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5+3”是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文章对“5+3”模式的内涵及要求进行了阐释,深入分析“5+3”模式背景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特点,认为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经济等因素是影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参考性对策及建议,帮助医学生建立符合社会需要和时代进步的全新职业价值观,也为深化医学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和建立起适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体系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医学生;5+3;职业价值观;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姚琨.基于“5+3”模式背景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1):138–139.
一医学教育“5+3”模式的内涵及要求
“5+3”模式,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主流,是院校教育5年加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3年。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生毕业以后就可以从事临床相关工作,虽然期间都有临床实习,但因缺乏引导性和强制性的规范,许多实习效果不佳,再加上住院医师培训等毕业之后再教育的匮乏,使医生医技的提高仅仅依靠所在医院的相关条件,且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利于实现我国医师培养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之举,对维护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健康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5+3”模式背景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国家对医药卫生体制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与政策的多元化改革,对医学生的择/就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致于让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体上,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变化符合时代的发展方向,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具体表现如下。
1.对“5+3”培养模式认识不到位。“5+3”模式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医学教育过度依赖高等院校的学科性教育,脱离了临床实践工作的现状,实现学校、医院和被培训人员的“三赢”。[1]然而,大多数医学生对“5+3”培养模式了解不深入、不透彻,认识不到“5+3”是现在医学培养模式的主流。因此,大多数医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认为规培期间收入低,所以毕业时首选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有少数医学生认为规培后没有就业保障,仍需求职就业,心理压力大。
2.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通过调查访谈,大部分同学缺乏中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谈不上有明晰的目标,个人职业生涯路径比较从众和模糊。成绩优秀的同学首先考虑是考研,特别是专硕,可以和规培并轨,大大节约医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毕业以后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绝大多数同学在就业意向中考虑的是个人发展以及工资待遇,就业观念狭隘,大部分同学考虑的是在离家较近的医院,对于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去艰苦地区工作持观望态度,且不能根据国情省情和人才流动、职业架构的变化来进行相应的职业调整,不能正确处理好职业理想和理想职业的关系等。
3.职业兴趣动力不足。部分医学生报考医学类专业时,存在从众以及盲目的心理;大部分同学表示对所学的专业“不喜欢也不讨厌”,只有少部分同学表示学医就是“想当一名好医生,把医学事业当成一生执着的追求”。另外,医患关系紧张,时有发生的杀医案,加之绝大多数的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都亲眼目睹患者或家属在言语上、肢体上对医生进行威胁和辱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对医务工作的职业情感,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同学们从事医学的决心和态度。
三 影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个体意识增强,对个人价值与个体利益的追求更为迫切。[2]也致使部分医学专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影响。医学生的教育呈现“学制长、压力大、风险高”的特点,因此,在医学生步入社会进行职业选择时,极易出现急于求成的心理,考虑更多的是目前可以产生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追求。
2.学校教育因素。医学生的专业课程繁重,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医学生的培养教育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培养,在医德医风等医学人文方面的培养教育不够多,也不够深入。对医学专业大学生比较关注的诸如医患矛盾、医学伦理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涉及也较少。致使他们面对现实时缺乏坚定的理念信念,不能很好地将个人价值与职业价值相融合。
3.家庭经济因素。笔者走访调查的对象大多为西部地区学生,超过50%的家庭为享受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或者低收入家庭,且多数为多子女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5+3”医学教育模式短期来看,增加了医学生的时间成本和家庭经济负担。因此,毕业生就业时,经济收入对就业选择影响较大,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支持规培的比例较大,反之家庭经济困难的对规培的支持率就比较低[3,4]。
四 对策及建议
1.加强对“5+3”医学教育模式的宣传。大多数医学生作为“5+3”培养教育模式的主体,对这项政策的内涵却没有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5+3”医学教育模式的宣传,把该政策融入到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并在各个阶段的就业指导课中普及相关政策,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5+3”模式给同学们今后带来的优势,树立正确稳定的职业价值观,顺应时代需求。
2.优化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社会环境。一是加强新闻媒体对医务工作的正面报道宣传。新闻媒体是目前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源头之一,应该把弘扬医学正气作为宣传报道的重点,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医务工作者的良好氛围,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职业认同感。二是重视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目前社会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从专业特点出发,医学工作者在职场中体现出的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廉洁自律等职业价值,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学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医学生的思想教育、价值取向关系到我国今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每一名医学生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守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都应当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学好本领,更好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和保健需求服务。
3.充分发挥学校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一是用“两课”打牢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用唯物辩证法解读目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医患关系问题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医学人才培养相结合,帮助医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二是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功能。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风貌、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在五四青年节,邀请退休老专家和学生开展“薪火相传·助力成长”座谈会,让学生传承发扬五四精神,肩负起时代重任;每年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开展讲好医师故事活动,培养学生对医生这份职业的尊重以及医学专业情感,形成科学的职业价值观[5]。
参考文献
[1]黄炎东.“5+3”医学教育模式下西部地区医学生考研意愿调查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2):18–19.
[2]赵敏.社会转型期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26.
[3]陈桂灵,黄炎东,梁英林,等.西部地区医学生对“5+3”医学模式的认知度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5):506–509.
[4]程慧.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与路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6.
[5]范珍明,汪慧英.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五要素”[J].教育现代化,2015,5(8):106–1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