企业)过渡,把社团建成学生技能学习成果的展示平台、新技能的培育平台及产教融合的交流平台。VR工程社社长李刚刚现已是青岛海之晨工业装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机电一体化李洪勋、数控技术单提瑞成为山东省“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五小结
在技术手段突飞猛进的今天,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应用,行业与行业,以至产业与产业间的链式结构、个性化生产、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已成为当下社会发展需求,与之相应的职业教育已从单一性专业向复合型专业转变,技能类社团活动的开展,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微信学习平台,增强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提升师生信息处理能力,拓宽课堂教学空间,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第二课堂”,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立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4):14-17.
[2]杨琳.浅谈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的建设[J].群文天地,2012,4(7):210-211.
[3]吴建伟,姚中杰.大学生社团组织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6(13):34-36.
[4]李文,高健.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数控机床机械装调与维修》课程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18,2(5):61-65.
[5]陈凤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宪法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4):284-285,296
[6]李文,高健.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发[J].职业时空,2010,4(6):48-49.
[7]强萌萌,杨慧,方旭东,等.依托高职院校社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研究[J].天津: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8):84-87.
[8]张宗保,何平.高职高专社团的教育教学功能研究——以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6(18):163-1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