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的信息化速度加快,互联网教学成为教学的主流,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延安大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将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教学纳入课堂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形成了全新课堂教学模式——“三位一体”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线上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课中讲授知识、协作讨论,课后付诸实践、学以致用。
关键词:“三位一体”;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线上线下交互
本文引用格式:康华,等.高校“三位一体”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延安大学通识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7):231-233.
Exploration of“Trinity”Hybri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 Yan'an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elected Lecture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s an Example
KANG Hua,CHI Shuang
(Department of History,Yan'an University,Shaanxi Yan’an)
Abstract:In the era of“Internet+”,the informatization spee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ccelerating,and Internet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eaching.The traditional singl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has not been 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Yan'an university in such a context,the Internet and mobile terminals teaching in class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combining to form the new teaching mode-“the trinity”hybri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namely online autonomous learning,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before class,class teaching knowledge,collaboration,discussion,put into practice after class,to practice.
Key words:“Trinity”;Hybri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Online and offline interaction
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单一的教师传授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呆板且多年不变,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提起兴趣,教学成果自然不佳;其次,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目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显然,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高校课堂,形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吸引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成效”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共识。而随着网络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将互联网引入课堂教学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之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延安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顺应时代的发展,经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融合MOOC、移动终端于课堂,并增加了实践教学,实现了教学的多样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三位一体”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基础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革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念认为,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亦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更加突出和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念下,传统“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成为必然。
(二)教育技术的革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教学平台的涌现,将互联网教学引入高校课堂成为必然。而随着网络MOOC课堂、视频、动画、Flash、VR等技术引入教学,冲击了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带来可能。
(三)社会需求的转化
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成绩的高低,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过去的高校课堂普遍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昏昏欲睡。造成学生即没学到知识,也没发展任何能力。而如今的社会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更加全面,看重学习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高校为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要求的高等人才,必然要转变教学培养模式。
二“三位一体”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内涵及实施步骤
课堂教学是整个大学教学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影响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一环。因此,近年来,我校历史系多位教师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总结了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并针对我校的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通识课程《中国传统文化选讲》为例,构建了“三位一体”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历经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渐趋于成熟。
(一)“三位一体”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念在于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为学生搭建学习的线索,通过面对面授课及在课堂中运用各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上完成教师搭建的主体内容的学习,并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而本质在于双方信息传输的选择,混合式教学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之上,融合小组协作、线上教学等形式。而“三位一体”是对混合式课堂教学的发展和深化,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合课前观看MOOC课程预习及线上讨论、课中协作式教学、课后实践教学三种教学形式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保留混合式课堂的优势,同时向外延伸,增加课前预习和课后实践,形成完整的学习链。
(二)“三位一体”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课前:充分预习,线上研讨,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过去的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是“空着大脑”进入教室学习新知识,对于新知识缺少了预习的过程,短短的一节课要经历从熟悉新知到学习新知再到学会新知的过程,这使得一节课下来学生获得的知识量十分有限。因此,我校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中,将课前的预习作为其中重要一环。
第一、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MOOC课程,进行预习。我校历史系多位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的教师共同组建了中国古代史教师团队,并依据专业优势打造了MOOC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在智慧树、积学堂、延安大学优慕网络平台上线。教师在课前发布授课主题,学生根据主题在相关MOOC平台中提前观看并了解相关内容,MOOC内容时长均在15分钟左右,课程内容精炼,易于完成,课前的MOOC学习便于学生在上课时能对课堂主题内容有大致认识和了解,在课堂听课中更加高效的接收新知识。
第二、MOOC课程播放平台设置“线上弹幕评论”功能,学生在观看中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发在弹幕上;同时设置讨论区,学生之间可以在讨论区针对课程内容展开自由讨论,在讨论中形成思维的碰撞,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随时随地讨论探究,讨论区是“永不下课的课堂”;观看后,系统会针对MOOC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学生须在线上作答,问题内容源自MOOC课程内容,学生认真观看学习后方可答出,督促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
