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从“以本为本”、“课程思政”、“六卓越一拔尖”三个方面论述了“科教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了科教融合的基本思路;从内容融合、过程融合、教师融合、评价融合、保障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就进一步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经济统计专业
本文引用格式:李国柱,等.基于“科教融合”的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5):13-14,36.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通过教师口头讲述而吸收的知识量只有10%,进行研讨式教学的学生可以吸收的知识量为30%左右,如果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则可吸收70%以上的知识,因此多样化的认知经历有利于培养学业生的创造力。
一“科教融合”的必要性
(一)“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高层次的学习和培养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科研反哺教学,社会服务引导教学和科研。“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吹响了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角,要求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为根,高校的注意力要往本科聚集。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学生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提升学业挑战度,激发专业志趣,这就要求通过科教融合实现质量提升。
(二)推进“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是把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传统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课程思政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价值引领、人格教育、政治素质提升的使命。经济统计专业属于经济类专业,在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经济分析能力的同时,也要求把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融入到课堂中。
(三)“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六卓越”中的一个卓越是卓越老师培养计划,其他五个卓越是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一拔尖”是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是一场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卓越老师是该计划的关键与重中之重,卓越教师不仅要有卓越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更要有卓越的“科教融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卓越人才和拔尖人才。
二“科教融合”的基本思路
基于“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切入点,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师资能力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为前提,融理论教学与教学改革、科研训练与学科竞赛、实验与实践教学三位一体进行改革研究。整合符合“科教融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体现“超前设计、回归实践、创新模式、系统集成”的创新系统。
三基于“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和成效
基于“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内容融合、过程融合、教师融合、评价融合、保障机制等。
(一)内容融合
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方面,根据“科教融合”的基本思想,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和科教结合,强调科研训练、实践训练,构建创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经济统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等四个模块组成。结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专业选修课设金融统计和大数据两个方向;同时设共同选修课,主要包括跨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方向不能体现的重要专业课。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比重,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重超过20%;加大了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直接或间接开设python、SQL、STATA、R语言、SPSS、Modeler、Weka等统计软件。
在教材建设方面,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首先指科研成果进入教材,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科研项目,不可能完全进入教材,只能选择其中原理性、非保密性的成果来更新现有的教材,或者开拓新的专业方向。二者融合是面向前沿、高端科研成果的,不是形式的融合。近两年来,出版了《统计学》、《SPSS统计分析基础》、《计量经济学及STATA》实现,这些教材不仅做到了线上线下的立体化结合,还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材中,进行了科研转化为教材的尝试。
(二)过程融合
过程融合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科教融合”,是“科教融合”的重点。过程融合的具体措施包括:开展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经典文献阅读、专题研讨课、案例研读等课程;推行问题导向的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授课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由接受性向研究性转变;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实施外籍教师参与授课、行业专家参与授课、国内外专家学术报告,交换生、“3+1”合作教学;鼓励有基础、有兴趣、学有余力的本科生进入开放实验室,提前开展科研能力培养,提前在相关刊物发表论文;启动本科生导师制,发挥指导教师“导向、导学、导心”的作用,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举办本科生暑期学校,对有兴趣学生基本技能和科学素养进行培养;发布学生科研项目或学生自选题作创新活动;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及各种创新创业竞赛。试行卓越数据分析师特色班,实行分层分类教学。
