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1 08:47: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环节中一个重要场所,其安全问题是高校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针对目前实验室安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高校自身学科特点,通过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安全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等方式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准入制;专职化

本文引用格式:周前,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20,7(52):146-148,162.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 Safety

ZHOU Qian,ZHANG Xin-hui,RAO Pei-jun

(School of 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Pingdingshan Henan)

Abstract:University laboratory i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alent training,and its safety is a common problem faced by universities.In view of various problems existing in laboratory safety at present,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ies’own disciplines,the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s strengthened by strengthening safety awarenes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increasing safety training,laboratory access system and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Access system;Professionalism

一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环节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1],同时也是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环境是当下各个高校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背景

高校实验室的危险源主要涉及水电安全、危化品储存和使用、特种设备安全、防火防盗以及个人的人身安全。实验室安全方面知识的欠缺和匮乏对于从教者和学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潜在危险,近些年以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从表1中可以看出,几乎每年都会有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而且多为爆炸和火灾。此外,根据李志红[2]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在2001~2016年高校实验室107起典型事故分析中,爆炸和火灾分别占据实验室事故类型的44%和42%,是高校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



\


三 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

(一) 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根据华子春[3]等人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在发现的主要安全问题中,学校层面安全责任体系占据比例相对较大。由此可见,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两个管理层面,校院两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均存在着疏忽,安全意识淡薄。领导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不够重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安全工作不能日常化,安全工作仅存在于上级部门的检查和突发安全事故后的检查,而且多数流于形式。广大师生个人的实验室安全意识的淡薄同样值得关注[4,5]。

\
 
(二)实验室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足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足,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多数由分管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兼任,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实验技术人员在精力有限的条件下,对安全问题不能兼顾到位,必定存在安全管理的疏漏,兼职的实验室安全员在业务和责任意识方面相比于专职人员均有差距[6]。在业务培训方面,专职人员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安全管理的相关业务培训中,从而在实际中运用。

(三) 化学品管理不到位

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科的研究方向逐渐向化学类转移,因此化学爆炸、化学品引起的火灾也就随之增多,实验室的安全风险逐渐加大。近些年的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也多由化学品引起和发展的,因此加强实验室化学品的管理,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化学品在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不规范行为:未按照规定实行双人双锁管理,涉及易制爆、易制毒的危险化学品未严格执行“五双”制度;未严格按照要求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分类存放;危险化学品的采购与使用记录不完善;危险化学品的存量不符合相关规定,存储量超出规定的存储量,例如北京某大学的实验室存储了大量的危险化学品(1t镁粉、0.21t磷酸、0.2t硫酸钠)[7],这些过量存储的危险化学品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过期的或者是未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未进行统一管理或集中处理。在华子春[3]等人的调查研究中也同样显示,化学试剂存放也实验室安全检查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对于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要坚决做到细致入微,防范由危化品引起的或由危化品“推波助澜”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气瓶管理不规范

高压气瓶作为大多数高校实验室用气的模式,快捷、方便,但是也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钢瓶作为兼顾化学品和特种设备的集成品[8],一方面具备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又具备特种设备(压力容器)的危险特性,一旦出现问题,将产生的“1+1>2”的后果。

此外,由于钢瓶的流动性强,部分无资质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钢瓶质量参差不齐、到期未年检等潜在安全隐患均会因为在钢瓶的最终使用高校而成为安全隐患。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部分师生未经过相应的安全培训、不了解钢瓶应急措施就直接操作钢瓶,这就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留下了安全隐患。

(五)安全设施不完善,安全操作落实不到位

安全设施不仅包括广义的安全设施,例如消防栓、消防喷淋等设施,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狭义的安全设施,例如消防沙、灭火毯、护目镜等一些细小的安全防护品的配备。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操作,这些细小的安全防护品不完善,或者是仅做配备,而不使用,亦成为实验室安全的重要威胁。

\
 
四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一)强化实验室安全意识


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19)》中的相关要求,必须有校级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机构、有明确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学校与院系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等措施,从学校层面规范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体系,院系层面的责任体系要求党政负责人作为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要领导责任人,建立院系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责任书,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个房间、每一位使用实验室的教师,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校院两级层面的安全责任体系要求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不再流于形式,而是作为一个责任要求每一个与实验活动有关的教师担起来。有责任体系、有职能分工,有具体的责任书,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追溯性。

