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现状,通过对近年来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尝试在管理方格理论框架下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将“依法治校”以及“以人为本”两种视角下的学生管理机制有机结合,通过管理系统中各板块和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支持和全方位良性互动,使二者达到最佳平衡,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育人模式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在科学的教育目标下的实现自身成长。
关键词:管理方格理论;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依法治校;“以人为本”
本文引用格式:邵阳.管理方格理论框架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5):232–234.
一布莱克管理方格理论的基本内涵
1964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提出管理方格理论(Management Grid Theory)[4],以折中的态度,改变了以往要么以生产为中心,要么以人为中心的绝对化管理观点,使二者在不同程度上互相结合,达到最佳管理效果。
在布莱克的管理方格图中(如图1所示),“1.1”方格表示对人和工作的关心程度都很低,这种管理必然难以成功。“9.1”方格表示只关心生产,而对人的因素重视不够,往往难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以失败告终。相反,“1.9”方格表示重点放在满足员工的需要上,而忽略生产过程中指挥监督、规章制度,也难以实现理想的管理效果。“5.5”方格表示领导者对人的关心和对工作的关心保持中间状态,是一种中庸的管理模式。因为管理者既不偏重于关心生产,也不偏重于关心人,因此只能维持一般的工作效率与士气,难以促使下属发扬创造革新的精神,其结果也只能是出于不上不下的中间状态。布莱克认为,“只有处于“9.9”方格的领导对人和工作都很关心,能通过将生产目标和个人的需求以最理想、最有效地方式结合起来,使员工能了解组织的目标并关心其结果,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6]。布莱克的管理方格理论问世后得到很多管理学家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二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现状
近年来,针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难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不同解决方案,各种研究诸如对新常态下高校学生管理机制探索、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以及新媒体时代大数据信息化学生管理体制的研究等课题成果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以“依法治校”背景下和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研究也层出不穷。一部分学者认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价值诉求的法治化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以及“依法治校”方针的基本体现,标志着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巨大进步。从内容上看,通过建立一套依法治校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更加凸显学生管理法治精神,完善学生权利救济机制,规范学生事务管理制度,使学校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性,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管理法律风险的防范[2,8,10]。另一部分学者则主张树立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一切管理为人的发展服务。他们认为,新形势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特点决定了高校的学生管理需要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恰恰契合教育教学管理中把人的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的理念[1,5,9]。然而,根据笔者多年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并结合对有关资料、文献的查阅及与高校学生管理同行之间的深入探讨,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缺乏一套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并由此带来诸多管理问题,有些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为此,参考布莱克的管理学方格理论,依据折中主义理论,笔者提出管理方格理论框架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
三 方格理论框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内涵
在笔者所提出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方格理论中,方格图(如图2所示)的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高校学生管理中依法治理(即凸显学生管理法治精神)和以人为核心的(即强调以学生为本)两种管理机制。第1格表示重视程度最低,第9格表示重视程度最高。全图总共8l个小方格,分别表示“对依法治理的重视”和“以学生为本”这两个基本因素以不同比例结合的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方格图”中,“1-1”方格表示学生管理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既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程序,也缺乏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心,忽略学生价值的存在,其结果是管理松散混乱,必定是一种失败的管理模式。“1-9”方格过分强调依法治校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将规章制度视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认为制度是管理的保证,要求学生服从于组织内的权威、命令、纪律及规章制度的要求,主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忽视个体特性。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往往缺乏决定能力和选择权,导致其自主发展受到很大束缚,限制了学生成长和社会进步。这种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成长要求,往往会产生诸多问题。“9-1”方格则过分重视以学生为核心,忽略管理过程中的法治化,造成某些管理者在操作程序中最大限度地扩张自己的权利,忽视有关法律规定,致使管理不能有效地实现公平正义,正确决策的执行受到阻碍。不少学校对学生违反规定的处罚往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告终,致使学生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不能达到育人育才目标。“9-9”方格中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刚柔并济学生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通过多个管理部门联动,将依法治理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一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规章制度操作程序的规范性,一方面通过以人为本视角下的管理方略,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把自身的成长成才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通过管理系统中各板块和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支持,实现全方位良性互动,使二者达到最佳平衡,最大限度发挥管理制度的价值,最终提高学生管理的实效性。
四 方格理论框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实施
