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程思政改革是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要求。城乡规划原理是城乡规划专业具有统领性特点的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推行城乡规划原理的课程思政改革有利于规划行业人才的职业责任感提升和价值观培养。城乡规划原理的课程思政改革要依从专业建设的完整链条,从各环节进行转变和创新。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同时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教学载体;教学体系评价
本文引用格式:赵静,等.《城乡规划原理》的课程思政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7(52):74-76,80.
Discussion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Principl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ZHAO Jing,YANG Xiao-nan,WANG Lin-she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of 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Shandong)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curriculum is the key work requir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The principl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s a connecting cours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adership.Carrying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inciples is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values.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inciples should be transformed and innovated from each link according to the complete chain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So that students not only have solid professional knowledge,but also have excellent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Key words:Principl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eaching carrier;Evaluation of teaching system
一 引言
“课程思政”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9月,提出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中共中央对“课程思政”如此重视,是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个困境,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高校和教师没有正确认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课程思政”的产生就是要求我们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是应该通过教学改革,抓住课程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专业教学的始终,把教书育人内涵夯实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
二城乡规划原理的课程现状
《城乡规划原理》是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生从专业启蒙到专业入门的重要一环。在学习《城乡规划原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专业导论、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建筑与规划设计基础等课程,掌握了初步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此时学生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整体认识还有缺环。《城乡规划原理》涉及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和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不仅包含公共空间、居住区、道路交通、工程系统等方面的概念和知识,还涵盖了城乡规划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这就需要《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将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引领到系统全面认识城乡规划的道路上,使学生获得调查、预测、分析和规划的基本方法。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国土空间规划变革、大数据技术融合、研究与实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等背景下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研究。总体来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从广度和深度来看,都是远远不够的。在中国知网以“城乡规划”和“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检索,结果只有两篇文章,而且仅局限于“城乡规划概论”课程和高职院校城乡规划建设这两方面。针对本科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思政研究还有很大的缺环。
三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城乡规划原理》是一门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力图从城乡规划专业的各个方面给学生搭建最简洁实用的理论架构。在这一过程中,《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的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城乡规划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知识传授中发挥浸润作用,加强主流价值对学生的引领[1]。
以前,高校和教师没有认识到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城市存在着某些建筑质量差、建筑寿命短、规划不如变化快等诸多问题,虽然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有关的。因此,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多下功夫。如何在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心中根植为城市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是《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2]。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在知识传授中发挥浸润作用,强调主流价值对学生的引领。城乡规划原理的课程思政建设实际上就是发掘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实现教育教学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对于推进城乡规划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四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的改革思路
课程思政的改革要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专业发展相协调[3];二是课程的思政建设要依从专业建设的完整链条。因此《城乡规划原理》的思政建设应遵循以下思路:组建课程思政团队→调研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载体→完善教学体系评价标准。
(一) 组建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团队
以城乡规划专业骨干教师和思政教师为主导,共同组建“规划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团队[4],深入挖掘城乡规划原理原有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汇聚集体智慧的力量为课程思政提供支撑。团队成员由1名主持教师、3名骨干教师和1名辅助教师组成。主持教师一般由课程负责人担任,骨干教师为课程授课教师,辅助教师由思政教师担任。
思政专业教师可以不参与《城乡规划原理》授课,但是必须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课程前期准备和挖掘育人元素。育人元素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担当意识等。在分析选择城乡规划课程思政对应的育人元素时,要避免将德育内容生硬楔入课程,应将育人内容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到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之中。
(二) 调研专业社会需求
满足社会需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想建设优质的课程思政,必须首先明确国家和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期望是什么。调研对象应尽可能的包括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就业的所有机构,如规划设计院、规划局、自然资源局、房地产公司、咨询机构等,将不同行业领域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充分。调研结束后,还应在课程思政教研团队中认真讨论总结、去伪存真,把社会对城乡规划学生在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层面的真正需求总结出来。
(三)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是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环节,因此,课程必须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5]。人才培养方案是每所高校、每个专业都要接受上级主管政府部门、评估认证专家、家长和考生审核及对比的学生培养指导性重要文件[6]。在满足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前提下,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加入思政元素,搭建具有本校特点的城乡规划校本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的改革,不仅是响应中共中央的政策要求,还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必要前提。
(四)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载体
《城乡规划原理》涉及的专业知识非常广泛,与思政结合可以充分实现二者的共同创新。《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载体建设,最重要的是案例式教学[7]和现场体验式教学[8]。比如在讲解城市公共空间部分时,通过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上海浦东新区的例子,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而在讲授城市中心区的内容时,带领学生到所在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引导学生观察商业中心区需要具备的几大要素和特点。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城乡规划工作的崇高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出责任意识。这种常用的案例式教学载体虽然应用广泛,却仍然停留在形式上,没有从学生真实思想出发,无法保证思政教育效果,只有从学生视角创新思政教学载体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生内心。进行思政教学载体创新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利用智能教学软件。当前的大学生,对手机和网络有严重的依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通过手机看新闻、使用社交软件、听音乐和玩游戏[9]。有些教师认为手机是教学的敌人,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转变思维,将手机从敌人变为教学的有效载体,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手机学习,并反馈学习效果。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软件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智能教学手段。通过手机答题、弹幕等功能,教师能够课堂上即时测试和调查学生学习掌握程度,获得实时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疑惑有了掌握,就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这就是把手机转变为课程思政教学载体的创新之一。
(2)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做课程思政的改革不可能只动嘴说说,就会深入到学生心里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亲眼见过、亲身经历过才能从心里认可课程中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通过“走出去”,引导学生到优秀规划设计建成区、新农村、历史遗产保护单位等地参观、调查;还要“引进来”,将卓越的城乡规划师请到课堂上,为学生讲述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先进事迹。此外,还应重视城乡规划思政课程的实践基地建设[10],为学生的《城乡规划原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提供稳定的教学载体保障。
(五) 完善教学体系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的思政内容对学生起到多大的影响,需要教学评价来反映真实的教学和学习情况。《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力求全面的考查教学理念、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等是否对学生学习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
目前,现有的教学体系评价一般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几个方面,而评价时间往往安排在课程结束后[11]。这就造成教学体系评价标准没有做到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并且没有体现全过程的层次性和递进性[12],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是完善《城乡规划原理》思政课程教学体系评价的下一步方向。
今后,应将原有的单纯包含专业知识点考核的教学体系评价标准重新梳理,融入思政元素的考查。在了解城乡规划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通过创新测评体系,发现学生在合作精神、社会担当和以人为本等德育方面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增强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
五 结语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项目,涉及到学校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施行时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挖掘贴合学生实际的育人元素,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测评体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的建设将会强化城乡规划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教学理念,把专业课程打造成为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同时对城乡规划专业其它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彭文.在工程测量课程中实践“课程思政”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8,(19):247-248.
[2]孟津竹,任大林,王军祥,等.“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7):40-42,47.
[3]陆国栋,周金其,金娟琴,等.从“制器”到“成人”的系列核心课程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85-94.
[4]王燕,周旭,王峰.思政教育在“城乡规划概论”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67):150-151.
[5]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2):62-69.
[6]唐华瑞,尚亚琼.重实践强应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9):23-25.
[7]安娟.案例和现场教学在《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课程中的结合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5(36):287-288,293.
[8]乐晓蓉.高校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9]韦廷柒,何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122-123.
[10]班福忱,等.建筑类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联合培养工作站建设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6):6-7,23.
[11]俞佳君.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2]张玥,钱文溢,喻荣彬.试论我国大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借鉴与改进[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3-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