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写作是高校学生基本技能,《基础写作》课程在高校写作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基于高校基础写作教学现状,提出应将信息化教学方式纳入基础写作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有效增进教学效果。并针对当下热门体裁进一步提出了具体教学方案、实施策略,以期在实践中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基础写作;信息化;情景式教学;任务驱动法;实训法
本文引用格式:胡晨.高校基础写作课程的信息化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9,6(85):291-292,298.
《基础写作》课程是高校写作教学系列的先导课程,在整个写作教学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基础写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更能为将来的应用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现实的《基础写作》教学中,根据调研情况显示,普遍存在着教材老化、教学内容脱节、教学方式单一保守等缺陷,急需教师们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然到来。这场技术革命渗透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界自然也不例外。目前,信息化教学已逐步成为教学改革中的热门话题,针对应用文写作、英语写作的信息化建设相关研究正如火如荼,基础写作的信息化教学却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同样也可应用于基础写作课堂教学中,并取得良好效果。
一基础写作教学现状
自建国后基础写作课程在高校开设以来,这门课程已经走过了将近七十年的时光。其间它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变革,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教学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老化
1960年,复旦大学中文系胡文淑、翁世荣、黄润苏等人编写的《写作基础知识》出版,这是我国建国以后第一部基础写作教材。该书以“主题”、“结构”、“语言”、“题材”、“文体”五要素作为框架,基本奠定了基础写作教材的体例。
数十年过去,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基础写作》教材领域,变革似乎并不特别突出。以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基础写作》教材为例,仍大体遵循六十年代的教材体例。现行《基础写作》教材通常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一般是理论部分,阐述写作的概念,取材、构思、表达这三个主要写作环节的意义和要求,下部一般是文体部分,分门别类介绍各类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方法。虽在具体环节有所调整,但大体仍遵循旧例,难有重大创新。
当然,教材的变革往往是缓慢的。基础写作发展到今天,教学内容大体已经固定。在课程内容没有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要求教材有重大革新似乎显得有些过于激进,但《基础写作》教材相对老化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据调研结果显示,不少学生都期望教材内容能更与时俱进一些,例如多讲一些目前流行的文学体裁的写作方法,等等。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现在通用的《基础写作》教材中,往往会教授多类文学体裁的写作,除小说、诗歌、散文外,还会包括杂文、报告文学、戏剧等。在纸质媒体兴盛的时期,学生经常读书看报,能接触到各种文体,自然对每一类文体的写作教学都有兴趣。但如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多数学生沉迷网络,日常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多为小说,偶尔也会阅读诗歌、散文,其余文体如杂文、报告文学等,学生很少看到,也缺乏关心,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杂文等文学体裁的写作时,觉得在生活中运用不上,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无关,于是兴趣缺缺,无精打采。
(三)教学方式单一保守
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基础写作》课程都是采用传统大班教学方式,由教师承担绝大部分授课内容。授课时往往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先讲理论,再分析范文,最后布置作业。这个过程中,往往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单向度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和事例分析,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难以发表自己的观念,于是很容易丧失表达的积极性,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由于缺乏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无法打破,学生在课后也往往缺乏主动与教师交流的欲望。再加上大班教学,教师本身就很容易忽视学生的表达,长此以往,学生更加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创作欲望,不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信息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改善《基础写作》教学面临的困境。
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过程。从教材上讲,是纯文本教材到多媒体PPT教学的转变;从教学内容上讲,是教师利用日益便捷的网络设施,搜罗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料向学生展示;从教学手段上讲,是教师采用情景创设、资源探究和思考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从教学反馈上讲,则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策略。
(一)多媒体PPT教学
现今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日益迅捷的信息技术设施,制作出精美又信息含量丰富的PPT教案。传统文本教材教学多依靠教师在黑板上手书,形式较为单一,内容更新频率较低,容易与现实脱节,在提起学生兴趣方面效果不佳。而教师自制的PPT可以加入大量与课文、时代密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是教师个人对教材的补充和改进,一方面提高学生兴趣,一方面也可修正部分教材落后于时代的缺陷。须知信息时代瞬息万变,教材无论如何紧追时代,在经过传统的著作——审批——出版流程后,那些在著者写作时还全民关注的热点,到学生手中时可能早已成为明日黄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使用PPT,就可以尽量完整、及时地呈现这些热点材料。传统板书信息含量较少的缺陷,也可以在PPT的大容量信息涵化中得到修正。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PPT模板、字体等形式上精益求精,挑选适合教材内容的模板、字体,达到和谐的效果(例如分析古典诗歌时,挑选山水画风格模板;分析外国短篇小说时,挑选欧美风景图画模板),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当然,PPT不可过于花哨,以免喧宾夺主,反而分散了学生课堂注意力,得不偿失。
