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1 09:12: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高等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技术的重要使命。高等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结合点,积极开展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找出当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而提出改进措施,对高等医学教育教学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本文引用格式:刘屹.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92):94-95.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民对医疗卫生的服务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逐年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需求与相对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给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高等医学院校要适应新的时代变化,根据时代要求,调整过去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制度及教学手段,从医学生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出质量高、技术强、素质过硬的医学人才,满足人民对医疗服务和技术的需求,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现状

(一)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高等医学教育系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相关教育方针,按照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又被各个学校作为重点改革项目。

目前,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多次修订和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的门类和专业日趋科学合理,各专业种类的发展和结构比例也逐步完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已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及专科教育三个教学层次,建立了高等医学教育的三、五、七、八年制的培养目标。高等医学院校主要承担研究生和本科教育,部分院校也承担专科高职教育。

在教学上,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管理方式、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在教学管理方式上形成了以学年学分制、阶段综合考试制、选拔考试制为主,选修制为辅的管理方式。在教学模式上,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普遍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者根据教学理论及指导思想经过不断地调整与修正,最终形成一套较稳定、系统、清晰的教学实施方案。在课程体系方面,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普遍采用第一阶段基础医学课学习,第二阶段临床专业课的强化和第三阶段临床实习的课程体系。

总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经济建设各项工作的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医学教育的规模、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专业人才,满足了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新的形势要求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

 
(二)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医学教学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多数为公立的,经费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然而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学校校园建设多靠银行贷款维持,学校运行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学校在教学方面投入的成本。招生规模扩大以及新的社会经济形式对医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出现,教学投入没有及时跟进,一些教学必须的实验材料和仪器的缺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学课程体系设置陈旧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普遍采用在生物医学基础上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先基础医学教学,再临床技能教学,再临床实践的模式。首先,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导致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不够,学科间出现壁垒,学科知识融合度不够缺乏整体性。其次,传统的医学课程体系凝固、静止,不能适应新时代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它仅仅停留在教学目标上,没有从培养有岗位胜任力的医疗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缺少对医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课堂大部分时间都在讲授课本知识,教学内容反复单一,长久以来,学生思维和知识单一固定,减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日常教学中缺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教学,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整合课程模式、人体器官教学模式、卫生社区教学模式等。学生教学的考核也多数简单的采用笔试考试的方式,偏重知识记忆,缺少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和考核。

4.对教学质量的理解不够全面

教学工作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核心工作,教学质量则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是高等医学院校生命的保障。但目前部分教师对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理解不够全面,把能够提高本门课程考试及格率为教学目标,将“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导致学生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所学知识脱节,不能与学科前沿、时代发展接轨。

二 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对策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具有优良医疗卫生岗位胜任力的医学生,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在这个环节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尤为关键。

首先,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整体优化,课程结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在传统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课的教学模式下,循序渐进的进行学科间纵横联系,整合基础医学课程,以病例或问题为引导开展实验教学,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大力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重视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使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不仅要求医学生要掌握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还要有正确认识医学价值观、职业道德、伦理原则、法律责任等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提高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以指导医疗实践行为。在课程上增设人文医学、社会医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座、主题活动、实践体验、氛围感染等方式,重视医学实习阶段的人文实践教育。

(二)建立多渠道的教育教学模式

高等医学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出击,协同政府、医院、社会组织等,进行多专业、多部门、多地区、多领域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一起参与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基地建设等各个环节中。

(三)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现代化

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医学教学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技术进行革新。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按照时代要求,采取“启发式”教学理念,运用研究式、合作式、分层式等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锻炼、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直接执行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策略、价值观等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事关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高等医学院校要从教师发展、薪酬奖励、教学保障、专业拓展、学习深造等方面,给教师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努力打造了一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教师队伍,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保障。

\

 
三 结束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我国医学教育改革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从实践中积累经验,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培养模式,革新教育教学的体系,大力提升医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培养出满足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医学人才,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景海,文民刚,周增桓.医学教育改革热点及发展趋势[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8):88.
[2]曾静,卿平,左川等.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循证医学,2013,13(5):548-552.
[3]唐星星.论21世纪中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D].中南大学,2004.
[4]季晓辉.试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4(1):39.
[5]王卫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层次及学制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19.
[6]王方芳,陈俊国.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构建新型医学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04):3-4+77.
[7]耿景海,文民刚,周增桓.医学教育改革热点及发展趋势[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04):86-91.
[8]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卫科教发[2001]212号)[EB/OL].
[9]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21(12):48.
[10]陈自强,孙梯业,徐迪雄等浅谈PBL教学法在我国的可行[J].西南国防医药,2006,16(4):4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