1.统一思想,转变思路,将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精神作为学生工作的核心原则,同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提供最大空间。“依法治校”与“以生为本”不是相互对立的管理方针,而是相辅相成的两大法宝,两者相互支撑,相互支持,最终达到最佳管理成效,是管理方格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灵魂。一方面,坚持依法治校,推行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基本保障。为此,早在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加强章程建设,健全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依法办学,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健全学校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管理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管理,单单依靠规章制度的推行并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朝着学校的目标前进,更难以达到理想的管理成效。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发展,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中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避免因为过于理性导致规章制度显得毫无人性、冰凉冷漠。在管理方式上,应以“教育为主”为指导思想,避免照搬制度生硬处罚。当学生违反规章制度时,在量罚上(特别在开除学籍这一定级)应突出“治病救人”,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学生在被管理中深切体会到温暖和帮助,认识到管理者的尊重与信任、治病教人的良苦用心,从而深刻地认识错误,使之真诚悔改,实现以管理育人的目的。
2.建立多部门多维度联动机制,通过管理系统中各板块和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支持,实现全方位良性互动,使二者达到最佳平衡,最大限度发挥管理制度的价值,最终提高学生管理的实效性。
高校学生管理涉及到学工部、研工部、团委、教务处、后勤处、人事部以及保卫处等多个部门。贯彻实施管理方格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多部门多维度联动机制,保证该模式的正常运行,达到图2中9-9方格的管理效果。各部门需要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构建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大学工”协同育人工作体系,探索多维互动的管理机制,从制度设计上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联动开展提供保障。在当下各个高校二级管理即高校各部门与学院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学生工作委员会和领导小组,搭建好顶层设计,将体制建设和运行机制化,为多部门协同管理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制度层面上,一是要制定相关章程和规定,使多维联动、协同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就各部门工作职责、育人形式与内容进行定期研讨,充分体现不同部门之间育人理念与育人内容的协同。同时,实现高校协同育人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可行的协同育人的考评激励机制。人事等部门可以出台相应考评制度,通过将其纳入对教师的年度考评或职称评定,鼓励专任教师发挥特长,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的指导工作。
3.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营造学习进步的工作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道德思想素质,催化实施管理方格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体系。
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是实施管理方格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条件。只有具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工作队伍,才能保障管理方格理论框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否则,实现“9-9”方格中的最佳成效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一是要配备足够数量的管理人员,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两种视角下相结合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使很多管理者感到压力巨大,身心疲惫。相关人事部门可以出台政策,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基本待遇,为其全身心投入工作解决后顾之忧。二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创建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教育平台,帮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把握工作特点和规律,成为行家里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与教务处可以联合成立由思政理论课教师、专家组成的师资库,定期组织对辅导员、班主任等进行专题培训和教育,提高学生工作管理团队的理论深度和实践能力。三是加强思想建设,重视管理工作理论提升,管理技能和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强其道德思想修养,保证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相处过程中时时处处为人师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
总之,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需要学校出台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与考核体制,不断提高管理者对“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相融合的刚柔并济的管理方针的认识,打造一支精通管理工作业务的队伍。只有这样,实现管理方格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最佳管理状态(9-9方格)才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赵洁,张小刚.坚持以人为本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158–159.
[2]路景山.谈高校依法治校与防范学生管理法律风险[J].教育探索,2007(04):82–84.
[3]邓海宾,谢培豪.“刚柔相济”、重在“柔性”——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探索[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03):351–352.
[4]李文红.论管理方格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09(12):113–114.
[5]于长湖.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141–142.
[6]张俊英.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行为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
[7]张超.以人为本,积极构建数字化的高校学籍管理[J].知识经济,2015(23):170+172.
[8]沈亚平.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7(04):87–91.
[9]薛志东.“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10–11.
[10]郝东.“依法治校”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探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1):106–1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