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康复是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康复服务是全面发展健康保健服务、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根本。康复服务的发展靠人,培养高素质的康复人才,是我国康复事业发展的根本,康复高等教育是培养康复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康复治疗学专业陆续在我国一些大的院校(包括医学和非医学)设立,对于一些地方非医学院校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以安康学院为例,从开设此专业的必然性、优劣势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供其他院校共同学习和分享。
关键词:地方非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陈玲.地方非医学院校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康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5):191-193.
康复是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康服务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关键性措施,也是减少社会不公平的关键要素。康复医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主要任务包括残疾和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处理,以便于使伤病员和残疾人尽快恢复生理、心理、职业和社会生活的功能和能力,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现代康复医学引入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此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快速发展,但康复人才缺乏制约其发展速度[1],因此全国各大院校相继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以培养更多的专业的康复人才[2]。
一地方非医学院校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必然性
构成现代康复服务的第一要素是服务的需求,在我国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康复服务需求巨大。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发展[3],以及疾病、意外造成的各种残疾、功能障碍者逐年增加,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康复在整个社会包括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体现。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残疾人数将突破1亿,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2.55亿,慢性病患者突破6亿,因此我国的康复服务需求巨大。构成现代康复服务的第二要素是人才。卫生部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立康复医学科,因此各级医院纷纷设立康复科,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康复医院、康复中心、社区康复机构等[4]。保守估算,我国至少需要43万康复专业人员。按照国际康复治疗师配置标准(30人/10万人)推算,我国约需要康复治疗师41万人,但目前全国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还不到2万。《“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5]提出加强健康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围绕健康产业发展和健康服务新业态,加强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和建设力度。调整优化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医学教育专业结构,支持医学类高等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大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及健康管理、营养和社会工作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建设康复综合性大学,专门培养康复科学专业人才是大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6]统计显示,截止2018年8月,全国共有409所院校开展康复专业专科及以上教育;其中,248所院校开办康复专业专科教育,174所院校开办康复专业本科教育,75所高等院校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但这些仍不能满足巨大的康复服务市场需求,严重制约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安康市地处祖国内陆腹地,陕西省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接部,享有“陕西后花园”的美誉,是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但全市贫困面大,所辖九县一区中,贫困人口多,是名副其实的深度贫困地区[7]。为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要,辖区内医疗体系也在不断改革,各级医院也纷纷设立与康复相关科室。培养康复专业人才是地方院校的职责之一,因此结合当地实情,探索研究地方非医学院校开设康复治疗学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校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优劣势
(一)劣势
办学条件不足,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安康学院前身是安康师范专科学校,是以师范类为主的专科院校,自2014年12月成为陕西省首批省属公办本科院校,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学校确立“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逐渐转型成为一所地方性的综合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是本校2018年现设专业,首批招收学生51人,办学经验不足,缺乏中外办学、校企合作等办学经验。师资队伍中,教授及博士以上学位的教师缺口较大,相关科研项目稀少,缺乏专业化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同时,供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和实践的实验室、实训室建设不足,目前已建实验室只有生理和病理实验室,院系合作实验室有系统解剖实验室和生物化学实验室,因此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优势
紧跟我国康复事业发展趋势,尤其抓住陕南地区还没有医学相关本科院校的机遇。本校在升格为本科院校后,进一步完善本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兴办医学相关专业,2017年开设护理学专业,2018年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以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服务地方医疗体系。康复治疗学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和市校共建本科专业。因此在申报一开始,学校就给予各项政策制度
(二)实践教学
1.实验实训
康复治疗学专业是一个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关键环节,也是学生熟练运用康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为保证教学质量,我校首先加强康复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使其尽快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充分保证基本的实践实训教学前提下,同时承担部分科研任务。实验实训设备完善,充分满足教学及学生技能训练所需的条件。开放教学资源,除了正常的教学时间外,晚间和双休日均开放,同时指定老师负责指导,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对康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熟练掌握各种康复操作技能。
2.临床实践
