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手段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高职医药类课程为例,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应用于课程实践教学中,并结合课程建设的经验,阐述以三大能力提升和一种反馈机制为主的信息化教学开展方法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医药类课程;信息化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阮志燕,等.高职医药类课程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94):228–229.
2015年李克强总理将“互联网+”写进政府报告,数字教学资源库在各地高职院校建设地如火如荼。信息化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将多种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信息化,对于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意识到利用“互联网+”的时代红利的重要意义,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必不可少的要素,推动信息化技术在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应用,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开发优质的数学资源,建设共享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培养出更适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这些都需要一支具有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做支撑。
但是在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导致高投入建设的课程共享平台利用率低,信息化教学方法难以形成标准,课程的信息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机整合,直接导致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2],所以建立一套可复制、高效开展教师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本文以基础医学类课程为例,阐述高职信息化教学开展的要点和方法。
一 确定教学设计流程,提升信息化教学效果
高职医药类专业归属为健康服务大类,培养大健康产业发展所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依据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我们使用思维导图,按照知识点、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梳理课程知识内容,筛选出基础医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人体解剖生理等合适的教学单元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再将筛选出的教学单元进行碎片化处理,分成若干个知识点,针对每个知识点选择信息化技术表现形式,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收集整理课堂教学信息化资源,采用二维码技术将纸质教学内容与互联网资源进行融合,确定出医学基础知识、健康与疾病、药品行业与职业等内容,并编写出版新型的教材用于课堂教学。该教材的优势是利用互联网更新方便,将最新的医学、疾病和药品等前沿发展引入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进行信息化教学策略设计,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以线上为主,通过教学云平台,拓展教学时间和教学手段。社会学习者的模块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教学时间和空间不限,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统一;全日制高职学生的模块采用课堂和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力争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善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类知识主观能动性差的劣势,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以上述方法,我们将课程《病理生理学》的一个授课单元“发热的过程”提炼出来,结合自身课程特点进行了混合式教学,并作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参加了2018年广东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获得省级一等奖。
二建立教学资源开发流程,提升教师信息化开发能力
我们以《实用医学概要》课程为例,阐述基础医学类课程的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流程,以及实现资源的个体化和系统化的方法。第一步,从学生认知规律着手,结合教学内容的能力要求,将知识点归为三种类型:简单记忆型(基础医学类知识)、抽象理解型(病理生理类知识)和深度掌握型(疾病与荐药类知识)。第二步,不同类型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和信息化技术手段。简单记忆型知识多使用图形图像呈现,可用PowerPoint、制图软件、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教学,比如使用彩色图谱讲解人体的解剖结构、使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框架等;抽象理解型的知识点可用二维动画和微课等方式呈现,基础医学原理型知识点多属于此类,用动画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瓣膜在心动周期中的开启关闭顺序、微课小视频展示呼吸原理和呼吸运动,有益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抽象的知识重难点;深度掌握型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互动游戏、虚拟仿真软件、VR技术等方式呈现,临床思维训练软件涵盖人体9大系统的常见疾病,通过虚拟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医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问诊和临床检验结果做出合理的疾病诊断,提出初步治疗方案,最终完成问病荐药的职业技能训练,达到深度掌握知识的目的。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训室也在逐步建设中。第三步,从一门课程发展到一系列课程,课题组老师分工合作,将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整合成平台式的共享资源,更好地去支撑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开发。在药学专业,我们围绕“问病荐药”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人体解剖和生理、病理生理学和实用医学概要三门课程复合式共享资源平台,开发资源共享课程,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近三年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8%。
三开展全方位能力培养,增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教师作为发挥教学引导作用的主体,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要有主动提升个人对信息化技术掌握的程度,并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意识,能够积极地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其次,教师还要具备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去展现的能力,同时能够对各种常用的信息化技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学习;例如定期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掌握图像图形制作编辑技术、教学云平台应用、视频录制剪辑、虚拟仿真软件的使用等能力。最后,在日常教学中还需要将信息化应用放在重要位置,掌握信息化技术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实践,教学过程中主动积极地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展现教学内容,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利用数据反馈制度,修正信息化能力的提升
通过上述信息化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还通过教学评教制度和数据反馈系统,进行教学实践检验,分别收集来自教师和学生的使用体验和意见,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剔除不适用的部分,改进使用体验不佳的部分,强化使用体验优秀的部分[3];对适合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支撑基础类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资源和平台、适用基础类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修正[4]。所有数据都需要按照“汇总-总结-反思-改进-循环”的模式进行改善,打造一个可复制的信息化项目体系,培养更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最后,我们也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通过掌握的信息化技术带动其他教学能力的提升,整合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利用建立的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参加教学能力竞赛和微课比赛,申报教研教改课题,提升职业素养。
五结语
基础医学类课程因为涉及知识点相对抽象艰涩,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预期目标。本文结合基础医学类职业岗位需求,通过教学设计流程确定信息化教学模块,再建立教学资源开发流程,提升教师信息化开发能力,并利用数据反馈制度,不断自我评价和修正教学设计,保证整个课程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使枯燥的基础医学类课程能够紧密联系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提升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蔡佳.“互联网+”背景下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借鉴[J].教育现代化,2018,(53):38–39.
[2]冯春燕.基于爱课程网的资源共享课使用效益及现状分析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3):51–53.
[3]曹阳艳.“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成果评价研究——以《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8):68–71.
[4]骆祖莹,张丹慧.课堂教学自动评价及其初步研究成果[J].现代教育技术,2018,(23):38–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