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重任。针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三教”改革,打造“双师型”队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创新潜力,推进教材改革,拓宽课程资源,全面提升高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三教”改革;高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引用格式:杭彩云,等.基于“三教”改革提升高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4):19–21.
保持经济稳态发展的原动力是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培养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是职业教育的需要,更是为国家行业企业储备人才。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如何从“三教”改革出发,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值得高职教育工作者探究与实践。
一 培养高职学生成为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必要性
为有效地分流高考升学的压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尤其是今年在扩招100万外,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全面部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显著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依靠人才的创新。创新型技能人才具有专业知识博专、专业技能精湛、创新欲望强烈、创新能力良好等特点[1]。创新型技能人才是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是社会认可度极高。加快高职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对职教的呼唤,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国家的希望。
在现代班组长,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多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高职人才的培养要顺应时代发展、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规律,在强调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 高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比,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市场需要量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展的情况下,人才培养质量上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为了在学生管理上方便,在日常的教学模式上采取统一模式,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统一教学、统一标准考核,很难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比如《现代机织技术》作为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的核心专业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课课堂授课,实验课实训室进行的方式,考核由平时、期中、期末和实验四部分组成,每位学生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知识学习,并都能顺利通过最后的考核。
但是在高考扩招的背景下,高职生源越来越少,为了缓解生源变少的压力,高职采取多种招生方式,由原来的高考统招演变为中职注册,自主招生、对口单招、3+3等方式,高职生源出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2016年开始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生源也发生的变化,《现代机织技术》这门专业课在教学时还是按照之前统一的教学模式,期中考试时就有3名同学不及格,主要出现在注册生源,期末考试时又有2名学生不达标,还是注册的学生。显然在多元化的生源背景下,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更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创新型技术人才是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就没有具体的培养目标,没有阶段性的培养计划、没有课程要求,没有考核指标,所以导致培养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只是放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具体课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和措施,所以高职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也很难标准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有些高职院校认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职业大赛、创新项目、校企合作项目或者教师的项目都能,就是早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高职学生自身缺乏创新意识
在当前多元化生源背景下,学生质量明显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尤其是中职升高职生源质量。他们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上远不及普高统招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对所学的专业没有热情,上课睡觉、玩手机、聊天的大有人在。专业知识考核常常不达标,何来创新。大部分的学生也就是为了最后能毕业拿张证书,少部分认真学生的同学,也是在为专升本做准备,无暇创新意识。
此外,虽然高职经过了快速发展,已得到社会认可。但是从创新视角出发,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才是创新人才,而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能从业人员,算不上人才,更谈不上创新人才。在多重观点的影响下,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对自身的要求是毕业为终极目标。
三 “三教”改革提升高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一)推进“三教”改革的意义
2019年2月国务院、教育部和财政部先后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4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中做出重要批示,全面构建和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光[3]。为了使政策落地,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红利组合拳,如1+X证书制度试点、启动双高计划建设、“三教”改革、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获得创新的核心是层出不穷的创新人才。当前我过正处在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尤其是在智能制造、互联网、现代服务等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远远高于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数。
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也就是“教师”“教材”“教法”贯穿全过程[5],“三教”质量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三教”改革是构建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口。
(二)打造“双师型”队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谁来教是关键,教师是“三教”改革的主体[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高职院校要培养出创新型技能人才,首要条件是教师本身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高度的创新热情。没有创新的师资力量,就不可能建设创新一流的专业,也培养不出创新的学生。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在师资队伍设置时,在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纺织教研室9名专业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正教授2名,占22.2%,副教授5名,占55.6%;博士1名,占11.1%,硕士6名,占66.7%;年龄40岁以下3名,占33.3%,40-48岁5名,占55.6%,48岁以上1名,占11.1%。
纺织教研室鼓励专业教师在认真上好专业的同时,积极投身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项目中,大力开展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在项目中发挥和挖掘教师的创新潜力。通过参与教师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乙醇/水体系活性染料对羊毛染色性能研究的项目中,学生通过阅读整理大量文献发现,传统的酸性染料染色时不仅高温染色对羊毛有损伤,而且染色牢度比较差;毛用活性染料价格贵,成本高;棉用活性染料染料利用率不高,需要加入大量电解质。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找出羊毛染色存在的不足,然后结合自身的专业,提出在乙醇/水体系中活性染料染羊毛的创新,不仅克服了水浴中活性染料易于水解的问题,而且在乙醇/水体系染色中不用加电解质,还可以降低染色温度,避免了羊毛的损伤。
(三)创新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创新潜力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岗位所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闭门造车、知识陈旧、与企业需求脱节、滞后行业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班组长”、“现代学徒制”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指引下,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团队,广泛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比如《现代机织技术》分为2个模块:准备篇和织造篇。准备篇包括络筒、整理、浆纱和穿经等4个项目;织造篇包括开口、引纬、打纬、卷取和送经等5个项目。每个项目由企业的案例引入,进行案例分析,新知学习,实验操作,归纳总结。在课堂学习中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并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为了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实际相接轨,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纺织品检验》课程中设置了部分内容在必维检测机构完成,如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有机氯载体的检测等,通过在企业中的实操实战,不仅使职教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推进教材改革,拓宽课程资源
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都是结合本地区或周边的行业发展,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量的加大,检测机构如雨后春笋飞速发展,对检测人员的需要剧增,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应运而生,毕业生供不应求。在专业形势发展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也要重视要重视专业教材的开发和改革。
“教什么”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什么”,一本优秀的教材会影响一个领域、一个专业,乃至一个行业。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紧密结合行业发展,企业岗位需要,不断更新专业教材,能够直接采购的教材就使用最新出版的教材;或者自编教材,比如《纺织英文检测标准》就是根据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标准制作而成,每个国际化、规范化的检测标准,并且已英文的方式呈现,学生学完本课程后,不仅可以直接阅读类似的检测标准,而且根据标准可以独立完成检测项目。自编教材运行一段时间后,还会邀请企业专家定情进行修订,以符合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在教材建设的过程中教材的内容不仅基于企业,服务于企业,而且课程资源做到线上线下立体式的教材模式。本专业所涉及到专业课都在泛亚平台上建立的课程资源,其中有6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如《纺织化学概论》、《染色工艺》、《纺织材料与实验》、《机织物设计》等。线上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的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四结束语
高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这企业行业国家的科技创新。基于当前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多元化生源结构对人才培养质量添加了难度,这就要求从“三教”改革出发,打造“双师型”队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创新潜力,推进教材改革,拓宽课程资源,努力提高高职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波.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5(15):31–33.
[2]李繁,周贝贝.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17(2):53–56.
[3]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4]鲁克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J].党建杂志,2002(11):19–20.
[5]王忠明.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208–1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