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参与式传播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7 09:16: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今大学生广泛在社会化媒体上参与传播,并表现出渴望发声、群体集聚,但又能力不足、缺乏情怀等特征。在参与式传播背景下,党建工作在理论学习、组织建设、思想宣传、党员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参与感。本文基于上述分析,指出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需要注意把握工作规律、转变工作观念、强化核心队伍、实现精准传播。

关键词:参与式传播;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社会化媒体

本文引用格式:王淯霄,等.参与式传播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4):189–191.

传统受众借助媒介技术,主动参与信息生产和传递的传播行为与活动即为参与式传播。现如今,大学生参与式传播在社会化媒体中普遍存在。这种传播模式不单改变了传统传受者关系,也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外部环境、工作方式与内容带来变化。校学生党建工作要格外注意自身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既要开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活动,又要创新党建工作方法,用生动新颖的方式传播党的理论思想,筑牢精神根基。而如何教育引导数量庞大的学生党员群体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学习,不断前进,显得尤为重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从参与式传播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应用窥见一二。

一 参与式传播中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青睐有别于传统文字表达的多媒体整合传播,对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点的敏感度高,传播热点信息的速度很快,属高参与度、高忠诚度的社会化媒体用户。大学生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群体特征。

(一)乐于参与,渴望发声

大学作为青年群体从学生到社会个体的过度,自由独立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社会化媒体满足着他们的发声需求,使其在诸多领域跃跃欲试。他们对信息传播有较强的自我满足感和愉悦感,无形中强化着参与行为。此外,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在渴望发声、乐于参与心理的驱使下,“我独发声、我发独声”成为不少大学生参与传播的动因之一,正如当今网红盛行,就是青年群体展现个性、表达自我的一种体现。

(二)群体集聚,追捧热点

“圈子”是当今社交一个很明显特征。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群体中信息最先在相对稳定的“圈子”中传播,亲密度越高的人际关系下的传播效果越好。随着社会化媒体中“圈子”泛化,人际关系弱连接方式下的传播也成了一种有效传播方式。这种临时“圈子”中的信息传播是碎片化的,现已在公众号和网络短视频等平台中渐成主流。但碎片式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小觑,往往一种“网红观点”能带动一大批学生的追捧,表现为对意见领袖的紧密追随。

\

 
(三)能力不足,缺乏情怀

大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完善阶段,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与经验,对复杂信息的感能力、辨别能力和参事议事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在意识形态斗争中迷失方向。同时大学生群体不是热点信息源的主要生产者,对信源的加工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都有待加强,容易被鱼龙混杂的信息误导。在价值多元的社会化媒体中,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等表现不足,对正确价值取向的坚守定力不足。

二 参与式传播背景下学生党建工作的特征分析

参与式传播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更加走进基层、深入群众,在理论学习、组织建设、思想宣传、党员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时代性和参与感。

(一)理论学习大众化、亲民化

理论学习因其较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使很多大学生“望而却步”,也导致高校理论教育工作针对性较低,学生常处于被动位置,更无法有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十八大后,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假大空等形式主义得到根本性扭转,思想理论的大众化、平民化思潮开始流行开来。越来越多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投入到生产、传播理论的先锋队里,他们的语言表达更接地气,榜样典型更贴近生活,表现形式更加多样,让理论可视、易学,增加了理论学习的乐趣和学生的参与度。

(二)组织工作精细化、信息化

随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数量增加,党内构成更加复杂,组织工作面临更多新情况,这也要求组织工作不断精细化才能更好适应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才能增共识、聚人心、成合力。精细化保证了组织工作的严密性与准确性。信息时代里,这种精细化也与信息化相融合,如全国各地开始使用党员信息系统开展日常党务工作,基层党组织开始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主动公开党务信息。

(三)思想宣传工作多元化、交互化

如今,思想宣传工作在保证宣扬主流价值和思想的前提下,观念多元化、渠道多样化、模式交互化。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模式一般是一维的,主要是受众群体单方面接受传播方的信息,单向灌输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手段。在社会化媒体上,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可以在社会化媒体上参与舆论、热议时事,可以对同一事件保有不同看法,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个人观点,与意见领袖、其他用户的交互越来越多。

(四)党员教育管理灵活化、多样化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在增强。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对信息的接受具有选择性,对信息的判断独立性,因此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灵活多样、适应社会潮流,并朝着随时教育、随地教育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大学生群体善用各类新技术、新手段传播信息,也使得学生党建工作焕发活力。

