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的快捷和便利。各类新思想、新文化通过互联网途径极大地满足了当前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给人们的汉语言学习带来了新的契机。目前,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努力探索互联网环境下汉语言生态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教学的创新和变革,培养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本文主要围绕互联网环境下的汉语言生态化教学的相关概述、目前我国互联网环境下汉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汉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汉语言;生态化;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朱珊.互联网环境下汉语言生态化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8):74-76.
一 互联网环境下汉语言生态化教学的相关概述
(一)生态化教学与教学模式
最近几年,生态化教育受到教育界越来越多人的广泛重视,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生态化教学强调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探讨各系统的本质规律,从而优化当前的教学方式,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化教学的理论。克雷明在其著作中指出生态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人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心理活动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对生态教学环境进行分析,并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宏观和微观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够把控教学的规律,提升教学效果。
生态化教学模式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性质与环境,对各类教学因素进行控制,构建出完善的教学模式,保证教学计划顺利进行。生态化教学环境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从宏观维度来看,生态化教学模式经过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涉及的领域众多,内容较为复杂。从微观的维度来看,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教学系统。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汉语言生态化教学模式
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能够为汉语言的教学提供全新的方式,推动汉语言教学不断创新发展。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生态化汉语言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明确教学过程中所依据的理论技术,要通过完善的教学理论框架对教学进行宏观的把控。生态化教学涉及了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内容,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各领域的核心理论有充分的了解,要明确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理论相关的理论进行有效的应对。其次,要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结合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突出生态化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最后,需要将生态化教学模式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具体的教学流程、方法和资源,保证教学计划能够顺利进行。
(三)互联网环境下汉语言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将互联网技术与汉语言教学进行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在融合的过程应当解决的问题,避免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生态失调等问题。由于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很少涉及教学生态化的研究,对可能出现的生态失调问题难以解决。这主要是因为融合后的教学模式内容形式更加的丰富,教学系统也变得更加的复杂。教师需要对各类技术和理论有充分的了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学习需求。
新教学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生态失调等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各类教学要素进行分析,在应用的过程中对相应的要素进行协调和组合,要尽可能减少互联网技术与汉语言教学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保证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 互联网环境下生态化教学失调现象的原因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教学环境存在冲突
尽管将传统的汉语言教学模式与互联网环境进行融合有着诸多的应用优势,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融合应用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生态失调的情况,这主要是由短板定律所引起的。很多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工作时,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轰动中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会被削弱,缺乏应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对教学过程中引入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也运用不足。针对这一现状,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积极转变教学思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效果。
引起教学活动生态失衡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学活动违背了最优觅食理论。所谓的最优觅食理论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生物为了觅食采取的最优方案。在互联网环境中,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都应当遵循最优觅食理论。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学仅仅利用PPT进行课堂授课,并没有根据生态化教学的相关要求补充完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足。并且很多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优势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无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也待于提升。并且,很多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双方都没有按照最有觅食原则来进行教学互动,这就导致新型教学模式的预期效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
(二)教学观念存在问题
根据生态化教学的相关理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遵循生态定位原理,要保持教学环境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避免教学活动各主体的定位错误出现相应的教学问题。通常情况下,在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时候,不应当出现多个角色共同占用一个生态位的情况,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进行,师生之间关系的错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目前,新型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活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但是由于汉语言教师与学生在观念方面存在问题,都没有能够快速有效地融入自己的角色当中。互联网环境为汉语言教学提供了更加完善、丰富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解决这些新型的教学手段,改变以往错位的教学定位,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知识的点拨者,从而启发学生的汉语言学科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室的引领下,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避免在教学活动由于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影响汉语言生态化教学质量。
(三)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不足
尽管目前越来越多的汉语言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方式有足够的思想重视,但是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信息化教学方式应用不足的问题。由于很多汉语言教师长期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思维定式,即使想要创新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对于相对陌生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内心有一定的抵触思想。这一现象在教龄较大的教师身上体现地尤为明显。甚至不少教师在尝试几次之后,对应用效果感到不理想,就放弃对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探索。
三互联网环境下汉语言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由于很多汉语言教师在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时候会对各类教学要求的控制不足,非常容易出现教学失衡等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生态化汉语言教学的相关要求和互联网技术的特点进行正确教学模式的构建,从而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利用一系列具有发散性思维特征的图像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工具,在汉语言教学活动中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作用,教师应当对各类思维导图进行充分分析,结合生态化汉语言教师模式的构建原则,选取相应的思维导图,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和启发,从而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学生能够对汉语言学习充满了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理性,探讨更加科学、高效的汉语言学习方式。因此,汉语言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方案的精心设计,要选取恰当的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活动,围绕课程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反思三个环境,完善思维导图的应用方式。
1.课前准备环节
汉语言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最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汉语言教师应当利用互联网等途径,收集丰富的教学素材,结合课堂具体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在进行课前设计的过程中,汉语言教师需要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讲解本堂课程的基本知识体系,并且需要让学生明确重难点,这样能够有效地调整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汉语言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开展讨论,进行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保证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2.课堂实施环节
汉语言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要及时肯定并鼓励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课堂的学习任务,对思维导图进行深入的思考,要对教师与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汉语言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学习基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推动教学计划能够顺利进行。
3.课后反思
由于不少汉语言教师忽视了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因此,教师水平始终无法有效的提升。汉语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掌握情况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进行反思,要深入分析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汉语言教师需要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优化创新,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汉语言教师应当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由于汉语言的学习比较注重知识的积累,仅仅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学生并培养相关软件的使用,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同时,学校应当建立科学先进的汉语言学习系统,丰富其中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利用其中的功能进行课后的查漏补缺,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四结语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教学有着更高的发展目标,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提升汉语言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汉语言教师应当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生态化的教学模式。首先,汉语言教师需要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作用,完善课前、课中、课后设计,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语言思维,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保证汉语言教学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激发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莉.汉语言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评《认知语言学》[J].新闻战线,2017(02):150.
[2]潘帅,吐尔逊汗·卡尔西.浅析身势语在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汉语口语课堂中的作用——以我院中职班学生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7):28+30.
[3]李静.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视角与汉语言教学——以汉英民族动物文化词词义的异同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5,24(04):93-94.
[4]范丽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初探——以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26):346-347.
[5]罗衣赪,孙婉.大数据时代的汉语国际教学资源与技术——兼评《国际汉语教学网络资源与技术》[J].社会科学前沿,2015,04(04):264-2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