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成贤学院财会类课程考核模式优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7 10:40: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财会类课程相较于经管类其他课程,实践性较强,然而成贤财会类课程在考核模式上仍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通过对财会类课程大纲以及财会类课程考核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课程考核应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要明确课程考核目标、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和考核主体可以更加多元;同时结果性考核应向过程性考核转移。此外,课程考核是一个系统工程,还要考虑改革带来的课时分配、教师工作量增加、资源建设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关键词:财会类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文献综述

本文引用格式:王晶晶等.成贤学院财会类课程考核模式优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8):195-197.

2018年,新时代高教40条明确要求,要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产生巨大变化,信息化和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名词充斥着我们的神经。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外部信息、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一体化融合,会计工作将发生重大变化,重复低门槛的会计工作将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因此,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转变观念,成贤学院根据政策及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课程考核作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一种良好的考核模式应具有检测、评定、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目前,成贤学院财会类专业课程考核模式较为单一,考核模式应具有的反馈和激励功能发挥不足,因此,有必要对财会类相关专业的课程考核现状进行梳理,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一 成贤学院财会类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问题

目前,成贤学院财、会、税专业共开设59门课程(不同专业开设的同一门课程不重复计算),包括10门专业方向课。所有课程的考核方式均在教学大纲第四部分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中体现,在课程考核上,三个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即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多采用闭卷考试,但为了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方面加大了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包括出勤、讨论、作业、任务汇报等;另一方面会在试卷中加大实务操作和考核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题型,如案例分析等。针对实践性强的课程,一方面采用课程论文,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如资产评估、国际税收学等;另一方面加大了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考核,如增强上机、课内实训等成绩的考核。针对集中实践课,则考核方法更为灵活,会综合运用大作业、小组合作、调研报告与答辩等多种方式。

尽管如此,在课程考核模式上,我们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

 
(一)考核理念不当

多数教师认为课程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定某门课程的成绩,为考而教,学生则关心是否通过考试,拿到学分,为考而学。忽视了考核应有的反馈和激励功能。

(二)考核内容和教学目标脱节

课程考核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大纲中均有说明,但部分教师未能严格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考试考核,考核内容和教学目标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

(三)考核标准不符合人才培养定位

目前的课程考核虽然体现了能力考核,但知识考核仍占据主体地位,能力和素质的考核仍显不足,这种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满足学院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考核主体和考核方式仍显单一

目前,绝大部分课程的考核主体以授课教师作为单一主体,考核方式多以“平时(30%)+期末(70%)”的形式进行考核,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教师教什么,考试考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期末考试突击现象明显。

(五)过程性考核不足

现有的课程考核,多以期末考试作为重要环节,权重一般为70%,平时成绩为30%,且平时成绩的给定较随意,没有细化和严格的评定标准,平时记录较为简单,甚至成为不合格成绩的“调节器”,无法很好地评定学生平时的学习成效。

二 成贤学院财会类课程考核情况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本科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及评价,本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17会计3班、4班,17财管1班、2班,16机械5班(该班为“太仓双元制人才项目”实验班,学习“财务会计学”课程)三个专业五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线上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7份。通过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目前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

有关被调查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46%的学生对目前的考核方式比较满意,只有20%的学生表示很满意,而剩下34%的同学表示不太满意。说明目前成贤学院财会类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间。

(二)目前考核方式的考核效果

有关现有课程是否能够公平全面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仍有30%的学生认为考核效果一般或不太能够公平全面的考核其学习效果。22%的同学提出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不够清晰,成绩评定不够透明,提出平时成绩的给定要更加公平透明,20%的同学认为教师作为单一考核主体,不能公平全面的考核课程学习效果,这些意见需要我们关注。

(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对目前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56%的同学认为考核方式单一,以期末闭卷为主,但在问到大家接触过的考核方式有哪些时,大部分同学提到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上机考试、论文、报告或大作业等,这说明我们的考核方式并不单一,只是其他考核方式在课程中的应用频数过少,其他课程在考核时,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考虑是否可以采用更有效的方式进行考核。43%的同学认为现有的考核方式重理论知识、轻能力素质,说明未来我们可以加大能力素质的考核比重。

(四)考核方式的受欢迎程度

在问到学生更喜欢哪些考核方式时,66%的同学提出喜欢开卷考试,39%的同学喜欢闭卷考试,36%的同学提出可以写课程论文,27%的同学提出可以接受报告或大作业,其他如上机、课堂测验选择的同学较少。可见,学生更喜欢灵活的开卷考试,因为与闭卷形式相比,开卷考试更能检验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掌握的灵活性及其主观发挥的能力。而闭卷考试虽然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学生在准备考试前难免要进行强行记忆,不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五)期望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比

目前,经管院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比多为20%:80%及30%:70%,而调查结果显示43%的同学支持30%:70%,30%的同学认为40%:60%比较合理,14%的同学甚至提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占比可以对半开。结果表明学生有注重平时学习弱化期末考试的倾向。而仅采取期末考试进行最终成绩考核的做法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支持,亟待改进。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外高校本科成绩的构成比多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一半,而平时成绩包含大作业、各种汇报、课程论文等,平时学习压力大,主观能动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团队协作、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

