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阶段少数民族学习者三语(英语)听力习得特点初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1 09:20: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近年来在教育均衡化政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外语教育也逐渐被重视。在少数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学习者正在把外语当作第三语言学习,外语教育日益兴盛。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体系中,英语是作为主要的外语语言进行教授的,在语言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中,听力和口语在高阶段英语学习者中个体差异性最为显著,因此本文着重针对高阶段少数民族学习者三语(英语)听力习得的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语习得;少数民族;听力习得

本文引用格式:赵洪宝.高阶段少数民族学习者三语(英语)听力习得特点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89):48-49.

一 三语(英语)习得研究简述

三语主要指语言学习者母语及已经熟练应用的第二外语之外,目前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对于少数民族学习者,三语指本民族语、汉语以及另外一门或多种语言。三语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英语在全球范围的使用逐步扩大,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其境内少数民族语言的地位逐步予以承认,从而引发了学界对三语习得研究的极大热情。而今,三语习得研究内容、范围逐渐扩大,研究方法日趋成熟,研究成果丰硕。

二 国内高阶段少数民族学习者三语(英语)习得的研究现状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分布范围广,三语学习者人口基数较大。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整体教育水平逐年提高,高阶段少数民族学习者群体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对此群体的深入研究可以极大丰富三语习得理论,同时也开阔了三语习得研究的范围。

国内针对高阶段少数民族学习者英语学习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李月林在《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研究》指出少数民族学习英语学习的现状: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大部分院校长期以来没有将四级考试与学位证挂钩,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对于自己前途的重要性。黎华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与分析》对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进行分析。其中元认知策略统计分析发现超过一半的学习者有意愿倾听别人说英语、试图发现好的英语学习方法,在英语会话中,意识到出错时能及时纠正,这说明学习者在交际中,对于听说的关注度很高。麦丽哈巴奥兰在《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研究》中提及少数民族英语教学体系和课程上设置的主要问题: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同一个教材难以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

\

 
三 高阶段少数民族学习者英语听力习得的特点

高阶段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在大学或研究生学习阶段,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他们接触到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各自英语使用能力在课堂中或语言活动中产生“碰撞”,少数民族学习者在交际过程对自身的英语习得能力有一定的评估。

本文通过对高校研究生群体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采访,就学生们英语学习方面,着重对听力习得问题进行了剖析,同时也试图发现三语习得过程中所能探究到的干扰因素以及习得特点加以论述。笔者通过对二十名少数民族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访谈的形式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如下特点:

(一)学习者听力习得训练方面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除京、津、沪、浙、苏外,高考均使用有外语听力的全国卷,但听力分数不计入高考总分。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多分布在西部、西北部及西南部,均属于教育水平欠发达地区,外语教育的普及程度也较为一般。80%受访者是自初中阶段开始英语学习,20%受访者自高中阶段才开始英语学习。在初中、高中阶段,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高考为导向,这些地区的高考英语科目中有对听力能力的考察,但不计入总分,无论是学校还是学习者在此阶段对于听力和口语的重视程度均不够,基础阶段的英语听力的相关系统训练较为欠缺。本科及以上的高利害英语考试有CET-4、CET-6、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科目以及各高校或研究机构招收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英语科目。其中CET-4、CET-6中听力理解的分值占35%。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中加入了听力的考察,分值占20%。而后国家教委在2005年又发布通知:从该年起,将招生考试初试外语科目中的听力测试调整到复试中进行。调整后,听力测试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至今,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听力部分仍在复试中进行。

回顾我国高阶段学习者英语学习的历程及各阶段外语考试的具体设计,我们发现对于英语听力习得方面的考察是较为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由于部分学生学习底子薄弱,缺乏提高英语听力能力较为有效的方式、方法以及目前诸多高校进行改革后未将的CET-4或CET-6成绩与学生毕业证或学位证的获取直接挂钩,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动力较为不足。少数民族学生中选择继续求学的群体在准备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科目时,绝大部分高校的博士生入学考试英语科目不考察听力部分,而是将外语听力考察放在复试面试中,因此大部分学生都将复习的重点放在笔试的相关内容的准备上。少数民族学生在高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英语听力习得的“外驱动力”较少而导致了“内驱动力”的不足。因此,各高校的外语课程设计上可针对少数民族学习者这一特点加大听力和口语的课程。

(二)语音、语调、连读等语音方面问题

英语语音发音不标准往往会影响语音辨识能力。80%访谈者分析自己英语四项能力中认为较为薄弱为听力能力,最为薄弱的是口语能力,同时学习者在听力和口语上进行的相应训练,较之其他两项也是较少的。65%访谈者表示自己多次遇到单词或短语以书面呈现时,辨识和理解没有障碍,但以听的形式呈现时就无法辨识的问题,经过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学习者英语发音不够标准,当单词的正确发音输入后与已经存储的错误单词发音无法匹配,因此无法通过听力辨识单词或短语。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材的编写和课程设计中采用的资料和语料都是较为正式的交际场景中的语音使用。但真实的语言交际场景中,使用的语言倾向于口语化、生活化的表达,但口语化或生活化的语音表达中,连读、吞音、单词的多种发音的现象较为明显,这对于高阶段的少数民族学习者的听力习得有一定的影响。

(三)文化知识背景储备欠缺

少数民族高阶段学习者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与汉族学生差异较大。王朝晖教授通过在中央民族大学从教十余年的经验总结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听力水平与汉族学生差距较大,这是阻碍英语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他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知识结构单一,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欠缺也是其听力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高阶段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指出他们学习英语的起步时间较晚,高中阶段学习的主要方向是应对考试,而文化知识储备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储备的缺乏会极大的影响听力习得中对交际场景中内容的理解,甚是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习者居住在教育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的差距在本科及本科以及上的高阶段学习阶段更为显著,其中语言交际中的听力和口语技能的差距尤为突出,笔者通过访谈的形式总结高阶段的少数民族英语学习听力习得的三个特点:“外驱动力”较少导致“内驱动力”不足;实际语境下语音问题显著;缺乏长期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导致听力理解上的一定困难等。通过对以上特点的分析,笔者建议有必要针对我国多民族的特点,以三语习得教育理论为指导,针对具体少数民族地区学习者的具体需求,在基础阶段的英语教育通过不同的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目标,以促进学习者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均衡、全面的发展。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少数民族高阶段学生者的特点为:研究总体数量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针对藏族、维吾尔族、云南地区的三语学习者,针对高阶段学习者的研究就更为有限,未来对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的基础教育、高阶段教育均应加大研究力度,分析特点和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如:在基础教育阶段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分类;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教学大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等。少数民族三语教育模式的发展是与国家政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我国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模式的扶持力度。

\

 
参考文献

[1]曹艳春,徐世昌.三语习得研究与少数民族双语者外语学习[J].外语研究,2014(5):59-65.
[2]王朝晖.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听力[J].民族教育研究,2013(1):63-68.
[3]李月林.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8):334-336.
[4]黎华.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与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5(2):58-63.
[5]麦丽哈巴奥兰,胡燕花.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的口语策略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3):101-105.
[6]刘韶华.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国内外研究概况[J].教育现代化,2017,4(16):85-86+88.
[7]刘韶华.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国内外研究概况[J].教育现代化,2017,4(16):85-86+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