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围绕高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改革,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核心,构建“一师一模”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两体系、一机制、一基地”的211平台,通过完善教学渠道,推行学校和企业“双师型”教学平台等措施,对实现“前展后拓”的环评教学新模式探索具有借鉴意义。同时,还可模块化复制于其他工科专业应用。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卓越计划;CDIO;教学改革;一师一模
本文引用格式:肖肖,等.基于“一师一模”人才培养模式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体系探索与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85):53-54,68.
环境影响评价(即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1]。教育部颁布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规范中,均把“环境影响评价”列为专业主干课程[2]。该课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广、综合性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难度较大。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职业资格制度》的深度实施,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关注显著提高,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对高校环评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这使得高校环评课程的人才培养需要将理论体系与通用标准、行业标准相融合,用特别突出行业标准的模式培养学生[5]。
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环评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3],人才输出不能与实践应用接轨,不能满足行业要求。而从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来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6]。2008年“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我国;2010年6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开始实施,到2016年1月,教育部成立“CDIO工程教育联盟”,为高校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背景下,构建“一师一模”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体系,以期为高校环境类学科开展环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一“一师一模”人才培养模式背景
(一)“一师”含义
“一师”指卓越工程师。2010年6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明确指出要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满足社会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同时制订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要求高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均达标的基本要求去培养学生[5]。
(二)“一模”含义
“一模”指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201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工程技术类大学发起的工程教育改革计划。CDIO是指“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2008年“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我国;2016年1月,教育部成立“CDIO工程教育联盟”,指导和推进工程教育改革。CDIO大纲将工程师必备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及CDIO全过程能力以逐级细化,形成标准,使工程教育改革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性和系统性,受到社会与企业良好反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7,8]。
二“一师一模”人才培养思路
(一)培养理念
以“卓越计划”为指导,以“工程需求”为导向,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模式,以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为抓手,以培养服务于环评行业需求的工程师为目标,开展有魂的环评工程师人才培养。
(二)培养模式
根据“卓越计划”三个特点:(1)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2)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3)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致力于从事环评工作的工程师工需求为导向,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模式,充分对标细化CDIO模式的1个愿景、1个大纲和12条标准,对标制定课程达标计划,完善教学渠道,推行学校和企业“双师型”教学平台,利用“课堂教学+虚拟仿真+现场实践”的教学途径,实现“前展后拓”的环评CDIO教学模式。
(三)培养平台
围绕“课堂教学+虚拟仿真+现场实践”的教学模式,搭建“两体系、一机制、一基地”的211平台(详见三、“一师一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并可模块化复制其他工科专业应用。
三“一师一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根植新理念,树立新模式
首先,课程中应注重向学生灌输“卓越计划”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背景,如在课程导论中设置专题向学生详细阐述下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模式。第二,应全过程灌输CDIO教育模式的设计流程,强化学生对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思路。此外,应充分利用以“工程为导向”的实际需求,强化学生在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反哺”,实现学生在环评编制的整个生命周期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掌握技能。第三,设置课程评价体系,科学利用调查问卷、企业实践反馈机制等,摸清学生对课程掌握情况,进而展开提升二次提升计划。
(二)构建“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组建课程教师团队,引进获得“注册环评工程师”资格的教师给学生授课,同时积极推动专任教师到相关环保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每位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和工程背景。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卓越计划”要求聘请环评领域专家、资深注册环评师、环评企业经理等专业人士以兼职授课、讲座等参与校内教学过程,构建一支熟悉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授课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三)完善专业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1)完善专业实验室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力度,根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与企业联合完善建设,建立现代化的环境影响评价仿真实验室,并配备大气、水、固废等环保工程仿真软件,大气、水和噪声等环境预测软件以及AutoCAD、Arcview GIS等作图软件。对现有的实验项目和内容进行改革,增加仿真模拟实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完善校内实践课程。
(2)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以当地环评企业、评估中心为重点,建立环评教学实验基地。在学生理论和课程设计完成具有一定基本素质后,设置必修实践课时,从而开启拓展训练内涵,建立起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环评训练教学模式。
(四)建立健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遵循教学规律、适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特色和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督导体系、教学研究体系和教学服务体系。与当地环保部门、评估中心及企事业合作单位共同建设完善的学生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考察、信息反馈和绩效评估,全面掌握学生的实践情况。
四结语与展望
(一)结语
基于“一师一模”人才培养模式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探索与改革,是根据国家环保战略,推动教学改革,转变办学思路,创新培养人才新机制的一次探索。同时,也是实施和贯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思想的体现。“一师一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细化课程达标计划,完善教学渠道,推行学校和企业“双师型”教学平台,实现“前展后拓”的环评教学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模式还可模块化复制应用于其它工科专业探索和实践。
(二)展望
“一师一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重点在于“两体系、一机制、一基地”的211平台的搭建,而其关键又在于落地实施对标培训计划和达标计划。只有抓住重点、落实关键才能发挥良好的环评人才培养作用。同时,这也是后期提升“一师一模”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的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2(6).
[2]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DB/OL].(2005-11-18)[2018-1-12].http://www.edu.cn/yanjiu_696/20060323/t20060323_149930.shtml.
[3]陆娴婷.高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121-122.
[4]彭殿宝,史鹏,曹雯雯,等.基于“双标准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2):121-12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R/OL].(2011-1-8)[2017-1-1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115066.html
[6]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6):7-11.
[7]唐文献,朱永梅,苏世杰,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CDIO两种工程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及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49):214-215.
[8]胡兴志,丁飞己,王纪坤.从CDIO教学大纲变动看CDIO课程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89-1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