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通过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吉林省某高校连续三届初次参加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的77名考生予以问卷调查,结合在校成绩及执业医师笔试成绩进行研究。结果农村户口类型考生执业医师笔试通过率高于城镇户口类型考生,考生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各科目成绩与在校成绩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专业课程相关程度高于其他课程。结论户口类型、在校成绩是影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通过情况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校成绩;影响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于磊,等.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通过情况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7):279-281.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行业准入形式,也是《执业医师法》和医师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1]。其考试通过情况与医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和顺利进入职场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快速,造成了公共卫生从业人员不足的巨大缺口,使获得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的年轻医学毕业生需求量快速扩增。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吉林省某省属医学院校连续三届毕业生初次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的成绩及相关在校成绩的分析,探讨影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下简称公卫执考)笔试通过情况的因素,为改善学生的考试通过情况提供参考意见。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以某校2012、2013、2014连续三届毕业一年后初次参加公卫执考并进入笔试阶段的77名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是否为独生子女、实习及工作所在单位和地区、工作性质、考前准备阶段的工作状态、父母学历及职业状况等内容进行调查。结合学生在校成绩及公卫执考笔试成绩进行研究。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t检验、方差分析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研究对象的公卫执考笔试成绩进行比较;利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公卫执考笔试成绩与在校成绩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公卫执考师笔试通过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一)不同人群特征研究对象通过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研究对象公卫执考笔试通过情况不同(P<0.05),调整P值,两两比较后发现2013届研究对象通过率高于其他两届;不同户口类型的研究对象公卫执考通过情况不同,农村户口类型研究对象通过率高于城镇户口类型研究对象(P<0.05),见表1。未发现性别、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实习及工作所在单位和地区、工作性质、考前准备阶段的工作状态、父母学历及职业状况等其他因素与公卫执考笔试通过情况有关。
(二)笔试科目成绩与在校成绩相关性分析
研究对象公卫执考笔试科目中的生理学、生理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内科学、环境卫生学、毒理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成绩与他们在校期间各相同科目成绩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流行病学成绩相关程度最高(r=0.634);外科学部分成绩与其在校期间的外科学成绩之间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0.136,P=0.162)。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相关性普遍高于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课程。具体结果见表2。
(三)多因素分析结果
将可能对公卫执考笔试通过情况有影响的变量如毕业年份、户口类型、相关科目在校成绩总和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户口类型及在校成绩为公卫执考笔试通过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具体赋值情况及结果见表3-4。
三 讨论与思考
执业医师笔试成绩与在校成绩成正相关,说明本科阶段在校成绩是影响执业医师资格笔试通过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2]。本次研究中,大部分科目在校成绩与公卫执考笔试成绩呈中低度相关,这与滕红艳、林鸿程等对于临床执业医师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2,3]。但外科学成绩部分表现为不相关,结合该校具体情况,可能与以下原因相关:(1)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与公卫执考的结合不够紧密:未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内容充分添加到课程教学大纲之中,教学内容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契合度不够;考核方式与题型设计方面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存在一定出入。(2)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各学科间界限过于清晰,相关知识体系未进行系统的整合,前后关联性不高,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师生间缺少互动,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而缺乏思考,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4]。(3)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知识在校学习时间距离执考时间跨度较大,几乎需要重新学习,备考难度较大。(4)教学资源紧张,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有限[5]。(5)个别科目在教学大纲制、执行或授课方面可能存在着重大问题。众多研究表明在校科目成绩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成绩成正相关,本次研究中除外科学外,其余课程两成绩间也存在着正相关,因此,可以认为本学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外科学教学大纲制定、执行或授课等某些方面可能存在问题。
本研究还发现,农村户口类型的考生公卫执考笔试通过率高于城镇户口类型考生。可能由于农村考生毕业后多从事于专业相关领域,对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更为重视,准备更为充分所致。
四 策略与措施
根据可能原因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参照公卫执考大纲内容,修订预防医学专业相关科目教学大纲
组织各科目专家及其他相关任课教师,仔细认真研究公卫执考大纲。根据学校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重新修订本科教学大纲内容,使得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尽可能多的包含在其中。必要情况下,可以在学生毕业前期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
(二)根据公卫执考命题特点,对相关科目现有考核方式及考试题型予以调整
考生在应对不同的考试题型时,往往存在不同的复习策略,如果平时接触的题型和执考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势必会使得执考的备考工作变得简单。如目前公卫执考题型设计上多以选择题为主,因此,相关科目平时测验、期中考试以及期末考试在题型设计上可以适当增加选择题型所占比例。
(三)在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体前提下,适当探索开展新型教学模式
鼓励在预防医学专业适当地开展PBL、CBL、TBL等非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6]。使得学生毕业后仍可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更好地完成备考工作。
(四)调整教学资源向预防医学专业适当倾斜
目前,我国本科医学生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的专业除临床医学外,还有基础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民族医学以及医学影像学等。医学院校的发展与所开设的各类医学专业休戚相关,一味地追求临床医学专业“一家独大”的思想必定会制约学校整体的持续与和谐发展。教学资源的适当倾斜,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进而可以间接地提高学生的公卫执考成绩。
(五)完善教学督导制度,保证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督导专家在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制定、课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等各环节的作用,对于存在重要问题的环节责任人予以一定的惩罚措施。同时,可以将教学大纲相关内容发放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实施环节的监督作用,保证授课质量。
(六)考生需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备考
除了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考试前的备考状态也十分重要。考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备考,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参考文献
[1]高锦飚,王亮,徐俊良,等.执医分阶段考试对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4):270-273.
[2]滕红艳,卢凤娟,李秋华,等.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成绩的相关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02):40-41.
[3]林鸿程,陈俊虎,梁馨云,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专业成绩与在校成绩相关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7):2044-2046.
[4]宫清泉.基于图形联想教学方法的高校美术教学实践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15):104-105.
[5]包正委.学习共同体情境下的高校教师发展过程模式研究:LAP模式的设计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4.
[6]乔敏,张云,杨泽礼,等.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性研究[J].医学教育,2005(04):26-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