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关于应用型高校材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建议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3 10:32: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材料科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发展该学科。目前,由于研究型高校起步早,材料科学科研团队发展较为成熟,而应用型高校在材料科学的建设与发展上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因此其科研团队建设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材料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更新快和创新要求高等特点。本文从应用型高校材料科研创新团队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应用型高校材料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给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材料科学;科研创新团队

本文引用格式:周影影,等.关于应用型高校材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9,6(94):43–44,56.

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为了培育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2015年10月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从宏观上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进行了指导[1]。在国家的推进和大力倡导下,许多高校纷纷转型为应用型高校。

应用型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传统学术型精英人才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着明显区别,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贯穿有三种基本性能:职业性、专业性和基础性。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并且交叉影响,缺一不可。因此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团队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素质,更需要具有优秀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能源、信息以及材料是现代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处于基础地位,历史学家更是将材料作为人类文明进化的标志。从世界科技的发展历史看,重大的技术革新往往起始于材料科学的革新。在各大高校中,材料科学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学科之一,材料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关系到高校材料学科的发展和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由于应用型高校发展较晚,应用型高校材料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材料科研团队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对应用型高校的材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给出建议。

\

 
一 应用型高校材料科研团队特点

(一)多学科交叉结合


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变化规律的学科,是多学科交叉与结合的学科,与工程技术、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根据研究层次以及研究方向的不同需要结合多门学科知识。如研究晶体结构与性能时需要具有原子键以及固体物理的相关知识;研究高分子材料则需要高分子化学的相关知识;研究金属材料塑性变形时需要机械加工的背景知识。此外,最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材料学是典型的材料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涉及领域包括材料、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多门学科,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2]。

材料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决定了高校材料科研团队中往往包含了不同学科背景以及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队伍。在科研型高校的材料学院中,往往具体细分成材料系、复合材料系和材料加工系等,即使同一个系中又细分成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而应用型高校由于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分类相对简单,同一科研团队往往存在着不同学科背景教师共同工作的情况。

(二)知识更新快,创新要求高

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技术的革新,如镍基超级合金的出现使得航空材料的工作温度从700℃提升到了超过900℃,从而大大促进了超音速飞机的发展;而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的出现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表面工作温度高达1000℃以上的航天飞行器的发展[3]。反过来,新技术的发展也能促进新材料的研发,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了材料多样化的时代,各种新材料不断涌现。表1为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的新材料计划以及相

关领域[4],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一直是美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其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水平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对世界新材料的发展起着风向标的作用。从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其新材料的发展不断更新,涵盖了纳米材料、复合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领域。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各领域带来了技术革新,如半导体照明技术中氮化镓材料的研发,航空航天领域中镁钛合金高性能材料的加工,医学检验领域中超导体材料的应用等。

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与更新对应用型高校的材料科研团队的知识更新速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团队成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参加学术交流和校内外培训更新知识体系,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三)研究方向分散,凝聚力不足

由于材料学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在应用性高校的材料科研团队中,存在同一个团队教师来自于不同的科研方向、不同的学科方向甚至是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团队成员,往往在同一个科研问题上具有不同的着手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在学术交流中容易产生误会甚至冲突,使得他们很难自发的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科研团队[5]。此外,应用型高校的材料科研创新团队往往很难明确各人的分工及职责,这与学术研究型高校中相同研究方向若干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差别较大。

二 建设应用型高校材料科研创新团队途径

推动材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不仅能够提高科研团队的创新水平,也能够推动团队教学水平提高,并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从而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因此材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是材料学科专业科研管理工作的核心。

(一)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

材料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应始终该立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根本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应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应用型高校材料科研团队的创新建设应着眼于当下国家与企业的发展需要,推进校企合作,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体系。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科研团队成员要“走出去”,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将实验室里的理论研究与企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努力解决企业急需的问题。这一过程的实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包括科研团队进行企业实践、企业挂职及为企业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等。

材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不仅需要“走出去”也需要“请进来”,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邀请工程师走入高校,将他们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带进课堂,将实践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带入团队的科研工作中来,让广大师生和科研团队的成员深入了解学校教学与企业具体实践的差距,并着力在科研工作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促进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团队了解企业需要,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实现科研应用于生产,生产促进科研的良性循环。

(二)借助创新创业平台,实现学科交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6]。建设与推广创新创业平台能够有效地促进应用型高校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衔接。科研创新创业平台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兴趣,改变部分高校专业课课堂缺乏活力的现状,还能够使学生树立努力突破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和争取社会认可的意识。

\

 
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不仅仅包含实验室的分配,实验器材的设置,更重要的是专业的教师指导团队。创新创业大赛对项目的创新型和实用性要求较高,所涉及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在研发过程中需要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方向的指导。科研创新团队成员在解决科研难题的具体过程中,需要学科间知识的交流与讨论;在长期的实践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所从事方向的短板,以及其他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到的作用和优点。因此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仅要求科研团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还能够增强科研团队成员的凝聚力,每个参与者心往一处使,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三 结论

应用型高校现在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其材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尚无明确的规律可循。材料科学由于其知识更新快,学科交叉广等特点,其创新科研团队建设存在问题较多,需要足够重视其复杂性。应用型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提高材料科研团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借助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高团队教师的学科融合与团队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孙雷.校企合作新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金展鹏,蔡格梅,苏柳梅,等.走中国道路创建新材料制造科学体系——论材料科学与新兴产业链的全方位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1):1244–1252.
[3]潘金生,田民波,仝健民.材料科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于涵,杨春伟,张恺华,等.新材料产业先进国家对于我国材料发展的启示[J].中国工程咨询,2019,2(225):36–41.
[5]林艳.应用型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190):102–103.
[6]赵俊亚,李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3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