三 参与式传播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

相较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参与式传播中群众应是更具有社会情怀和问题意识的信息生产者与传递者。社会化媒体为学生党员间信息的有效流动和培养具有社会情怀的党员模范提供媒介环境,参与式传播则为其提供传播范式。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党务工作者应注意顺应新形势下信息传播的浪潮,应用参与式传播理念,握紧学生党建工作的总舵。

(一)把握工作规律

参与式传播由民众发声,反映民众思想和意愿,因此在工作中应重点把握指导思想规律、人民群众规律、时代性规律,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具体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即要突出政治性和主旋律,锁定主要工作对象,传播反映时代特征和主体诉求的信息。

工作中,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清楚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确保指导思想和核心原则的先进性、稳定性,正确把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特性。高校党建工作应能通过人性化、生动化、参与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坚定理想信念,如利用“学思践悟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代性规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理论学习、教育活动等方式树立良好的政党形象,凝聚大学生们的共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心,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其中,还要注意加强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发挥学生党员在普通学生群体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

 
(二)转变工作观念

参与式传播中民众可以主动生产、传递信息,但也因各种现实情况需要被动发声,这对每一位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媒介素养都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党务工作者和党员要转变传统观念,时刻做到传受合一,自觉主动地塑造和维护党在社交媒体上的良好形象。

高校应发挥好新技术、新思想在党建工作中的有效作用;应注意教师自身形象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到教师以身作则,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带动学生群体;应将网络党建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推动基层网络党建工作协调发展。此外,学生必然是主要参与群体,各基层学生党组织应当注重培养一支高素质学生党建工作团队,发挥学生骨干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用学生骨干开放的思维迎合更广大学生群体多元的信息诉求。

(三)强化核心队伍

参与式传播中的信息数量庞大、内容冗杂,加之传播门槛低,良莠不齐的信息随时随地能送达至大学生群体。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个核心便是引领和构建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们的核心价值观。高校教师和党务工作者要做好信息把关人,不断提升个人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思政教师是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引路人,除在课堂教授思政理论知识外,也应利用各类新兴的社会化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采用参与式传播方式对学生进行高效引导,如最近年来热火的浙江理工大学的近代史弹幕课堂,“我为思修课写首歌”活动等的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同时,高校需要不断地创造条件,开拓学习平台,进一步强化对相关人员在政治素养、媒介素养、业务水平等方面的培养,确保网络党建人员的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打造拥有较强战斗力的网络党建人才队伍。

(四)实现精准传播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参与式传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大量信息在社会化媒体中流动,但只有精准到达受众方,并被其吸收,才能起到教育引导作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需要深入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实际,以求实现对核心学生群体的精准传播。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媒介偏好、内容偏好,从四个环节上做到有效传播。内容上,旗帜鲜明,学用结合。融于参与式传播,并非模糊政治属性,而更要旗帜鲜明、重点突出的宣传党,要做到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党建与业务相融合。形式上,贴近受众,易于传播。传播形式选择需考虑学生的媒介偏好、设备偏好和阅读成本,图片、微视频、HTML5等载体均是喜闻乐见的形式;同时还需控制单次传播的信息容量,小容量多频次的传播效果优于大容量低频度的传播。渠道上,重点突出,优化选择。学生群体的使用习惯和对媒体平台的认知各不相同,因此要结合媒体特性,择优整合传播,例如在相对成熟的微信公众号上做整合传播,在抖音短视频等新潮媒体上做特色品牌传播,在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上做理论创新传播等。节点上,培养习惯,打造特色。依托学生团队,努打造优质内容与品牌,深化学生群体的认识和参与;重视相关时间节点,加强仪式感教育,如每年七一前夕举行表彰大会、主题升旗仪式等。

参考文献

[1]胡雪瑾.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参与式传播行为范式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9):151–154.
[2]朱一超.高校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习惯分析及引导策略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7(2):47–49.
[3]布超.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参与的新动向及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No.471(06):86–89.
[4]黄钦.参与式传播:新闻传播教育的范式转换及其实践价值[J].传媒,2018,No.285(16):79–81.
[5]李宇男,魏扣.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与规律[J].北京教育(德育),2018,841(12):29–33.
[6]傅冕.依托网络新媒体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3):250–2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