(六)期望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

被调查者期望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构成结果显示,45%的学生期望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为考勤,24%的学生期望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为课后作业,14%的学生期望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为大作业或分析报告。而课堂测试或小组汇报等方式选择的学生比例比较少,说明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课堂所学直接进行测试不能完全体现其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希望通过在课后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复习等形式,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课堂所学知识,最后再通过提交作业的方式获取考核分数。而小组汇报由于经常会有学生依赖其他同学完成,造成部分同学“搭便车”,所以也不太受学生欢迎。

\

 
(七)期望的课程考核主体

在问到被调查对象期望谁来对他们进行课程考试时,84%的同学支持任课教师考核,75%的同学支持自我考核,56%的同学接受来自同学的考核,支持其他主体的同学较少。说明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除了任课教师外,可以考虑增加学生自身、同学及辅导员的考核,毕竟在目前大班教学的状态下,任课教师不可能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效果都了如指掌,而最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反而是学生自己及熟悉的同学,那么,其他主体如何进行考核以及考核的占比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 成贤学院财会类课程考核方式的优化

(一)明确考核理念


课程考核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非考核目的。为此,在考核之前,必须树立正确的考核理念,摒弃过去“为了给定分数而考核”“考什么教什么”的错误理念,将“学生主体”“因材施教”等先进理念作为考核的理论指导,并将其落到考核实处。

(二)明确考核内容,制定考核标准

以某门课程为例,在课程教学总目标的指引下,设计每个章节或每个模块的具体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应习得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和提升的综合素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应围绕每个章节或模块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建立具体的考核标准,即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教师如何教授,学生如何学习,最后达到什么标准,如何检验等,要设计一整套具体的方案,并在学期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公示,保证考核的客观公平。当然,在考核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及特点,设计不同的考核标准,或者将学生学习的进步度作为一个指标纳入考核方案,尽量在兼顾公平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

(三)设计多元化考核方法

针对考核方法,可以结合不同的考核标准进行设计。如对知识的考核,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口头汇报、作业、单元小测验等方法,对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实务操作、工作任务、专业竞赛等方法,对素质的考核,则可以通过测评、观察、活动记录等,保证考核方法灵活多样。

(四)确定多元化考核主体

结合课程特点,确定多元化考核主体,如教师考核、学生自评、互评、辅导员评价及企业导师评价等。已有研究表明,自我评价和同伴认可在课程考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多元主体的考核也要考虑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学生自评和互评时是否客观,如何避免互相送分等。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便是不给出具体分数,自评时让学生描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创新点,以作业或作品相对质量给定自评成绩;互评时让学生选出最喜欢和最需要完善的作业或作品,给出最高和最低分,其他学生的分数居中。当然,每门课程具体由哪些主体进行考核,分数如何给定,可由教师自行设计,但研究表明,自我评定和同伴评定的比重一般不宜太高,20%左右较为合适。

(五)结果性考核逐渐向过程性考核转移

首先,过程性考核的比重要提高。目前成贤学院财会类课程过程性考核比重一般为30%,少部分课程为40%,而现有学者的研究中多将过程性考核比重确定为50%-70%,国外大学的期末考试比重基本都在50%以下,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考核重心向平时转移,将学习压力向平时转移,避免出现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的现象。其次,要做好过程考核的设计,考核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加以确定,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如理论课可以根据课程模块将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完成后进行一次考核,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反馈;实践课可将课程分为几个需要完成的任务,每个任务结束进行一次考核。最后,要思考如何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尽量全面完整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教学模式的动态化。

四 结论

课程考核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指引,考核前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做好考情分析,将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考核主体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考核模式。同时,考核方法与教学方法密不可分,一个“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可能培养学生能力,也无法考核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课程考核的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改革引起的教学方法改革、课时分配、教师工作量增加、课程资源建设、经费配套、课程考核管理等其他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宗芳,李志瑶,贾洪飞,等.基于调查的本科课程考核模式优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4(09):76-78+66.
[2]罗三桂,刘莉莉.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71-74.
[3]胡善风,汪茜,程静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核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1):88-91.
[4]张会杰.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考核:意义、困境及管理之改进[J].高教探索,2015(06):80-84.
[5]李晓东.高等代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4):153-155.
[6]陈昊,胡果,李璇.学分制视域艺术类课程考核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8):151-154.
[7]邱容机,苏海燕.加拿大高校课程建设的特点及启示——以戴尔豪西大学为例[J].江苏高教,2017(05):104-107.
[8]陆根书,陈晨,刘萍,等.国外一流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考核方法比较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06):53-62+87.
[9]吴凡.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目标与课程评价问题研究——基于“985工程”高校大学生学习经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7(10):98-102.
[10]段洪成.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8):165-167.
[11]黄莉,宾薇薇.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5):86-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