各种形式的过程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邀请了河北恒银期货公司、廊坊银行、河北银行、财达证券、经管之家、鼎信咨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深入课堂、实验室;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座40人次,涉及英国厄尔斯特大学、捷克奥斯特拉法大学、挪威奥斯福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美国丹佛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大批学生参加了教师科研项目,有40多名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10余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公开发表论文,期刊涉及《统计与决策》、《当代经济管理》、《经济与管理》等核心期刊。学生积极参加了各种学科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在全国市场调查大赛中获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省级奖20项;在全国跨境电商大赛中获一等奖5项;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2项;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特等奖1项;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中获三等奖2项。
(三)教师融合
教师是实施“科教融合”的主体,是“科教融合”的供给侧,对“科教融合”成效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科研方面,近期提出应该分类评价,提议把教师分成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等,但这种提议要慎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教学内容不断深化,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而应该把前沿的知识融入、渗透到教学中。只教学不科研,讲课效果也许不错,但质量不会很高;只科研不教学,科研成果难以落地,容易形成就科研而科研。因此从事科研老师与从事教学老师分流,长期会对教育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在制度设计上,要让从事科研的教师承担分量足够的教学任务,让从事教学的老师也有从事科研、提升自我的机会。双师型队伍建设,就是教师融合的良好范例。
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教学培训、科研培训、读取更高学位、参加学术交流等,为“科教融合”提供技术支持。每年派教师参加北京大学高校经济学骨干教师暑期高级研修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河北省高校教师微课制作培训、河北地质大学双语教学法培训、统计调查骨干教师培训、R语言培训、数据挖掘培训、空间计量经济学培训、STATA软件培训、高级计量经济学培训、学术论文培训、跨境电商创新实践大赛指导教师高级研修班、一般均衡模型培训等。
另外鼓励教师申报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改项目是“科教融合”的重要载体,通过教改项目可以使“科教融合”理论化、系统化、实效化。近三年经济统计专业连续立项了3项与“科教融合”相关的省级教改项目。
(四)评价融合
评价融合包含对教师的评价融合和对学生的评价融合。在对教师的评价融合方面,科研工作要有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教学工作要引入科研工作的评价标准,制定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评价制度。经济统计专业从师德师风与学生服务、教学专业水平、教学工作业绩、教学改革与教学效果、专业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为学院和学校做出的突出贡献八个方面建立了教师综合评价量化计分办法。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时,包括过程评价和面试答辩,其中过程评价又包括成果数量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代表作评价,面试答辩侧重于陈述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成果。
在对学生的评价融合方面,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标准,结合不同课程,使用期末考试加项目答辩、中期考核加答辩、实验报告加期末考试、实践报告加期末考试、发表学术论文等多种组合评价方式。如《统计调查与方法》课程强调教学和市场调查大赛相结合;《抽样调查》要求将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等融入教学;《统计软件》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将已发表论文的结果重现;《数据挖掘》要求将银行业、电信业、零售业等的实际案例纳入教学;《统计学》要求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十九大报告等重要事实用数字表述出来;《计量经济学》在讲述理论的同时,加强用模型解释现实的能力等。
(五)保障机制
“科教融合”的实施和有效运行需要健全的保障机制,包括制度建设、协调机制、经费支持、文化环境等。在制度建设方面,出台了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实施细则、转专业工作实施方案、讲课说课比赛实施方案、毕业论文工作规范、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专业实习管理办法、教学管理制度、听查课制度、新入职教师课堂准入制度、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实验室管理制度、教学服务标准化工作手册等。“科教融合”涉及教师、学生、学生管理者、教师管理者、学生组织多个主体,学生管理者和教师管理者的协调尤为重要,可以通过院务委员会、党政联席会、师生座谈会等进行协调。在经费支持方面,将重点学科经费、一流专业经费、软科学基地经费等在教学、科研统筹考虑,重点支持“科教融合”的教学、科研项目,对“科教融合”实践做出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营造“科教融合”的文化环境,鼓励教师举办“统计大讲堂”,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竞赛,将发表论文、竞赛获奖等作为评优评先的支撑材料之一。
四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趋势
“科教融合”的实施需要评价,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科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专业不同、层次不同,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不同;评价指标体系除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原则外,还要遵循具体性、适宜性原则。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是评价的前提,要衡量一项政策、措施的效果,需要在随机实验基础上,采用因果推断方法进行验证,目前尚没有采用因果推断法评价“科教融合”的实践,这是目前大多教育教学改革缺失的环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改进的方向和趋势。
参考文献
[1]孙菁.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2(9):32-34.
[2]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8):15-23.
[3]王荣明,陈学慧等.科教融合理念下的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8(5):49-51.
[4]周光礼,姜嘉乐等.高校科研的教育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88-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