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江南大学、东华大学和苏州大学3所高校中纺织工程本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54名40岁下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和提升策略为研究内容,深入探讨了3所高校纺织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在参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过程中的工程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有效途径。根据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全程参与、产教研协同、考核政策鼓励”等措施为纺织工程专业的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出了有效解决方案。
关键词: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与提升;纺织工程
本文引用格式:刘建立,等.“卓越计划”实施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措施与成效——基于纺织工程专业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5):155-156,161.
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计划”,旨意能够适应于工程技术创新与制造的高层次和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1]。纺织是中国的传统优势集成产业和民生工业,承担着我国人民日常生活、就业和创汇的重要职责,这也对纺织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自2011年开始,东华大学、江南大学和苏州大学先后对纺织工程专业开展了“卓越计划”。在纺织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中,青年教师是指导队伍的核心参与者和组织者[2]。在“卓越计划”开展中,青年教师需要负责前期的对接工作,完成学生住宿、餐饮和卓越培养计划的协商制定等工作。同时,青年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卓越计划”认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实现从学校到实践工厂生活的快速转变,负责将学生安全送到实践基地,协同企业人力资源和安全生产部门对学生进行工厂基本情况和安全生产教育。在实践中,青年教师与企业导师根据工厂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工艺特点,制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实践安排,对实践过程进行督导,对实践成效进行考核。然而,作为“卓越计划”校内指导教师的主力军却存在工程实践能力普遍比较薄弱的问题。这主要与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侧重基础理论研究,而对工程实践能力关注不够直接相关。目前,新入职的纺织工程专业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大多有交叉学科研究背景和海外留学经历,这使得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功底和优秀的学术素养,而工程实践能力严重缺失,难以胜任“卓越计划”的指导任务[3]。
一 纺织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措施
自2015年,本文以江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研究》(编号:JG2015039)为依托,对江南大学、东华大学和苏州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参与“卓越计划”指导的青年教师完成了工程实践能力追踪评价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途径和措施。具体为:
(1)青年教师主动参与,深刻领会“卓越计划回归工程”的精神,深入企业生产实践,夯实工程实践基本功[2]。
自2011年,江南大学、东华大学和苏州大学的纺织工程专业先后与全国60多家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签订了“卓越工程师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实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基地的共建。青年教师作为校指导教师的主力,系统学习“卓越计划”的要求,深刻领会“卓越计划回归工程”的精神,主动要求进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基地担任学校指导教师。目前,三所学校的青年教师都能积极主动要求参与“卓越计划”,从学院层面实现了青年教师“先进企业,再进课堂”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青年教师全员参与当年卓越计划,逐渐提升了“学以致用,用以治学”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自2011年,3所高校的纺织工程专业先后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截止2018年,3校先后有54名40岁以下青年教师参与全程指导,占校指导教师总人数的85%。通过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100%的青年教师掌握了企业生产流程和产品特点,能够将实践生产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知识,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100%的青年教师与企业形成了良好互动关系,为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基础。
(2)以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依托,推动青年教师全面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在参与“卓越计划”过程中,青年教师根据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专长,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方式,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超过350项。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青年教师真正了解了企业技术短板和创新需求,使得青年教师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学校基础科研优势转化为技术手段解决企业技术瓶颈,加速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形成了以产学研为主导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同时,青年教师也可以根据培养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调整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进而形成新的研究成果对企业转化[2]。经过近几年的实践锻炼,三所学校纺织工程专业的青年教师均参与了“卓越计划”的全程指导,与企业有了全面接触,全面系统了解了所在实践基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特性,拓展了工程应用能力,为后续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基础。自2012年开始,江南大学和苏州大学参与“卓越计划”的17位年轻教师先后有由江苏省人才办和科技厅委派到实践基地企业挂职科技副总。自2012年,江南大学和苏州大学与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共同承担的省科技厅产学研前瞻性研究项目、成果转化项目和地市级科研项目超过85项,80%以上由参与“卓越计划”指导的年轻教师作为第一主持人,实现了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和工程科技创新的双丰收。
(3)完善青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考核制度,逐渐形成了应用型工程创新师资队伍的培养模式与管理体系。
