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职教20条”背景下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研究 ——以药学专业群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5 10:56: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职教20条”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了新形势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新的实施路径,希望校企合作课程真正用于课堂,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培养,服务于产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

关键词:职教20条;校企合作;岗位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丁旭等.“职教20条”背景下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研究——以药学专业群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9):42-43.

一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研究的意义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职成〔2019〕11号)中将原来“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要求的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下简称“五个对接”),调整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下简称“三个对接”),更加凸显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下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中,“五个对接”与“三个对接”都反复强调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都与我们专业课程相关,而且这些课程最好是在校企合作下的,能否符合产业发展、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

因此,在“职教20条”的指引下,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对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研究能充分缩短教育与生产、知识与技能、书本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又能使学生的素质在校内与校外、学校与社会、工作与学习中得到全面提升。

二 校企合作存在课程开发互动模式存在的问题

“职教20条”实施以来,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在多个场合提出,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出现瓶颈,校企合作开展不顺利,无法与产业形成协同发展。她主要提出四个方面问题,“一是理念落后;二是企业没有动力;三是教材陈旧;四是课程滞后。”从这个几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停留于表面工作,无法向纵深推进,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

 
(一)运行的体制机制不畅

“职教20条”中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也就是双主体育人,但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为公办学校,事业单位编制,真正实施双主体进行教学管理是相当困难的。导致校企双方进行课程开发时体制机制不健全,协调阻力不断加大,合作不理想。

(二)主体参与度不高

我国的校企合作基本由学校一方主导存在“剃头挑子——一头冷来一头热”。学校有教育教学的宗旨和理念,但对产业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了解不够,其课程开发无法真实职业岗位工作相匹配。企业开发课程出发点是用来培训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获取利润。因此,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内生动力不足,必然带来意识不强,力度不到位。

(三)主要实施者素质不高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主要的实施者为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以硕士为主学历较高,理论功底扎实,但缺乏企业岗位一线工作经验,在课程开发中对实际工作的描述会有偏差。而行业企业专家,了解企业岗位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缺乏总结提炼能力,导致自己的经验、想法与课程中呈现出来的不一致。因此,实施者素质直接影响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时效性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紧随其后加速更新换代。然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周期普遍过长,学生实习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所学必备知识与基本技能已经过时,造成我们通常所说的“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1]。

三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

(一)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要素结构分析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中包含四个要素,即政府、企业、学校、课程专家。政府层面,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过程中,提供适宜的政策和制度,推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营造课程开发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氛围。企业层面,主要是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他们直接参与一线工作,对前沿的理念和技术变革最为了解,能够有效地把握职业岗位迁移,职业岗位能力的变化,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提供技术指导。学校层面,学校管理者是课程开发的决策者,他决定着整个课程开发的方向;教研室是课程的归属单位,教研室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直接影响着课程开发的进度和效果;课程负责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个体,他的执行力、个人素质影响整个课程开发。课程专家层面,课程专家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指导者、组织者、监督者,对课程开发每一环节的把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的构建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主要有三个部分,政府与学校和企业的互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机制、学校和课程专家的互动。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以政府的指导,学校、企业和课程专家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激起课程开发的动力,将企业职教专家和校内专业教师组织起来,有效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四 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的路径

在“职教20条”的背景下,产业对所需要的人才的能力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因此,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要进行新的改动,这将有助于校企合作课程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课程能够真正用于教学,提升学生能力,服务于产业发展。

(一)“政、行、企、校”四方联动

在新形势下,已经不单单是原来提出的四方浮于表面的合作,而是真实、深入的开展有效合作。政府推出具体的可实施的校企合作政策;行业为政府、企业、学校提供信息咨询;学校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帮助企业要优惠政策,提供资金、人力服务于企业;学校获得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培养的人才再进入行业企业;企业意识到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未来将是它的员工,生产内源动力。这实际就是政府与行业、企业、学校的互动,四方形成了良性循环,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助力职教强国。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下,在当地医药行业协会的帮助下,与淮安广济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开展了多层次的互动合作。

(二)校企深度融合,“双主体”教学

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校企双方的合作深度密切相关。“双主体”模式下校企深度融合,必须要建立产业学院。产业学院需要由学校和一定知名企业联合,在协商共建的基础上,共同提供资金、人员、设备与场地,注册公司,有单独的企业法人,形成董事会进行管理,共享教学资源、企业效益。在“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机制下,形成的产业学院,必将对课程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学院对工作人员的需要,对工作人员岗位能力需求,必将使课程开发的实用性大大提升。我校与淮安广济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将在我校内共建产业学院,以建设标准化教研室为抓手,推进“专兼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团队建设,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

(三)课、岗、证相融的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调研,选取出典型的工作岗位,分析典型的工作岗位所有要的岗位能力,实现课岗对接。同时,参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证书的考核标准需要,实现课证融合。最终,希望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最终形成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进行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必将落地生根,教师开心,学生满意。我校药学专业群有药学、药品服务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学等专业。在药学专业群对接的岗位群的基础上,进行岗位能力的分析,按照学生认识水平与成长规律以基本知识培养、专业能力训练以及顶岗实习为技能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高度匹配,构建基于专业能力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岗对接、课证融合、技能递进式”的课程体系。

\

 
(四)专业课程的开发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核心是开发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我们要依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的选取课程进行开发。我校与淮安广济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开展调研,目前主要缺少的人才为药店营业员和执业药师,依据药店营业员和执业药师的岗位能力需求,我们寻找几门课程,如《药学服务事务》、《常见病用药指导》、《医药市场营销技巧》,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学生学习入手,围绕一个岗位核心能力开发出“岗位+技能+项目”模块式的课程,教材采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同时配以信息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刘合群,陈小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07):32-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