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电子支付时代下的儿童财商教育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0 09:47: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互联网科技革命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逐步普及,十年间科技的进步已经将人们传统的衣食住行等各领域互联网化,人们最日常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已经逐步转移到了指尖。对于出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儿童来说,他们面对的世界和新的运行规则与传统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本文从探讨儿童财商教育创新的角度出发,分析移动互联网在经济生活中支付环节的场景改变对儿童财商相关的消费心理、认知等领域的影响,并提出了电子货币时代下学前儿童财商教育在财富认知、场景转变、媒介素养教育创新的几个方向。

关键词:移动终端;电子支付;儿童财商

本文引用格式:郭宇.电子支付时代下的儿童财商教育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89):60-62.

互联网革命经历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不仅依旧生机勃勃地影响着这个时代各行各业的经济产业升级,而且也在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兴人类的思维及行为习惯,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出生成长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成年父母在指尖上操作、掌控的生活行事历程,从日常的购物、叫车、预订机票,到阅读、学习与健身,成人眼中经历着的变革的世界就是儿童眼中第一次认识的真实生活。对于各领域都处于发展初期、成长于电子货币经济时代的学前儿童来说,学会观察与理解新兴的经济与金钱现象,养成适当的金钱管理行为习惯,不仅是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建立成年后在经济社会中生存能力的关键。

一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

广义的电子货币是指通过硬件设备或者电脑网络完成支付的储存价值或预先支付机制,也就是依靠电子设备网络实现存储和支付功能的货币,那么虚拟货币和数字货币也包含在电子货币的范畴中。而本文中我们提及的电子货币,实质上是狭义的电子货币,也就是国家银行系统支持的法定货币的电子化形式,与我们所拥有的现钞以及银行存款具有同样法律效力。如支付宝、微信钱包、云闪付等。[1]电子货币虽与传统实物货币有着形式上的不同,但却共同具有货币的两个核心智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电子货币具有完整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智能,既可以衡量任何商品的价值,也可以购买任何商品,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已经被大众广泛的接受和使用。而且基于优秀的人机交互技术,使得支付操作异常简单,无论老年人还是学前期的儿童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快速习得并使用。

可以说,电子货币是移动互联网消费环境下的新兴支付方式,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虽还不能完全代替实物货币(现金),但作为一种便捷的电子结算工具,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当今的市场经济生活中。在不久的未来,除日前普遍使用的微信、支付宝等社交媒体支付和银行终端支付外,[2]随着NFC、蓝牙低能耗和区块链支付技术的不断兴起和完善,电子支付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将不断增强。

二移动终端电子支付与现金支付的消费场景差异

移动终端电子支付的交易流程与现金或银行卡消费场景的流程存在差别,在传统情况下,消费者只需直接与商家进行现金或POS机支付即完成结算,商品即可获得。


\

[3]在移动终端支付的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只需要在手机上下单并完成支付即可,由电商和其关联的支付平台与银行进行后台结算。商品在一定时间内邮寄到家。

\

可见,两种支付方式的过程显著不同。那么,这种移动终端电子支付场景上的变化所影响的新的商品交易行为的变化,如何作用于儿童财商相关的消费行为,尤其是对于在无现金支付环境下长大的学前儿童,又意味着什么,本文将会做深入的探讨。

三 移动终端电子支付环境下的儿童消费心理适应性

(一)儿童消费的目标明确性与家长购买决策权威性的矛盾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4]儿童购买商品时,其购买目标是明确的;这是因为儿童购买商品通常由父母提前确定,传统情况下儿童对商品购买的自主权是十分有限的,在购买商品之前多由与父母商议确定;而在无现金支付的环境下,儿童可以快速掌握支付的方法,一旦具有移动通讯设备的使用权既可以出示二维码或其他方式进行快速支付;也就是说,电子支付操作的易用性和便捷性对现金支付环境下父母购买决策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虽然成人依旧可以对电子支付设备进行监管,但管理的理念与方式已与传统的现金货币管理大不相同。