(二)教学情景创设
情景式教学在《基础写作》课程中,多用于范文分析上。以柳宗元《江雪》诗歌赏析为例,教师可事先挑选国画风格的江雪图案为背景的PPT模板,辅以端正厚重的魏碑字体,制作出氛围严寒峻峭,意蕴深沉厚重的投影片。学生一见到投影,便可迅速领会到《江雪》肃杀、孤寂、凄清的画面特点。而学生阅读、思考《江雪》时,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音频,又可带领学生快速进入意境,激发学生情感。
这种教学方法,在分析以写景为主的诗歌、散文中尤其适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分析时代特色强烈的小说作品时,也可以适当采用,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背景,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创作心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三)构建互动平台
构建互动平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向学生发送学习资料,及时提醒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更可在群里与学生互动,为学生解答写作环节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往往较为放松,更容易表露真实想法,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打造个人形象,与学生亲切交流。当然,教师毕竟是教师,不能打破师生界限,以免失去课堂上与学生天然的距离感和尊严感。如果学生缺乏对教师的足够的尊重,在课堂上就难以认真听讲,更难以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信息化评教平台上的意见。现今学生网络评教多采用匿名方式,此举更有利于学生说出真实想法。教师应积极关注信息化评教平台上学生的意见和看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基础写作》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
我们推广信息化教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革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而不是为了信息化才信息化。具体到《基础写作》课程教学,上述信息化教学策略,就未必能适应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的放矢,选取最能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的环节进行实践,从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
以小说写作为例。小说可谓大众文学中接受度最广、受众最多的体裁,学生也普遍反映对小说的阅读和创作最感兴趣。年初《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票房大热,不少学生对科幻小说创作生起了兴趣。因此笔者以“科幻小说”创作为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情分析,以及社会对科幻小说的期待度等情况,制定了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以学生为出发点,紧密围绕科幻小说创作,同时关联专业背景。
(一)课前——“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提前一至二堂课在微信群或QQ群里发布任务,布置学生阅读教师指定的短篇科幻小说。学生阅读后,对科幻小说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课中——团队协作,情景创设教学法
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先将班级学生(约40名)分为三个小组,每组约13、14人。教师在每个组里均要求学生提出一个创意,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将这个创意补充完整,课后再将其写成一篇小说。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抛砖引玉,引出话题,也可以在学生讨论陷入僵局的时候,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故事的构思。在具体的写作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描写的重点,或着重描写故事中的某一个场景,或着重描写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心理,或着重于情节的起承转合。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但每个人都必须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不能只描写其中的一个片段。
考虑到部分学生对科幻小说了解不深,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放映一些著名科幻电影的片段或者科幻短片,学生也可以直接从教师放映的影片、布置的小说中选取题材,经过讨论后衍生成文。这种方式虽然减少了题材的独创性,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不失为较好的入门方法。
(三)课后——写作实训法
学生经过讨论后,各自选取感兴趣的方向,将讨论展开为一篇完整的小说。教师阅读后一一批改,先在课堂上分析一些普遍问题,如中心不突出、结构不完整、描写不细致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之后,教师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学生一对一交流,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再让学生进行修改。实践证明,经过修改后,小说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也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基础写作》课程教师应充分发扬信息化教学的优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但教师也必须注意,不能为了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集中注意力、攻克难点,信息化教学则容易使学生眼花缭乱,只关注五花八门的教学手段,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应立足于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发扬现代化技术手段的长处,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之路。当前,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所指。教师应继续摸索,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滕永文.中国当代基础写作教材发展概况评述[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03):37-44.
[2]司红霞编著.《语言艺术与写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3]贾志高.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53-54.
[4]赵亮.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应用写作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84-85.
[5]佘丽娜.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应用文写作课堂有效性的探讨[J].营销界,2019(13):1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