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省属高校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从省属高校的特点与定位出发,通过横向比较部属院校与省属院校的综合实力和教学科研环境,纵向比较“双一流”政策发布前后省属院校人才培养和考核机制的变化,探讨省属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四大困境,结合“双一流”建设对省属高校青年教师的新要求,运用需求理论提出“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三条路径:向前辈靠拢,组建阶梯式团队;科教融合,注重教学学术发展;聚焦特色,发展“长板”,打造优秀团队和优秀模式。
关键词:青年教师;双一流;省属高校;发展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官淑琪,等.“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0):80-82,109.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Young Teachers in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First Class"
GUAN Shu-qi,ZHANG Qin-kang
(School of Business of Jiang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young teachers of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ositioning of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through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teaching and research environment of the subordin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hange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of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double first-class"policy was issued,discusses the four dilemmas of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in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mbines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 first-class"for the young teachers in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uts forward three paths of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in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first-class"by using the demand theory:to move closer to the elders and form a ladder type team;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focus on characteristics,develop"long board",create excellent team and excellent mode.
Key words:Young teachers;Double first class;Provincial universities;Development path
一 引言
省属高校占了我国高校总数的绝大多数,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而青年教师是教学一线的主力军,也是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中坚力量[1]。自国务院发布高校“双一流”建设文件以来,各大高校从顶层设计、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变革,也涉及到教师管理等微观层面的深层次变革。国家和各省在遴选认定“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时,把高校是否有“国家急需、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作为一个重要条件[2],这一评价标准对高校青年教师提出了新期望、新要求,青年教师的发展面临新任务、新目标。然而,相对于部属高校,省属高校存在综合实力较弱、办学经费相对较少、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少等特点,青年教师的定位和发展环境也不相同[3]。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既能成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力量,也能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成为省属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难点问题。
现有研究表明,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青年教师要“有所转变”,高校需要青年教师“有所转变”,如谈哲敏指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点”之一,就是要拥有一支具备世界一流大学平均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高校建设发展的生力军,青年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4];牟发兵针对湖北省省属高校发展与“双一流”的差距,提出打破省属高校教师技术职称终身制,实现滚动考评、建立严格的学科建设动态预警和调整机制等措施;袁坤等认为省属院校师资队伍科研基础、科研意识比较薄弱,自身缺乏科研基础,院校缺乏科研领军人物和平台,难以和重点高校竞争[5]。所以,本文省属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困境为切入点,结合“双一流”建设的契机和对青年教师的新要求,提出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青年教师发展的路径,对省属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省属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困境
省属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困境是高校发展环境、薪酬待遇、自身能力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经济困境、专业成长困境、学术困境和资源困境等。
(一)经济困境:刚性经济供给不足
职业报酬是影响青年教师职业幸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决定青年教师职业忠诚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6]。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高校教师的占总人数的绝大部分,为85.9%,其中近四分之一的青年教师收不抵支。韩萌等(2017)通过调研表明[7],超过三分之二的教师工资处于“赤字”状态或基本满足需求,在无法支付住房和子女教育支出的压力下,部分青年教师选择校外兼职。而随着近几年房价的上涨,经济刚性的供给不足越来越明显,这直接影响到青年教师的职业心态和发展策略。
(二)专业成长困境:教学知识结构失衡
省属高校青年教师的主要来源是获得海内外高校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根据我国教育部相关文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厚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8]。博士研究生毕业就站上讲台,缺乏教学实践经验,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发展轨迹导致其教学知识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他们仅知道学科知识的内容逻辑而不懂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律,仅能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而无法引导学生内化和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在教的方面,比较重视教会学生什么知识,缺乏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育人方面,仅重视学科知识,缺乏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
青年教师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专业培训和拓展是提升其教学水平的主要方式,而韩萌等(2017)的调查显示:60%教师表示所在高校培训频率较低,10%左右教师所在院校从来没有开展过培训。在资源配置上,高校更倾向于资助已取得一定成果的资深教师,而为青年教师创造的机会较少。青年教师自身专业能力难以拓展,教学知识结构失衡,这不但影响到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也降低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提升空间。