(二)儿童消费的快速性与商品选择多样性的矛盾

传统儿童购买线下商品通常是很迅速的,在父母给出的选择中,一旦喜欢即可发生购买行为。[5]因为儿童缺少相应商品知识和购买的经验,识别、挑选商品的能力不强,对传统交易场景下销售人员推荐的商品较少异议。然而,在移动终端、甚至可穿戴电子设备上普及的线上购物,对这一传统消费场景提出了挑战。儿童在一页电子界面内即可看到数倍于传统售卖场景中的商品,虽然与线上购买相比,线下购买对于商品的属性可以提供多维度的了解与体验,而不仅仅是平面的2D视听观感,但电子平台上商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补偿了更多的视觉刺激,在展示范围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儿童受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仍以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对商品的注意和兴趣一般由商品外观视觉刺激引起,而不是以需求和需要为出发点。较强的好奇心更增加了在线上多样性商品选择中的决策难度。这种新的消费场景的转变,使得商品选择范围被大幅度扩大,对家长指导儿童选购商品的方式与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儿童消费的依赖性与电子支付自主性的矛盾

购买商品具有依赖性。在传统现金支付情境下,儿童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购买能力,几乎由父母包办他们的购买行为;首先,家长管控好给予孩子的纸币现金就基本可以有效管控好孩子的消费行为,儿童可以获取交易的现金难度大;其次,交易过程的陌生情境对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来说是比较大的社交挑战,儿童通常与父母随行,家长与儿童沟通商品喜好,而后与商家完成面对面的交易过程,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儿童实际上未真正参与其中,而仅仅享受随行可以获得挑选的自主权和更快得到心爱物品的喜悦情绪;第三,儿童的数学计算能力也是影响其购买能力的重要因素,儿童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加减法甚至乘除法的数学运算技能,还要认知不同面值的纸币与硬币,并掌握不同面值之间的数量对应关系。而在电子支付的交易环境下,这些因素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父母对金钱的管控逐渐由对现金的管控演变成对电子支付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带有支付功能的可穿戴设备等)及支付解锁程序(密码/二维码、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的管理;交易过程的情境由原来的线下陌生情境更多的转变为线上看图片和视频的人机情境;线上电子交易已经自动完成购买所付金额的计算过程,并直接完成交易,或在交易前直接呈现结果确认,整个过程不需要人脑计算。以上三个方面的转变,在行为层面客观降低了对儿童购买能力的要求,也本质反映出在电子支付情境下,儿童消费依赖性的下降和交易自主性的提升。

四 移动终端电子支付环境下的儿童认知特点适应性

不仅移动互联网的电子支付形式对于儿童的消费心理有一定的影响,同样我们也需要探讨在新的支付交易环境下财商教育相关的儿童认知特点的适应性问题。

(一)儿童购买交易概念的形成与电子支付随意性的矛盾

在传统交易流程中,完成购买流程需要出示纸币现金来兑换商品,通过实践活动中不断反复出现的用货币与商品的交换现象与行为,正是这种“以物换物”的操作,在幼儿认知中逐步建立“购买”的概念。而电子交易场景下,这个“交换”的过程在真实的现象场景中被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出示二维码或者直接指尖触碰确认的方式即可。[6]基于儿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获得,积累感性经验,在其与客观事物直接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或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关键特征,理解概念的意义从而掌握概念的理论共识,不难理解新型的电子支付方式对儿童购买概念的建立提出了挑战。儿童在扫码的交易行为中,是否能够顺利的建立起对“交易”和“购买”概念的认知,是否能够与儿童熟悉的游戏活动区分开来,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二)儿童货币数量概念的认知与电子支付数字认识的矛盾

