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神经内镜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84例神经外科临床专业学生并分为试验组(n=42)及参照组(n=42),为参照组学生提供多媒体、手术图谱等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同时为试验组患者提供神经内镜教学法,对比两组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成绩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神经内镜可提升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神经内镜;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应用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杜成华.观察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84):161-162.
神经外科专科性及实践性均较高,神经系统具有解剖结构复杂、微小结构众多等特点,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单纯应用视频以及普通图片等资料无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直观认识神经系统解剖,从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神经外科手术具有操作风险高、手术难度大以及操作空间小等特点,临床教学难度较大。神经内镜能够方便学生多角度、活体、实时观察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在神经外科教学中可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1]。此次研究将神经外科临床专业学生8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自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参与此次研究,分析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神经内镜的价值,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基本资料
随机抽取84例神经外科临床专业学生,纳入标准:入组学生对本研究均有知情权并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中途自本研究退出学生;教学依从性以及配合度不高学生。试验组(n=42)男性29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20.17±1.14)岁,参照组(n=42)男性2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0.34±1.24)岁。入组学生基本资料完整度较高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二)方法
为参照组学生提供多媒体、手术图谱等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同时为试验组学生提供神经内镜教学法,如下:
1.脑室内镜的定位标志以及手术入路经脑室额角将神经内镜置入侧脑室后可方便临床对侧脑室重要结构进行密切观察。侧脑室额角可见尾状核头外侧壁以及透明膈内侧壁。将内镜向后移动可使侧脑室体部结构获得清晰显示,内壁为透明膈,下壁为丘脑以及穹隆体且可见尾状核外侧壁。丘脑以及尾状核分解为邱纹静脉主干,脑室系统重要标志为脉络丛,向后可经侧脑室三角区进入颞角,向前可进入室间孔[2]。向下移动内镜可见室间孔,其后缘可见透明膈前静脉,脉络丛以及秋纹静脉汇合成“Y”形结构。沿侧脑室体部将内镜向后移动可见侧脑室枕角以及三角区。内镜自室间孔进入三脑室后可见由终板以及前联合构成的前壁结构,经半透明终板可见前交通动脉,移动神经内镜可见乳头体、三脑室底、灰结节以及漏斗隐窝、视交叉、视交叉隐窝等。脑积水患者三脑室底明显变薄且可见基底动脉搏动及分支。神经内镜下可使脑室结构变化情况得到清晰显示,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教学以及讲解,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脑室结构[3]。神经内镜可经正中孔进入第四脑室并可方便临床医生清晰观察四脑室腹侧正中沟向两侧横行的髓纹结构,属于延髓与脑桥分界线。正中沟上方可见4个左右对称的隆起,四脑室上背部可见“M”形或者“T”形脉络从,自两侧深入侧隐窝并达到四脑室侧孔部位。于腹侧自正中沟向下观察可见外下方迷走神经三角以及内上方舌下神经三角左右对称,沿髓纹分别向两侧观察可见外侧侧孔以及隐窝,第四脑室正中孔位于正中沟最下方。在中脑水管、脑干出血以及四脑室内囊虫、梗阻性脑积水等手术治疗中均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4]。
2.经鼻蝶内镜及颅底的定位标志及手术入路经鼻-蝶窦-蝶鞍入路为颅底内镜手术常用手术入路方式,以中鼻甲后端上方部位开放蝶窦前壁效果理想。于内镜下实施蝶窦口扩大操作,将蝶窦前壁开放后进入蝶窦腔后将窦黏膜切除并对蝶窦性骨性分隔进行咬除,可使蝶窦后壁结构获得清晰显示:蝶骨平台及鞍结节位于上方部位,鞍底位于中央部位,斜坡隐窝以及斜坡均位于下方两侧,两侧可见海绵窦。对内镜方向进行适度调整后可见蝶窦上后壁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视神经凸起以及颈内动脉凸起等解剖标志。在切除垂体时按照中线部位对骨质进行磨除。若蝶窦发育不良需找到斜坡隐窝并自下而上寻找鞍底骨质,将鞍底硬膜切开后进入垂体窝。内镜可于垂体瘤切除后伸入肿瘤腔内是否存在隐形脑脊液漏以及肿瘤残留等现象[5]。
3.经颅内镜的定位标志及手术入路经颅内镜在后路凹病变以及脑内血肿清除手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进行脑内血肿清除过程中可通过内镜观察血管、脑组织以及血肿之间的关系,从而可方便临床医生采取有效的止血以及血肿清除措施。桥小脑角区位于颞骨岩部、小脑以及桥脑之间部位,具有非常复杂的解剖结构且范围狭窄,而且受乳突、迷路等骨性结构的影响,显露难度较大,由于存在深部动静脉、颅神经以脑干等重要血管及神经结构,止血难度较大。神经内镜可使后组颅神经、面听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等在脑内的走行得到清晰显示,同时还可观察小脑岩静脉、小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上动脉与其分支走行情况[6]。与显微镜相比,神经内镜下深部术野清晰度更高,无需牵拉过多血管组织及神经即可使血管以及神经位置关系得到清晰显示,可防止出现小脑梗死、脑干以及面听神经受损等并发症。手术操作过程中可通过内镜成像等技术使学生直观观察手术操作步骤,方便学生仔细观察解剖结构和部位并可随时与手术操作人员进行沟通[7]。
(三)评价指标
以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成绩作为评判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采用百分制考核方式,教学效果越好则得分越高。
(四)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处理相关数据,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通过检验进行组间对比,以P<0.05判断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试验组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成绩均高于参照组,两组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成绩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三 结论
神经内镜主要由监视器、成像系统、镜体、光源等装置组成,可通过成像系统将手术区域传送至屏幕,具有以下优势:深部术野照明较好,有助于临床医生密切观察深部术野;内镜可伸入至肿瘤腔以及术野内,有助于临床医生近距离观察病变情况;可通过不同内镜对病灶进行多角度观察,有助于使手术盲区获得消除;能够以脑脊液为媒介密切观察脑室系统内结构并发现异常[8]。
近年来,神经内镜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前,根据神经内镜治疗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脊柱内镜、经颅内镜、颅底内镜、脑室内镜等,在神经系统活体解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提高其理论成绩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可帮助学生以更加真实、立体的方式观察解剖结构并了解基本解剖结构知识,对于推临床教学发展可发挥积极作用。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成绩均高于参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神经内镜能够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保障,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均可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凯,范雁东,吉文玉,等.神经内镜手术初级培训的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5):228.
[2]王清,鲁晓杰.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13(4),316-3188.
[3]朱剑栋.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治疗颅底疾病的研究进展[J].贵州医药,2019,43(4):544-547.
[4]卢云鹤,曹依群.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在颅底外科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9,35(1):92-95.
[5]郭玉涛,索书涛.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蝶窦手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2):85-86.
[6]明大庆.垂体瘤切除行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鼻蝶窦入路的效果与对激素水平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7):327-328.
[7]李储忠,朱海波,宗绪毅,等.我国内镜神经外科发展史[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19(4):232-236.
[8]陈小忠.医学生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37):70-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