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SRT项目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给出近年来贵州大学“SRT计划”项目资助情况,并针对所承担的SRT项目,介绍项目进展过程中主要研究内容与学生分工、研究成果与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效果。
关键词:“SRT计划”项目;科研能力培养;研究成果
本文引用格式:陈子昂,等.基于“SRT计划”项目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94):30–31.
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所以,国内外各高校特别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环节,开展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为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了平台。在此方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开展了大学生科研机会规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该项目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生同教师进行科研协作的计划,为本科生提供了广阔的、开放的参与研究的工作机会与平台,现在仍是全美大学中最大和最广泛的计划[1]。国内高校在借鉴UROP基础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提出了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计划,浙江大学试行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2]。目前,SRT计划项目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形式,是提升本科生科研质量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袁梅已总结了2011-2015年贵州大学SRT项目的资助情况[3],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2011-2018年贵州大学SRT项目的资助项数与总经费,如图1所示。近几年,贵州大学对本科生科研能力越来越重视,并对SRT计划项目的资助力度逐渐加大,2018年立项数达381项,资助总经费达49万元,立项数与总经费分别是2011年4倍和3.6倍。
一 “SRT计划”项目研究内容与学生分工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搭建白云岩碾压混凝土静态压缩力学行为测试平台,分析破坏机理,基于实验结果,构建该材料的压缩本构模型,为白云岩碾压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如下:(1)设计白云岩碾压混凝土静态压缩力学性能测试;(2)搭建白云岩碾压混凝土破坏观测实验平台;(3)构建白云岩碾压混凝土压缩本构模型。
本项目参与学生共4人,任务具体分工见表1。本科生受专业知识与科研训练经历限制,缺少独立选题与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因此需要指导教师协助选题,制定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因此,在SRT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方面,指导教师发挥着把握全局的作用。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及特长合理安排学生任务,让学生明确个人研究任务以及在整个项目研究内容中的角色,让学生在SRT计划项目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
二 “SRT计划”项目研究成果
按照SRT进度安排,针对主要研究内容,本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基于DIC的材料破坏可视化力学性能测试平台
本项目采用RMT-301岩石与混凝土力学试验机进行压缩实验测试,并结合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通过跟踪试件表面变形的散斑图像,监测压缩过程中试件表面的全场变形,观察破坏模式,捕捉裂纹起始位置与扩展路径。该方法已在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并取得了较好成果[4-6]。本项目成功地搭建了基于DIC的材料破坏可视化力学性能测试平台,并应用于白云岩碾压混凝土压缩性能测试。
(二)碾压混凝土压缩破坏模式
DIC可以检测白云岩碾压混凝土压缩破坏过程,获得主应变分布图,进而分析该材料的压缩破坏模式与破坏机理。图2说明单轴压缩条件下,两端无约束的白云岩碾压混凝土压缩破坏符合最大拉应变强度理论。混凝土压缩破坏前,垂直荷载方向的拉应变会出现应变集中的现象。
(三)碾压混凝土压缩本构模型
脆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材料内部会萌生裂纹或者已存在的微裂纹扩展,从而使材料出现损伤,同时微裂纹的演化具有随机性。据Lemaitre提出的应力等效原理,应力作用在受损材料上引起的应变和等效应力作用在无损材料上引起的应变等价,因此白云岩碾压混凝土压缩损伤本构模型可表达为式(1):
图3为损伤本构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曲线对比结果,可知所建立的损伤本构模型能够预测白云岩碾压混凝土的压缩力学行为,且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损伤压缩本构模型的适用性。
三 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效果
“SRT计划”项目是一种科研小组模式,该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并已取得了一定效果[7]。通过本项目的开展,本科生在科研意识形成与科研能力培养方面颇有收获,提升效果较明显的方面包括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试验方案制定与实践操作能力、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科学研究兴趣。
四 结束语
“SRT计划”项目旨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为学生提供可以参与科研的实践平台,国内多所高校正在实践这种科研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参与“SRT计划”项目过程中,作者认为合理的选题、全面定期的指导、良好的科研条件与完善的项目监督机制是确保项目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孙若飞,马璟.激发学术志趣,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1–34.
[2]李思敏.论MIT的UROP方案在我国高校应用[J].时代教育,2010,5:82–83.
[3]袁梅.SRT计划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5(2):61–64.
[4]苏勇,张青川,伍小平.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一些进展.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8,48(9):094604.
[5]马涌上,陈卫忠,杨典森,等.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脆性岩石破坏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17,38(1):117–123.
[6]张顺庆, 高晨家, 张龙.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应力应变测量中的发展与最新应用.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17, 35(2): 193–198.
[7]乔江浩, 张德坤, 罗勇, 等. 科研创新小组模式对于提高理工科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实证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 43: 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