数的概念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幼儿数学的感性经验也是从生活的现象中逐步积累而成。[7]学前儿童对于数概念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两三岁幼儿大都处于数量感知阶段,四五岁幼儿进入数概念开始形成的阶段。六七岁幼儿大都进入数概念基本形成的阶段,能较顺利的点数较多物体,开始理解数的组成和数的守恒。而以物体个数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计数能力是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幼儿通过生活经验逐步获得。在以往的家长偕同幼儿一起购买商品的生活场景中,幼儿通过观察现金支付的纸币或硬币数量,逐步积累钱币面值及其代表价值的数量经验。例如,儿童通过一元钱的购买使用的经验,逐渐了解到一元钱可以买4颗糖果,买2根铅笔,1块橡皮,从而建立一元钱的实物价值等价关系。而在电子支付的环境下,幼儿一方面无法从观察父母出示二维码购买商品获得这种对货币数量与价值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电子支付的便捷简单,也削弱了儿童购买商品需要积累这种数的概念以及货币等价关系的必要性。支付环境的改变大大减少了学前儿童获得此类生活经验的机会,虽然电子支付仍然会有金额的显示,但已与不同面值纸币或硬币的组合呈现已出现了本质上的差异。一个电子化的数字金额,难以让幼儿形成对货币面值的认识和对数量等价关系的理解。那么在电子支付时代下,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无现金时代下,儿童对传统货币的认知是否还存在必要性,以及如何在电子交易环境下建立儿童交易的等价关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五 电子货币时代下的财商教育方向思考

(一)新时代下财富的认知转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支付手段已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无纸化交易正在替代传统的现金交易,扫码支付、指纹支付、刷脸支付,以及已经出现但并未合法化的部分电子货币,这些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不仅是市场经济领域出现的变化,也会是人们认知改变的源助力。在数字化时代出生成长的学前儿童,对于财富的认知与理解将远不同于以往的观念,并正在且即将产生深刻的变化,作为教育者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儿童的视角去理解新的运行规则,去建构新的财富认知,是下一步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二)学前财商教育中的电子化场景转变

目前对于学龄前幼儿的财商启蒙教育仍以游戏化教育为主导,然而在游戏化的场景模式方面需要做转变。传统的幼儿园商店区角活动通常通过实物代币的形式,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来进行商品购买的过程,进而理解货币与价值等概念。这种游戏模式是建立在普遍日常生活经验之上的,需要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改变而不断调整,而不能脱离幼儿的实际。因此,加入丰富多样的电子化支付的场景元素就成为了必要,这也是财商教育游戏化模式需要更新的重要部分。

(三)家庭财商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

越来越多的数字化货币和交易的使用,会不断更新着人们对于财富观念的理解以及财富管理方法的改变。传统的对于现金财富的认知和管理方式,或者说传统的财商相关的理财观念和方法,对于越来越普及的虚拟数字化经济环境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学前儿童的财商教育来说,不同家庭中父母的财富观念,电子化财富管理工具的使用,财富理念的引导等等,对孩子的言传身教都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财商形成。如何在电子支付时代下,有效的施行积极的财商教育,不仅需要有财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需要对于[8]电子化媒介素养的教育。让儿童了解财商相关的电子工具知识及如何正确地使用,是与传统财商教育模式不同的地方,在商品与金钱之间,还存在设备与程式这一媒介,在此基础上实行的财商教育才是能落地有基础的。

综上所述,本文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电子货币交易的背景框架下,结合儿童的消费心理和认知特点,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在新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的交易情境下,学前儿童在积累和形成基本财商能力情境中所遇到的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所不同的情况。并提出新兴科技时代下,学前儿童财商教育需要创新的三个方向。在下一阶段,希望在提出的方向上进一步开展实证性研究,逐渐丰富学前财商教育的理论、实证及工具。

\

 
参考文献

[1]杨青.霍炜.电子货币——互联网金融下的货币变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2]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科技之颠[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徐圣翔.第三方支付系统与电子商务:货币搜寻模型之应用[D].台湾大学经济学研究所,2016.
[4]李洪心.电子支付与结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5]田原.中国儿童消费市场现状及投资分析[J].中国商贸,2010(06):239-240.
[6]周斌.儿童的消费心理特点与营销策略[J].商业研究,2000(09):131-132.
[7]William Damon.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二卷:认知、知觉和语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8]美国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生院.幼儿数学核心概念:教什么?怎么教?[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05):1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