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结合施工员、线路工等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针对《轨道工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师讲解多,实操少,评价模式单一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以项目划分教学内容并融合行业前沿知识和课程思政,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教学,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初步实现项目式信息化教学。
关键词:轨道工程;项目式教学;信息化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谢晓倩.《轨道工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7(52):77-80.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Track Engineering"
XIE Xiao-qian
(Sichu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Deyang Sichuan)
Abstract: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construction workers,line workers and other jobs for talents,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track engineering,such as students'lack of interest in learning,teachers'more explanation,less practical operation and single evaluation mode,the teaching reform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system.The teaching content is divided by the project,and the industry-leading knowledge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integrated.The three-stage teaching before and after class is adopted to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eliminarily realize the project-based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Key words:Track engineering;Project-based teaching;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一概述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已基本成型,城际客专网络逐步完善,以地铁为主要形式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在国内大型中心城市也初具规模,在此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轨道交通系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多的是对人才的专业素养上的严格要求,当前行业需要大量具备扎实的轨道施工、维护及养护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团队协作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人才。而《轨道工程》这门课程是培养这一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特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企业对人才培养最为看重的课程之一。基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落实到《轨道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上,现有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轨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课程现状
(一)教学内容模式化,教学方式落后
传统的教学,走进课堂里面进行教学,学生和教师需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出现,所以“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区别界限目前很模糊,因此大多课堂教学还是延续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课程内容按照传统教材进行章节化,较少去主动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忽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这样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参与度低,课堂教学效果差。
(二) 教学资源有限,且利用不佳
《轨道工程》本门课程面对的学生为高职教育二年级学生,学生仅接触过《铁道概论》等基础课程,学生学情普遍体现为三维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基于这些特性,如课程知识体系中较难的“轨道结构体系的辨识”和“配轨计算”,仅依靠书本和教师单方面讲授,并不能将知识很好的传递,且学生也无法有效地掌握。
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方面就是需要丰富教学资源,在理论教学中以图片、视频、bim模型等丰富课堂,但是需要教师进行合理且丰富的教学活动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从目前课堂教学中看,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仅体现在“看”这一基础动作。而在实践教学中以铁路实际线路、实际线路设备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铁路的直观认识,但是绝大多数非传统铁路院校均不具备为学生提供直观感受铁路线路的条件,所以导致实践教学也只是停留在纸上。
(三) 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评价体系相对封闭,评价主体依然是任课教师,评价方式多为试卷答题,评价角度仍以对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为主,单一的评价模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
针对这些现状,《轨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三 教学改革
(一) 课程内容改革
(1)实现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较新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6]。高职教育的项目不是案例、课堂活动、模块或工作环节等的代名词,而是以实际的职业活动、企业工作为背景,按照认识论的要求进行改造,项目应尽可能真实、具体、实用和典型[6-8]。
所以本课程以实际的高速铁路、地铁等轨道结构施工为准则,结合施工员及线路工等岗位要求,依照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特点,将课程划分为轨道结构、轨道几何形位、轨道结构力学分析、轨道施工、线路养护与维修五大学习模块,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知识结构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将学习模块进行子模块的划分。以“轨道施工”模块为例,如下表1。
(2)引入行业前沿知识
《轨道工程》这门课程是与施工一线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轨道施工一线的施工方法及手段更新速度快,在教学中引入行业前沿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bim技术在轨道施工管理与监督中的应用现为轨道施工领域的前沿;如在轨道检测中运用的惯导小车现为轨道检测领域的前沿,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这些前沿的知识,充分体现轨道方面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且学生今后的一线工作更容易上手。
(3)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
习总书记指出要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9]。所以日常课程教学中需将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思政相互配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将立德树人这一教学根本落到实处。
