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对“大学语文”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0 10:59: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教育部要求我国全日制高校中普遍开设大学语文,所以在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中,大学语文已经具备广泛的基础。由于其内容上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天然的、紧密的联系,使得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哪些方面进行融入,如何融入等问题需要通过研究与实践来解决。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课程思政”;融入点;评价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杨蕾.对“大学语文”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97):140-141.

大学语文是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使学生增加对文史的了解,提高审美能力,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习读经典的重要意义,能够在课外主动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使学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及优秀思想的认识和领悟,从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一“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回归本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过程育人新格局,就要以德育为先。[2]德育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政课,各类课程要与之形成合力,同向同行,所以各类课程都在积极地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是应该走在改革前列的。

“文以载道”是这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历来的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就是密不可分的。大学语文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之中就包含了德育的内容。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中就开始注重挖掘作品深层次的人文意蕴,使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有较深刻的领会。选入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都经过精心筛选,这些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人文关怀本身就包含了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的改革,要把这些思政元素更加清晰地、有条理地提炼出来传递给学生,继承前人宝贵的思想精神遗产,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3]在优秀文化思想的浸润中,感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使之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行为标准、道德准则。

\

 
二 挖掘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中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有许多融入点可以发掘,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十版)为主要的参考教材,如:

(一)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融入点:庾信《哀江南赋序》、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等从作者的生平入手,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作品中抒发的乡关之思,从故园深情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爱。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家国情怀,它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它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4]

如: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集六朝诗文之大成。故国南梁亡国之后,改仕西魏、北周,虽身居高位,颇著政绩,使官民皆获安宁,却常怀故国之思。他屈节敌国后,其文风转变为苍劲沉郁,《哀江南赋序》就是创作于此阶段,序文中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以及对身世的感伤与自责。但有人讥讽庾信改仕北国,是为“无耻”,作品中的乡关之思是为娇柔虚伪,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爱国情感,当代大学生应该持有怎样的爱国情感。

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历史中,历经磨难而不死,屡遭侵略而不亡,就是源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杜甫为代表的历代志士仁人,都自觉承担着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传承着“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家国情怀。这些饱有家国情怀的文学家大都是生逢乱世,或是国破家亡,或是内忧外患、岌岌可危,与今天之中国的和平稳定、富强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引发当代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幸福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养浩然正气

融入点:屈原《哀郢》、李白《古风(其十九)》、文天祥《正气歌(并序)》等。自先秦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形成了一个优良传统——以家国天下为念,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把国家社会的繁荣稳定作为个人奋斗的理想信念。一个人志存高远,就不会阿谀逢迎,自甘下流;就不会蝇营狗苟,一味追求个人的私利,自然会一身正气。

屈原在政治上坚持“美政”理想,即便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却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

[5]最终因国势日蹙,理想破灭,投江而死,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誓死抗争。《哀郢》作于诗人流放江南多年后,惊闻楚国郢都被秦国攻破,悲痛欲绝,写下此诗以寄托哀思。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在题材上属于游仙诗,但却与一般的游仙诗有着明显的差别,在表现求仙遁世的同时,还流露出兼济天下的理想。李白素有大志,长怀奋其智能,辅弼君王的政治理想,却只成了君王身边的一个文学侍臣,最终也被君王所弃,遭谗被疏。但李白的匡世济民、为国效力的理想始终萦绕心怀。

《正气歌》之所以彪炳史册,主要是因为这首诗是以生命铸就,是以热血写成的。文天祥面临的选择不是小利大义,而是生存还是死亡、死节还是叛变。在这人生最大的考验面前,他从传统中汲取力量,找到了坚强的精神支柱,熔铸出这首浩然之歌。

(三)形成“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融入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等。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对于当今中国的时代意义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6]必须要践行“两山”理念,人类必须亲近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唐代诗人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人领悟到大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在宇宙时空中是那么的渺小,人只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顺应自然,亲和自然。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名篇,作者亲和自然,纵情山水,以排解因政治革新失败而产生的抑郁悲愤之情,而在游览西山之后,他在精神上得到了一种解脱,达到了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在人生中常常会遇到困境,应当有一种旷达自处的胸襟和精神,而且在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相处中,还能够获得一种在社会活动中难以感受到的审美化心理健康和精神自由。

(四)关爱生命

融入点:巴金《小狗包弟》、孙思邈《大医精诚》等。人类生命不同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灵,就在于人能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医者仁心,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做到珍惜生命、关爱生命,不仅指向自身,还须延及他人。

《小狗包弟》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通过对一条名叫“包弟”的小狗的追忆,通过人与狗的关系投射出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揭露了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中人性的扭曲,关爱生命,维护人的尊严就成为本文的一个重要主题。巴金年近八旬,在病痛与外界的一些批评攻击之下,坚持写作八年,完成生命最后的篇章《随想录》,巴金直到生命的尽头始终用手中的笔实现着他的生命价值。

《大医精诚》是一篇关于医德修养的著名论文,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要做到医术“精”和医德“诚”,那么医者首先应该“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恻隐之心即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同时“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应当受到保护与关爱,这是每个医者都应当具备的修养。

三 转变考核评价方式

对学生德育进行量化考评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主要是量化标准难以制定。并且学生的德育表现主要是体现在课堂外的,建立一以贯之的德育考评机制,制定发展性德育评价标准,在单门的课程评价中德育评价要占据一定的比例,并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形成学生德育发展档案,同时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中要重视过程性考核,加大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比重,可将大学语文的总评成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考核方式主要以结课考试为主;二是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平时表现。如: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存在抄袭现象,完成作业的态度是否认真、端正。课堂表现情况,是否认真听课按时出席,是否尊师重道等。再如日常行为表现,是否做到团队协作、主动承担责任、关心帮助他人等方面,这部分可由学生进行互评,但如何定量存在一定的困难。各部分的分数比例则要依据本校的教学大纲而定。

\

 
参考文献

[1]杨秀芝.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4(11):14-15.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苏令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4]吕健计秋华.中国梦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J].世纪桥,2016(9):35-36.
[5]陈青云.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研究[J].大江周刊-论坛,2012(10):55-57.
陈卫明,赵述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价值[C].第二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2011(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