2.课中:讲授知识,发展能力,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协作式课堂异彩纷呈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短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做到将所有知识无遗漏的传输,学生也无法将庞大的知识内容全盘接受,因此,课堂应更加高效,注重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培养,形成“学习知识在家里,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在课堂”的教学设计。[1]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学习,掌握能力。
第一、课前测验,因材施教。教师在上课前抽出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对预习效果进行检测,选取MOOC课程中的基础内容,通过“云课堂”平台在线随机抽取若干学生回答问题。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督促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除却课前测验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外,教师可以在课前到MOOC平台,收集学生在讨论区发布、讨论的热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有深度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的关注重点和难点,依据学情调节教学内容,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
第二、讲授知识,发展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向学生传授核心知识、发展多元能力。
首先,使学生了解并习得课程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因此,线下教学中,我校《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课程授课教师紧紧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课程重点、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将课程核心内容在线下课堂做清晰的展示和讲解。
其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课堂短暂的时间内,教师无法讲授全部的内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则至关重要。教学中,向学生传递学习的共性方法,传递学科的核心理念等超越基础知识的上层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精神,课堂传授上留有空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余地,培养学生在今后亦可以独立完成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三、小组讨论,协作学习。Fishcer指出,在许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当面对挑战性的课题时,小组学习的方式比个体学习的方式效果更好。[2]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理念在于将学生放置主体地位,教师承担规划和引导整个教学进程的任务。且教师是“指挥家”,学生是“表演者”,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中对知识面面俱到的讲授,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舞台”,教师更应发挥引导的作用,而将课堂“还”给学生,作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我校通识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线下授课中,采用小、中班教学,4-6人为一小组,成员相向而坐,在教师主体知识讲授结束后,依据教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参与互动,保证讨论有效进行。讨论结束后并由小组派代表阐述小组形成的最终结论。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转变成学生小组协作学习,微环境的变化使得部分不愿、不善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内“被迫”参与讨论,形成思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跃学生思维,教学更加生动,使课堂发挥更大的作用。
3.课后:知识付诸实践,服务基础教育,实现政府-高校-中小学三级联动
课后缺少实践应用,不仅加快了知识的遗忘,也使习得的知识没有应用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易造成大学生与社会的脱节,走出校门后难以在短时间内融入社会。我校《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课程创新性的增加了实践环节。针对学情以及所在陕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开设“陕北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实践,形成“资政育人”,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激励了知识的外化应用。
在校课程学习完成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深入陕北地区调研“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的运用和推广情况,分别走访多个县、乡,调查多个中小学,并依据调查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形成对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将形成的对策方案提交政府与中小学。所学知识不仅运用于实践,提前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更进一步服务于基础教育与政府,实现“政府-高校-中小学”三级联动。
4.教学评价:关注学习过程,评价方式多元化
传统教学仅仅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唯分论”使得学生在期末突击,“临时抱佛脚”,三天速成,忽视了平时的学习。因此,将期末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发展性评价思想体现为从关注考试到关注学习者的成长,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量化评价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的转变上。[3]我校针对传统评价存在的弊端,在发展性评价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评价体系。
第一、档案式评价。档案式评价依托于互联网教学而逐渐兴起。档案式评价在于将学生的全部在线学习过程与记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归纳入网络档案之中,学生观看MOOC课程内容时长、线上评论活跃度、讨论区提出问题的价值性、答题数量及准确率都将纳入最终的评价体系,教师可以清楚的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线上活跃程度,由此了解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二、动态性评价。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然对学生的分析和评价也要动态化。我校《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课程中,除却期末考试成绩外,授课教师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即综合课程难易、学生表现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此外,学生实践表现也占据评价的重要比重。
线上学习形成的档案式评价,线下教学、实践形成的动态评价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形成对学生的最终评价,而非期末试卷上分数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评价结论。发展性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可以据此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双向互利。
三结语
我校通识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于2017年开课,采用传统讲授式授课模式,开设两期课程,选课人数共计400人;2018年度开始进行课堂改革,采用“三位一体式”课堂教学模式,至今,共开设两期课程,选课人数共计400人。由我校统计数据可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后课程好评率91.2%,较改革前高出7.9%;学生平均成绩81分,较改革前高出7.6分。此外,学生多次针对陕北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情况展开实践调研,调研成果对陕北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和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和借鉴意义,形成的改革参考模式得到政府的认可,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位一体”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有益改革和实践表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证明了此模式应在高校中广泛使用。目前我校部分其他课程(包括其他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已经开始选用“三位一体”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为高校课堂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近几年在中国逐渐兴起,它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带来了传统教学的大变革。但线上教学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的“摒弃”,而是“扬弃”。我校创新的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汲取各自的优点,并结合实践,形成“三位一体式”混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优势,从而达到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宇华.大学计算机基础通识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83-87.
[2]Fischer G,Understanding,Fostering,and Supporting Cultures of Participation[J].ACM Interactions XVIII,2011(3).
[3]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