铁道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未来面临的工作岗位大多处于铁路的一线,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融入课程思政,更有利于在初期建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遵循职业操守意识,如在“轨道结构”模块巧妙的融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轨道施工”模块融入团队协作精神及辩证思考问题的智慧等。
(二)教学方式改革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方式。
依据《轨道工程》这门课程抽象具体且实操性强的特性,结合学生学情,融合云课堂、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手段,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将知识点从“课前导入”到“课中精讲”再到“课后拓展”顺畅的传递且被有效地掌握。
(1)课前
课前备课是每一位教师均会执行的环节,但是信息化教学对“课前备课”环节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教师根据每一节课的授课内容的重难点以及难易程度,结合学生学情,设计有效且合理的教学活动。而课前教学中的教学活动是传统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项,但如果将此环节利用起来,使学习任务更具象化,教学效果会大幅提高。
结合《轨道工程》这门课程实践操作性较强的特征,在课前可利用在线开放平台,根据课程内容特性以案例微课、项目式任务等形式推送课程内容相关资料及任务,如讲解轨道结构组成之前,可在课前将BIM模型及铁路事故案例推送给学生,利用真实案例激发学生探究事故原因与轨道结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提前参与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程教学预热。
(2)课中
课中教学按照创设情境--提出任务--任务分析--任务实施--教学评价的流程实施,首先需将角色进行转换,由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程特性,可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教学方式,以知识竞赛、小组辩论、铁路现场PK等教学活动支撑课堂教学,利用云课堂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使课堂教学更丰富。
同时依据学生空间想象力弱、更倾向于动手操作等学情,运用前沿的技术,实现信息化教学,将虚拟仿真教学、在线开放课程、BIM模型、铁路线路演练场等教学资源和手段,合理地与课堂相融合。如讲解轨道结构组成,利用BIM模型,能全方位立体地展现轨道各组成部分;如讲解无砟轨道CRTSⅢ型板施工,传统讲授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抽象能力,且通常无法将整个施工过程及要点清晰地展示,但利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则可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尝试的形式直观感受其施工流程及施工要点。
基于《轨道工程》这门课程涉及结构、受力、施工三大方面内容的抽象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受力”这一块内容的复杂性,所以课堂教学不能变为“一言堂”,课中需实时接收学生反馈信息,采集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数据,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调整,这样才能保证知识被学生有效掌握。
(3)课后
课中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而是预示着“课后”环节的开始,“课后”环节是整堂课程的延续,是课程的扩展。通过设计轨道工程方面的习题及任务,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规范、归纳总结的能力,即深化知识点,同时又具有未来面向就业岗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评价体系改革
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能保证评价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而评价的及时性可以激发学生优势、肯定学生能力;全面性和准确性能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其中,评价多元化指评价主体多元化,摒弃传统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方式,主体多元化保证评价的全面性;评价多维度指评价内容的多维度,在评价中不仅包含各模块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同时考虑学生的实操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多维度保证评价的准确性。
根据《轨道工程》课程特性,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首先建立健全的考核标准,即建立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作品考核、虚拟操作评价、仪器实操评价、过程考核评价和平时行为活动考核的评价标准。同时结合智慧职教云课堂评价体系,建立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为三层次,理论评价、虚拟操作评价、实操评价为三维度的多元化多维度评价体系。
(四)加强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印证理论教学,即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实践教学前的知识储备;而实践教学是巩固加深理论教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检验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
《轨道工程》作为理实一体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是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建立以铁路线路为中心的轨道工程实训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必须具备满足学生实训要求的仪器设备,如全站仪、轨检小车等设备;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进行实践教学的保障,任课教师必须对仪器设备使用原理清晰、使用步骤熟练,如CPⅢ测量、轨道精调等实践环节;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形式及教学过程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核心,必须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实际操作。以此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 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培养,同时也可以校企之间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
大多数非传统铁路院校无法建立健全的铁路实训条件,就需从校企合作中寻求突破。通过高校与企业合力协作的方式,利用企业各类资源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可通过操作微课、施工现场直播课堂、专家名师课堂、企业实习等形式来弥补校内实践条件不足的短板。
四 总结
综上所述,《轨道工程》是一门教学内容繁、难且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结合工作岗位要求及学生实际学情,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初步实现项目式信息化教学。通过改革后的课堂教学,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宇,李海锋,许玉德.以“能力为本”下的《轨道工程》教学模式探索[J].探索与实践,2012,10:164-165.
[2]孙建超,毛红梅,郭亚宇,等.《轨道工程施工》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东工业技术,2018,08:240.
[3]练松良,李海锋,许玉德,等.《轨道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教改创新,2012,10:97-98.
[4]王海彦.铁路轨道工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5]徐春岳,张燕,李胜琴.案例微课引导下的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8,08:59-63.
[6]李秀霞,等.《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层次递进结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04):106-107.
[7]戴士弘.《论课程项目》[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1-10.
[8]冯小军,赵鹏飞,陈秀虎,等.《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33-36.
[9]涂频《.“智慧教育+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04):213-2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