临床实践主要包含三个部分,暑期社会实践、课支持,包括人才引进、相关实验室建设、学生培养方案制定等各方面。积极引进高学历强技能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正在积极筹建康复相关实验实训室包括康复治疗实验室、针灸推拿实训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康养实验室,这既能满足学生常态化教学,又能承担学科前沿研究。
三本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建立中医特色的培养创新模式和课程体系
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在国外以及港台地区将康复治疗师细分为物理治疗师(physical therapy,PT)、作业治疗师(occupational therapy,OT)等分开培养。而在大陆地区,主要以培养综合性康复人才为主[8]。本校作为地方性高等院校,充分结合安康地区地方特色,参考国内一些办学成熟的院校[9-12],同时对比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培养创新模式和课程体系(表1、2)。其中包含9门专业核心课程,即康复评定学、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语言治疗学、康复工程学、康复心理学、内外科疾病康复学、针灸学、推拿学。
间见习、集中实践环节。学生以生源地为主,到医疗机构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培养临床思维,熟悉临床工作和康复医学科工作流程。为加强临床见习效果,分别在第2至第3学年安排4周的教学基地课间见习,使学生能够较早接触临床,接触患者,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学医院进行床边教学、模拟实训、临床病例讨论等,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第4学年为期40周的临床综合实习主要在教学医院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科、中医内科、针灸科、推拿科安排临床实习。加强和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学生临床实习顺利进行,推动各社会卫生服务中心和县级医院接受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见习[13],同时还举办各种课外活动,包括专业知识比拼和康复专业技能比拼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1]。通过各种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实践能量,还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及时更新知识和技术。
(三)班级导师制管理模式
导师制最著名的是英国牛津大学,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也在探索导师制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以更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本校自2017年实行导师制以来,对康复治疗学这个新设专业也实行导师制度[14,15]。虽然学校教学资源非常紧张,但仍然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了一名导师,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对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和完成教学计划的主体,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培养高水平的康复治疗师非常重要[16]。康复治疗学专业是我校新设专业,目前康复治疗专任教师只有4人,且均为硕士学位,缺少博士学位教师。师资结构不完备,教师学历、职称偏低、年龄构成偏年轻、临床教学经验缺乏、缺少基础医学专任教师和临床康复治疗兼职教师。我校在加强师资队伍上有几点措施:(1)定期组织教学方法培训,集体备课,教学试讲课,在教学中进行教学督查、反馈,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2)鼓励全体教师进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定期指派教师参加相关师资学习,开展各类继续教育活动,选取教师到国内重点院校进修,访学及出国研修。(3)充分利用附属医院资源的优势,培养临床康复治疗专业兼职教师。(4)增加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继续选留康复治疗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的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补充师资队伍。
(五)保障措施
积极推动学校及附属医院领导对本专业建设的重视水平,在政策和教育经费上对康复治疗学专业建设大力支持,包括基础实验室、康复治疗学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附属医院实践基地建设等,提高办学活力,保证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为培养合格的康复人才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中国的康复医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无论是康复医疗和康复教育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在非医学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非医学院校,应把握社会和时代发展,明确办学定位、紧扣和结合地方的办学特色、形成能体现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葛瑞东,郭京伟,于天源,等.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12):1386-1388.
[2]戴红,卓大宏,卫波,等.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12):739-742.
[3]李学锋,骆培聪.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9:171-176.
[4]闫彦宁,杨永红,芦剑锋,等.我国内地作业治疗人员从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7):833-836.
[5]卫计委.解读《“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EB/OL].(2017-01-04)
[6]吴世彩.康复:现代医学的时代性价值旨归——也谈时下中国现代康复高等教育[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2):131-135.
[7]单林波,罗璇,张竞媛.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现状与思考—以陕西省安康市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8,12:60-63.
[8]王杰,韩德民,卢九星,等.康复治疗师教育及从业现状研究[J].医学教育管理,2017,3(3):165-168.
[9]王尊,王磊,顾一煌,等.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4):316-317.
[10]唐强,王艳,朱路文,等.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9):862-863.
[11]李芸,翟华,胡佳,等.同济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国际化办学特色[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1):90-92.
[12]张泓,谭洁,艾坤,等.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11):1288-1290.
[13]梁天佳,余礼梅,伍明.四年制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建设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6):27-29.
[14]王鹏,冯万里,杨芳.高校本科生班级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07):54-55.
[15]陆浩源,覃健.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班级导师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166-167.
薛晶晶,王清,燕铁斌,等.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2):1149-11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