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体验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激发情感体验,从而能迅速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本文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高职语文;生态课堂
本文引用格式:李娅铭.高职语文生态课堂中体验式教学的运用研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例谈[J].教育现代化,2019,6(86):239-240.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社会,“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已经制约了高职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呢?
一 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有位老师曾经这么评价过语文课堂的现状:“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听语文课,这可得归功于教师。教师把课堂分配得既有条又有理,不仅开了路还清了道,根本用不着我们去担心,顺畅得像上高速公路……我们在课堂上是倍受婴儿的优待。这真让人受宠若惊。我们是在美美享受着‘鱼’,但青春的我们并不安分,我们希望自己去‘抓鱼’。”[1]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就是这样渴望“抓鱼”的一群学生。他们虽然总体而言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较差,但他们年轻,充满朝气和激情,喜欢新鲜事物。只要加以合适的引导,他们也会给出让人惊喜的反馈。作为高职班的语文老师,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如果“授之以鱼”,那么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时间也易于把控。如果“授之以渔”,虽然会有很多“美丽的意外”,但课堂作为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场所,更容易让学生在“抓鱼”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升华情感。
体验式教学法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激发情感体验,从而能迅速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正好符合学生“抓鱼”的心理需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为海伦·凯勒的代表作,被列为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目。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通过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抓鱼”,看看他们能有什么收获。
二 高职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初探
(一)积极创设与教学环境相似的教学氛围
影响教学的因素有很多。这里仅谈谈影响教学效果的外部环境因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不是一篇简单的写景散文,文中充满了作者对于美好景物的向往和渴望。如何让学生们对作者产生共情,发生共鸣呢?正当我苦恼时,我抬头看了眼窗外。那斜伸进窗口的树枝上,已经满是冒出的绿色的苞苞,好像一道光,照进了我的心里,让我豁然开朗。对呀,现在正是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校园内一片生机勃勃,有湿润的泥土、重新发芽的大树、低矮的灌木丛、暖洋洋的塑胶操场,再配上那温暖的春风和挂在树梢的旭日,一切都是那么刚刚好。
我突然有了决定,放下书本,笑眯眯地对学生说:“既然大家听我读得太枯燥,那我们就去直接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吧,现在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带上书,到操场上围成一圈坐下。今天,我们离开教室上课。”学生们一听我这么说,立马精神抖擞,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我的要求。
阳光下,在春风里,学生拾起的每一根枯树枝,摸过的每一片树叶,甚至呼吸的每一口清新的空气,都变成生态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好地呈现,也激发起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在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最大限度地体验到作者的情绪,教学活动的展开也是水到渠成,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互动环节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在我的预设中,以体验式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同理心,能更好地理解文意。“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堵上耳朵,现在开始,你们想象一下,自己是一个看不见、听不见,也无法说话的人。请你在脑海中思考一句话,然后尽你最大可能表达给你的同桌。”
我脑海中似乎浮现了一个沉默的世界。学生们以触摸和动作,艰难地将心中所想表达出来,然后惊叹又聋又哑的作者生活如此不易,却能写出锦绣文章。可往往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却很骨感。
学生甲:挤眉弄眼,手舞足蹈,指着厕所方面,不停地“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同桌当机立断:“我想去厕所。”“答对了,耶!”击掌庆祝。
学生乙:直接表演一段无实物默剧表演,标准演示了一套冲咖啡的动作,同桌也迅速猜到他的意思。
学生丙:用夸张的口型,指示对方读唇语,猜出自己的意思。猜对后,两人开心地抱在一起。
这下好了,我所设想的那种沉默寂静,还有无法倾诉的着急和忧郁,在一段段精彩表演和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中,彻底成为泡影。导入目标没完成,教学效果也偏离了轨道。这群“戏精”学生欢乐无比,他们的表现不仅毫无美感,反而以取笑残疾人为乐,让我非常生气。眼看着导入失败,我立马换了一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让学生回忆一下,“你觉得每天上学、回家时走过的路上,有哪些独特的风景,曾让你们驻足欣赏?现在回忆一下,和大家分享一下,说说看。”
果不其然,当我问题抛出后,就看到在座的学生一脸茫然的样子。
“路上不就那些东西,有什么美的?”“脏兮兮的,都是灰,没什么好说的。”
“老师,每天走那些路,谁能记得到底路上有什么啊?反正我没留心。”
“我也是。”......
好吧,虽然学生一脸无所谓的态度,但至少我的目的还是达到了。因为,他们充分证明了“有视觉的人看得很少”。因为年龄、性格、班级等不确定性,课前的预设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更为积极主动,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内容,实现真正合理有效的教学互动。
(三)注重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心灵
生态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答案。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及时评价。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去感受春天的气息。
春风是不是那么柔,阳光是不是那么热。他们把手放在粗糙的树干上,抚摸着树皮;拾一片落叶,用手摸出树叶的形状和叶脉的走向;捡一根树枝,看看上面是不是有着将开未开的蓓蕾;甚至还有人用手摸摸塑胶跑道,看看和水泥地有什么不同的触感。虽然第一次在室外上课,但是纪律很好,大家非常珍惜这样的体验,终于静下心来去观察平时没有留意的美,同时也为这大自然冬眠苏醒后的美好而感动。
学生甲:“当我闭上眼睛抚摸树干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大树的沧桑感,那么粗糙,像奶奶的手,做了好多家务。可能大树也很老了,很累了。”
学生乙:“同桌递给我一朵花,让我闭上眼睛摸。这朵小花太柔软了,我不敢碰它,好像一碰就碎了。所以我好想睁开眼,去看看它长什么样,是什么颜色。当我睁开眼发现和我猜想的一样,就突然觉得好幸福。”
学生丙:“我能尝出春风的味道,你们有感觉吗?”
......
学生们不仅体验了课文内容,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即使有些羞涩或是慢热的学生,也被环境影响,慢慢打开自己。我没有刻意要求他们成为“无视觉的人”或是“无听觉的人”,而是他们跟着自己的心、跟着自己的手去感受春天。在这里,他们体验到的不是残疾人的不足和难堪,而是换一种方式,体验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体验那些错过的风景。而这些,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更为重要,不是吗?
三 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和不足
(一)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以书本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高职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积极探寻高职语文的教学规律。对于学生而言,告别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他们更需要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能力绽放的舞台。
(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式教学法,既满足了我的教学要求,也满足了学生感受美、思考美的情感需要。体验式教学,为学生打开了新的大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目标,完成得非常好。
(三)活动空间有限制,课堂纪律难以保证
从目前看来学校的教学条件还满足不了没有围墙的教室,也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体验式教学。学生的年龄特质,让他们易于激动,如果老师经验有所欠缺,很容易形成课堂失控的局面。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打破常规,让没有围墙的教室变成没有界限的思考,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余昱.“有用”与“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41-43.
[2]马磊.浅论高职语文生态课堂[J].教师,2018(26).
[3]陆瑜.高职语文教学生态课堂浅议[J].文教资料,2018(33):38-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