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带来的城乡规划学的机遇与挑战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村庄规划”课程是体现我校城乡规划本科培养特色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对我校“村庄规划”课程的既往教学成效进行了分析并对后续教学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规划;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符娟林.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规划”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95):167–168.
一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长期以来,我国空间规划领域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对独立的体系,对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规划主体多样化,各部门对空间规划的基础数据、技术标准、规划期限不统一,导致空间规划各自为政,内容交叉矛盾,严重影响了国土空间开发效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两规协调到三规合一、多规融合的实现途径一直是学术研究及规划实践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通过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限定城市发展边界、划定城市生态红线,一张蓝图干到底”。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础制度的建立和各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全面展开[1]。
二 城乡规划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响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是城乡规划学建设的根本动力源泉。从1952年同济大学创办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到2011年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建立,城乡规划逐渐从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融入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综合性规划。从既往各类“空间性规划”来看,城乡规划是体系最完整、空间安排最具体、可操作性最强的规划。从已经开展的多规合一的规划试点来看,城乡规划设计机构和规划师在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2]。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方兴未艾,大有可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摸清资源“家底”,开展“双评价”,划定“三区三线”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是地理学的既有优势,对于城乡规划来说恰恰是短板。新形势下,城乡规划要么进一步向国土空间延伸,要么向城乡实体空间收缩,这两个方向分别会受到来自地理学和建筑学的压力。城乡规划要适应社会需求的转变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创新规划理论及方法,调整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充实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
三“乡村规划”课程教学实践探讨
(一)“乡村规划”的重要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农村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及金融要素向城市大量流动,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本世纪初,我国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总体上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伴随着农村发展建设的需要,城乡规划教育及规划实践也由“重城轻乡”逐渐转向城乡统筹,并越来越重视乡村规划[3]。许多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相继开设了乡村规划这一门课程[4,5]。规划实践方面也通过村庄整治、新型农村社区、新农村综合体、美丽乡村等不断探索,逐渐建立起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组织实施管理及技术方法体系。村庄规划虽然地域空间范围较小,但是需要运用的规划理论、规划方法及涉及到的规划内容却非常全面,并且需要AutoCAD、Photoshop、Sketchup、Lumion、ArcGIS等软件予以支持。
(二)我校“乡村规划”课程的开展
乡村规划一直是我校城乡规划本科培养特色,该课程教学的理论部分被分散融入各相关课程之中,实践部分作为单独的设计课程采用“真题假做”的方式展开,分为开题、实地踏勘、一草、二草、三草及确定方案几个阶段。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方案汇报。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具体规划成果的介绍与分析,使学生迅速理解规划目标、规划内容及成果深度等。课堂讨论主要采取分组讨论,学生针对特定研究内容或规划方案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乡村规划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方案汇报采用PPT,综合现状分析、村域发展规划、居民点建设规划、总成果分别汇报。学生通过广泛的主动参与,在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图纸表达和文字撰写、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综合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均得以明显提高。虽然我校在乡村规划的教学中积累了较多经验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调查不够深入,缺乏对当地社会经济、历史脉络、文化特色及农民需求的充分了解,导致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不够,规划经济社会方面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考虑不足;二是规划思路还主要集中在完成文字、图纸成果的技术手段层面,对规划本质及规划价值观等认识比较薄弱,在规划实施管理、农村治理等方面相形见绌。
(三)新形势下“乡村规划”课程教学探讨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5号)明确了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的规划定位及“力争到2020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的工作目标。
对比2014年11月出台的《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规划编制办法和技术导则》与2019年5月出台的《四川省村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可以看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社会治理的语境下,村庄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表1)。
新规划的要求有我们擅长的方面,也有我们薄弱的环节。为适应社会实践需求的转变,“村庄规划”的教学也必须直面自身的弱点并做出相应的调整。除了要弥补上文中的“两个不足”之外,有关“双评价”“三区三线”的划定及约束性、指引性、预期性指标的确定等必须增加相应的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软件方面以前主要使用AutoCAD、Photoshop,ArcGIS仅用于地形等少量分析。在今后的课程中,ArcGIS无疑将排在第一位,地理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管理的规范性等对于空间规划的准确性以及数据的衔接与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 结语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确定为城乡规划学的教学和实践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乡村规划作为法定规划、详细规划,其规划目标、规划内容等均有新的要求,“乡村规划”的教学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保军,董珂.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助力生态文明之路
[EB/OL].http://www.planning.org.cn/news/view?cid=13&id=9692,2019–05–24.
[2]本刊编辑部.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学科发展”学术笔谈会[J].城市规划学刊,2019(01):1–11.
[3]詹运洲.浅谈国土空间规划的三个关键词[J].城乡规划,2019(02):108–110.
[4]特约访谈:乡村规划与规划教育(一)[J].城市规划学刊,2013(03):1–6.
[5]特约访谈:乡村规划与规划教育(二)[J].城市规划学刊,2013(04):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