(三) 学术困境:评聘制度引导下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失衡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受到当前我国教师评聘方式和职称晋升方式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高于教学,尤其“双一流”建设方案发布以来,部分省属高校制定“首聘制”[9]:要求新进青年教师在3-6年内做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建立激励与淘汰并重的机制。其结果是,学校层面,忽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唯科研成果论英雄;教师层面,不注重甚至完全忽视教学能力的提升,大部分精力集中于科研,这种制度导向下的必然结果是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
此外,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青年教师忽视了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共融并存,一是教学内容和学术研究内容的相互独立,学术研究成果无法应用与教学中;二是部分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分析课堂教学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但没有将学术研究的范式运用于教学研究中,教学研究只是停留在思考的层面,没有生成可应用于交流、反思和同行评价的研究成果。
(四)资源困境:人才发展软环境受限
相比于部属院校,省属高校缺乏领军人物和优质的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少,青年教师想申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基础又不够,难以跟部属高校竞争。此外,大部分省属高校属于服务地方经济的教学型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有限的精力下,很难保证科研时间的连续性。
三“双一流”建设对省属高校青年教师的要求
(一)从“上好课”到“育好人”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引领,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不仅仅是上好课,更要育好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求青年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懂学生、会教育,能基于不同的专业特征和学生特点,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和价值;第二,要求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紧密围绕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诉求,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和能力,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导师,更是学生职业导师,人生导师。
(二)从“为了晋升而科研”到“持续性科研”
传统评聘制下,部分教师在职称晋升后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双一流”建设方案发布以来,很多高校打破技术职称终身制,实现教师分类管理和滚动考评方案,这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保持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要明确不能“为了晋升而科研”,而是要将科研贯穿职业生涯。
(三)个人职业发展方向与学校学科专业发展方向要一致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的转型势必导致大量专业的增减和调整。在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没有完全吃透的现实情况下,青年教师又得学习全新的知识。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处理好自身职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要成为多面手,培养自己“拿得起、放得下”的能力和素养,能游刃有余地随着学校的发展做出调整和转变。
四省属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路径
不同的需求特征决定了青年教师面临的现实境遇和未来发展方向,以上分析表明,目前青年教师的基本层次需求已得到满足,但是在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存在发展困境。因此,“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省属高校青年教师要结合省属高校的定位和资源特征,化解原有困境:以学科发展为契机,向前辈靠拢,组建阶梯式团队,形成合力,实现归属需求;科教融合,注重教学学术发展和科教平衡,实现个人目标;聚焦院校特色,将研究集聚在优势学科周边,打造个人优势、团队优势和院校优势。
(一)向前辈靠拢,组建阶梯式团队
“双一流”建设道路上,青年教师应紧密围绕学科建设工作,积极向前辈教师靠拢,以名师为目标,在教学设计研讨、科研等方面组建阶梯式团队。学科建设,尤其是高层次学科,需要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长期持续的投入和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绩,因此梯队式的人才结构是必然的要求[10]。团队中教师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衔接紧密,才能保证学科发展不断链。若青年教师单打独斗,不形成合力,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摸索过程将会非常艰难,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因此,青年教师向前辈的“靠拢”既能获取资源和平台,也是确定事业发展有效路径的最佳方式。
(二)科教融合,注重教学学术发展
教学和科研是青年教师的两大基本任务,而教学过程和科研过程都具有探索性,都需要持续性探究和反思,这种共性使得青年教师可以以科教融合方式,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发展。通过科研,尤其是教研,青年教师可以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掌握学术前言,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知识盲点、挖掘有价值的研究对象,明确学术研究目标。科教融合的互惠和反哺有力于青年教师实现自我价值。
(三)聚焦特色,发展“长板”,打造优秀团队和优秀模式
与部属院校相比,省属院校的学科实力相对较弱,专业发展缓慢,学科之间发展实力不均衡。这是省属院校的弱势,青年教师却能在“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下将其转变为优势。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及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均呈现出非同质化、非均衡性、非线性、非模式化的发展特点,其建设历程中必有其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及办学政策等的创新,按照这种观点,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青年教师需要向本校优势领域倾斜,汇聚优势资源和力量,向最能代表学校发展水平、最有可能产生高水平成果的学科倾斜,凝练学科方向,聚焦学校特色,发展“长板”。
五 结论
“双一流”建设对省属高校青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青年教师必须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跳出原有的经济困境、专业发展困境、学术困境和资源困境,充分运用省属高校的资源特征和学科特色,向前辈靠拢,形成合力,发展长板,不断探索更高效、科学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兵飞,郑文.“双一流”建设:传统超越之思[J].高教探索,2018(12):5-9.
[2]倪亚红,王运来.“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J].江苏高教,2017(02):7-10+15.
[3]侯翠平,田园.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及路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6):36-38.
[4]谈哲敏.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J].中国高等教育,2017(Z1):26-28.
[5]袁坤,张莹,张云燕等.省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内江科技,2019,40(09):23-24.
[6]程伟,王福友.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04):69-72.
[7]韩萌,张国伟.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研究[J].教育科学,2017,33(01):43-49.
[8]刘志会,刘钊.省属高校科技创新的机制障碍与改革策略——以吉林省省属高校科研机构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2):92-94..
[9]刘光成,唐贤清.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如何实现协同互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01):124-125.
[10]蒋和平.基于菱形理论的高职教学团队竞争力提升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97):110-112+1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