目前,在“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有明确的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的考核体系。然而,对参与其中指导的校指导教师尚缺乏明确的考核要求,这将导致青年教师参与指导的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对学生实践指导不到位,与企业的接触不深入的问题。江南大学、东华大学和苏州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明确“卓越计划”实施目标,制定系统可行的“卓越计划”考核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工程能力为核心教学目标的“卓越计划”培养体系,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纳入培养体系中,真正做到了青年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达到了青年教师在“卓越计划”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以来,3所高校实现了对青年教师管理考核模式的转变,充分与“卓越计划”中制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协调一致。在考核体系构建中,将工程项目设计、开发和研究、获得识产权和发明专利、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服务作为重要指标,逐渐弱化传统的论文、基金项目和科研获奖的评价体系。3所高校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进行政策制定,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卓越计划”指导,全程融入企业实践,形成可持续的“教研相长”机制。学校调整对青年教师的考核体系,将与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合作或者在企业进行项目调研作为科研绩效。具体而言,自2015年,3所高校的纺织服装院系制定了针对青年教师的考核体系,将对企业进行咨询服务、向企业完成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平台和各类项目作为青年教师的考核指标,充分调动了青年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 纺织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成效
通过参与“卓越计划”的指导工作使得纺织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能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加了青年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机会[4]。最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卓越计划”的指导工作使得青年教师能够深刻领悟“卓越教育回归工程”的精神,真正做到纺织工程专业科研服务纺织产业,调整研究方向和目标,重塑工程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研教结合、学以致用、用以治学”,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具体成效如下。
(一)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校企合作成果显著
4年来,本文研究中追踪的江南大学、东华大学和苏州大学的54名40岁以下青年教师已累计参与“卓越计划”指导150多批次,人均参与2批次以上的指导,累计指导本科生3000余名。54名青年教师与50多家企业的3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建立合作关系,与培养基地企业签署产学研合作项目110多项,金额超过1200万元。其中,江南大学和苏州大学中有13名教师由江苏省人才办和科技厅委派兼职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企业的科技副总,16人挂职科技镇长团。自2012年,江南大学和苏州大学与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成功申报省科技厅产学研前瞻性研究项目85项,纺织类省产学研创新基金项目全省第一,80%以上由参与卓越工程培养计划的年轻教师主持,实现了工程实践教育和工程科技创新双丰收,打造了工程实践创新型卓越工程师教学团队。
(二)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得到推广应用示范
本文依托“卓越计划”的实施,提出了纺织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应“先进企业,再进课堂”,进而突破博士阶段形成的基础理论扎实而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薄弱的瓶颈。通过全程积极主动参与“卓越计划”,真正实现了青年教师与本科生的一体化培养,逐渐提升了“学以致用,用以治学”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使得青年教师全面参与产学研合作,构建了“研教结合、学以致用、用以治学”的纺织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拓展了“卓越计划”的内涵。该培养模式在浙江理工大学、青岛大学、南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中原工学院等同类纺织院校得到推广,使得青年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卓越实践计划、工厂实习和假期实践等形式得以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
同时,科技日报(2016年2月24日,“见证‘卓越工程师’养成计划”)、江苏教育新闻网(2016年1月19日,“江南大学:植根实践沃土绽放工程之花”)、中国纺织报(2107年3月13日,“让创新实践型人才破茧而出”;2017年9月11日,“三大举措助力行业转型升级——记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培养高质量纺织行业人才”)对江南大学和苏州大学纺织工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成效进行了连续报道,充分肯定了青年教师在“卓越计划”指导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参与“卓越计划”指导工作是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结束语
如何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重塑青年教师队伍,以满足“卓越计划”中教师工程背景要求是纺织工程专业实施“卓越计划”面临的重要挑战,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成效。本文针对此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以探讨在“卓越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途径和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使得青年教师在参与学生指导的过程中全面自我重塑,真正满足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全程参与、产教研协同”实现了学生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一体化创新培养,真正达到了青年教师在“卓越计划”背景下的“研教结合、学以致用、用以治学”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2-23.
[2]刘建立,周建,高强,等.纺织工程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J].纺织服装教育,2016,31(4):268-269.
[3]周建,刘建立,高强,等.“卓越计划”下纺织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纺织服装教育,2016,31(6):443-445.
[4]刘建立,高强,王蕾,等.“卓越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以江南大学纺织工程专业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8(4):83-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