(二) 强化制度,管理日常化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符合校院两级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根本遵循[9],以此为依据的安全管理制度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强化制度管理,将制度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变成流程化的管理,推进管理的日常化。日常化的管理,解决了由于上级部门突击检查或突发实验室安全事故而导致的实验室安全检查产生的抵触情绪。日常化的管理中还应该包含院部每月的实验室安全大检查、实验室安全互查以及利用实验时间的临时抽查,将这三种检查形式充分利用起来,尤其是临时抽查和互查机制,更容易发现实验室安全问题。

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在醒目位置放置应急预案中所涉及的应急材料、张贴应急预案流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应急预案做一次“无准备”的应急响应,切实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应急水平,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水平。

(三)建立专职队伍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工作的分工不断细化,从管理体制、教学服务的内容以及实验室的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考虑,均要求高校实验室建立专业化、专职化人员队伍。实验室队伍专业化可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安全。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所辖实验室的管理上要有必要的自主权,根据实验室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为了弥补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收入上的差距,可设置安全津贴、危化品管理津贴等各种形式的津贴,充分保障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权益。

(四) 加强安全教育,落实准入制度

在柏玲[10]等人的“三圆环”事故致因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人和机是产生事故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对“人”的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针对人的安全教育主要涉及人的不安全行为,加强和规范教师、学生在实验室的行为从很大程度上规避实验室安全问题。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展板等方式宣传方式塑造安全氛围,实验室安全讲座、实验室安全竞赛、应急消防演练、模拟应急救护等活动提高实验参与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救护水平。

作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第一环节,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及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起点[4],通过安全知识培训及相关案例的讲解学习,使拟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增长实验室安全知识、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可以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对拟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考试,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重点关注的是新入职的教师,新入学的学生,同时对于取得准入的人员,但长期未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也需要重点关注,使其重新取得准入。

此外,还可以将现代科技融入到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和实验室安全管理平台中。如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将实验室的各种危险融入安全教育中,使学生及相关人员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切实感受实验室危险带来的不可挽回的危害,从而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意识。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亦可培训和训练实验室相关人员对各种实验室危险的应急能力。

(五) 建立实验室信息化

信息化是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高校可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适用于本校/本院系的信息化系统。信息化水平也是体现一个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方面,通过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充分挖掘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发现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死角”,同时,信息化也是实验室制度化、流程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信息化,将实验室的各种制度、各种操作流程/规程充分展示,以达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常态化。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可实现化学药品的统一采购、定量领取、存储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从非法渠道购置化学品的风险,降低因存量超标引起的风险。同时,信息化的管理也可以实现钢瓶的购买、运输、验收、存储、使用、检验、维修、搬运、报废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对钢瓶的使用实现动态监控。

(六) 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经验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每个学校都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学院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工作,其中不乏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例如在华子春[3]等人的调查研究中特别指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几所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特色、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这些工作亮点通过借鉴学习,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条件,转化为适合自己学校/学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五 结语

祸患长积于忽微,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就是从点点滴滴抓起了,这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各个方面的投入,不能单一地依靠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完成。在日常的管理中把握组织机构建设作为控制的基础、制度建设为控制的前提、师生能力建设作为控制的根本[11],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工作经验、按照《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19)》中相关的要求认真执行,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这些措施融入到日常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当中去,必定能够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欧盛南,赵元辰.高校实验室的“8421”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J].高校实验室科学技术,2019.10:72-75.
[2]李志红.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4):217-220+223.
[3]华子春,魏永军.以查促建:江苏省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结果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1):1-6.
[4]王健,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26):213-215.
[5]俞佳,等.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及其措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4):214-215,225.
[6]陈立璇.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4(8):48-49.
[7]张杰.高校实验室精准管理任重而道远——论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的几个主要因素[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1):237-239.
[8]叶剑新,莎日娜,骆轶姝,等.全面质量管理在高校实验室气体钢瓶安全管理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8):266-268.
[9]肖源,张卯,吴照亮.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08):286-290.
[10]柏玲,黄镇东.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重要意义及安全教育体系[J].实验室科学,2019,22(01):224-226.
[11]魏永前,陈红霞,姜享旭.高校实验室安全“双体系”预防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9,36(11):15-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7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