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的倡导,赋予世界意识教育新的内涵, 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公民教育突破国家的界限,慢慢转向世界。大学阶段正值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 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对青年大学生显得十分重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角,从 “共生”“共通” “共识” “共建”等方面探讨高校开展相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青年大学生;世界意识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 者 吴建铭,闽江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 (福州 3501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开放的中国对全球未来文明做出理性思考后发出的又一次强烈呼吁。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先后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和人权理事会决议,这一理念的倡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时期,正值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重要的公民教育,而且是世界意识教育,对此加以探讨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校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风云变幻, 风险与挑战层出不穷。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强权政治依旧横行,世界经济增长趋缓,金融危机频发, 恐怖威胁不断增强,难民危机时有发生,气候变化日益加剧。虽然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不同、经济水平悬殊,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迥异, 无论人们是否愿意,都已处在命运的共同体中。要推动世界发展, 不仅要有国家公民意识,而且要有全局意识、世界 意识。全球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磨合成为人们日 常生活的一大部分, 所有公民都是属于 “世 界” 的[1],互联网使得各国及各国公民的交流越来越便捷,无形中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青年大学生作 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更要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
二是培养世界意识的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既 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外交策略。每个国家都有其 独特性,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多元化是客观存在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主张超越 “冷战思维”,强调在多样化的社会制度下各国和平共存相互促进,从 而推动整个世界共同发展, 就如同习近平主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在这个大环境中,青年大学生的公民教育不能局限在国家公民教育层面,要有全球意 识,在认同自身国家公民身份的同时认同世界公民的身份。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更强调全球视野, 世界意识教育也是对公民教育的一种发展和延伸。
三是践行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的需要。面对利益交汇、责任分担和命运共同的新形势, 各国各地区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和加深。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并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景, 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种形势下, 落实十九大精神,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是青年大学生成才的需要。大学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社会发展的传承者,对大学生而言,除了道德教育, 还需要一系列标准的公民教育,这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一个标志。同时, 公民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时代性,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新鲜血液, 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新的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 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视不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宗旨是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员, 肩负着国家乃至世界公民的义务。[2]但现阶段高校对此却不够重视,还停留在国家公民教育层面,并没有拓展到世界意识教育,这也是现阶段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对1000 名大学生关于世界公民教育的问卷调查中, 仅有3.9% 的学生对世界公民教育十分了解,64.3%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 完全不了解的占17.7%。同时, 大学生自身对世界公民教育也不重视,他们往往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下功夫,很多时候局限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很少以世界人的身份看待世界。
二是方法单一。国内不少高校开展的世界意识教育主要以培训、讲座等直接传授的形式为主, 专门承担世界意识教育的课程偏少,而且相关课程不 够重视学科间的渗透。而国外通行的方式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正规课程、非正规课程、隐形 课程并用,建立纵横交错、立体覆盖的全网络式教 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实施途径,使得 ‘世界公民’ 教育成就卓著。[3]世界意识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或概念,更是一个身体力行 的过程。这种教育, 其形式不应只是培训、授课, 还应延伸到社会实践中。[4]此外, 相关师资较欠缺也是导致教育方法单一的因素之一。
三是效果欠佳。作为新生事物,人类命运共同体 意识教育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世界意识教育尚未展 现出它应有的效应。现阶段,由于不受重视及资源欠 缺,世界意识教育还未推行。如,英国的公民教育虽 有设立跨学科课程,但是课程改革进程缓慢,相关考 试制度也始终被忽视。美国设有一些专门培养学生参 与政治或公民事务的组织,但目前报名者越来越少, 致使很多公民教育课程被缩减。[5]在我国,当被问及对校内开展世界意识教育的满意程度时,1000名大学生中54.15%的回答是 “不了解”。
三、开展高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途径
共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落脚点。高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树立大视野和大格局,从共生融洽、共通同享、共识俱进、共建成长四个方面,结合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立足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实践,认真加以推动。
(一) 共生融洽———树立互助意识
人与人的共生是人类发展的社会依托。青年大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投身于世界发展潮流中的新生力量, 他们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共生,即树立互助意识。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在重视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对外沟通与交流。一方面要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世界的交流。 “井底之蛙” 只能看到一小片天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还应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 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并注意取长补短,让中华文化在时代潮流中越走越长远,最大限度地促进多元文化的内外一致、纵横协调,让中国特色世界意识担负起人类共同繁 荣的历史重任。这是成为一名合格世界公民的标准,更是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开展 中国特色的世界意识教育,可以有效借鉴西方世界 意识内涵中的有用的成分,但是不能照搬照抄, 需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汲取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识 的内涵。
(二) 共通同享———为世界意识教育提供平台
共通,即利用互联网等高校教育资源, 为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平台和交流机会。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学校中设有专门的培 训班,课程内容非常严谨,将公民教育渗透到各个 学科当中,采用跨学科方式,并让大学生参与到公民实践当中,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6]相对于美国,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现状不甚理想。高校 作为培养优秀学子的集中地,世界公民教育资源应该丰富和充足,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加以改进。
第一, 增加相关知识储备, 构建教育课程体系。现阶段高校世界意识教育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 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因此,高校自身应该提高对世 界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 不断增加相关知识储备, 并让所有的高校形成统一的世界意识教育课程体系,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真正成为青年大学 生学习的一部分,让大学生真正认同自身的世界公 民身份。
第二,加强师资力量。高校应为教师提供相关专业的教育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并将相关教育渗入不同学科中,形成跨学科教育,让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世界意识教育。
第三,互联网作为连接世界的最好媒介, 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供链接。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媒介,为大学生参与世界意识教育提供平台和交流的机会。
(三) 共识俱进———树立全球意识, 紧跟世界潮流
在世界多元化形势下,各国需要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以求得共赢。[7]全球观是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价值观,各国公民教育应树立全球意识,通过价值观共识推动世界发展。公民教育不能局限于国家公民教育,还应拥有全球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意识教育具有动态性和历史性,青年大学生在接受世界意识教育时应紧跟世界潮流,做到与时俱进。
(四) 共建成长———在实践中体会世界意识
公民教育不应只是教师单纯授课,只有将理论 和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够得到真知。人类命运共 同体强调共建,不仅需要各国之间相互合作, 共同建设,还需要身体力行,投身实践。中国的公民教 育之所以没有得到很大发展,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 缺少相应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因此,青年大学 生的世界公民教育离不开公民实践。让大学生参与 到实践当中,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结合理论发掘潜 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好奇心和兴趣, 激发青年大学生接受世界公民教育的动力, 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意识到自身世界公民的身份。对于高 校而言,可以提供相应的机会和平台,让青年大学 生能够大展身手。同时可以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相 关专家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专业讲座、工作坊等, 不断补充相应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姜元涛 .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48.
[2]高振宇 .全球视野下的世界公民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0(8):31.
[3]芦雷 .美国“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0(12):77.
[4][加拿大]乔治·H.理查德,大卫· W.布莱兹 .质疑公民教育的准则[M].郭详生,邓海,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4.
[5]檀传宝,等 .公民教育引论——— 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
[6]武青青,张雪蓉 .美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杨宏伟,刘栋 .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性”基础[J].教学与研究,2017(1):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