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历来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理工科学生又具有功利思想比较严重,对纯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等特点,本文结合理工科学院的一线实际,对新媒体时代的党员教育培养活动提出了一种新探索的方式,也为网络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培养教育提出一种创新思路。
关键词:网络工作坊;工作坊;新媒体群;复合式信息联盟;党员教育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杨恕.“网络工作坊”——理工科学院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新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90):195-196.
2014年12月,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对广大师生思想政治动态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在网络时代,新媒体环境下,对党员教育培养活动的探索必定要结合新媒体、信息化平台等科技前沿的平台和载体,同时,教育学、心理学行业的新技术、新方向能否取其所长,融入日常的党建活动好教育活动中,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 理工科学院党员教育培养现状分析
(一)理工科学院学生的特点
理工科学院的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也存在部分问题,部分同学理想信念模糊,入党动机尚待提升,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领域执行和创新都不够积极。由于学习和实践任务繁重,容易出现党员教育学习和培训制度的执行走过场现象,教育活动形式的呆板和制度的弱化,使得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难以吸引学生,形成党员教育活动浮浅、枯燥的印象[1]。
(二)理工科学院学生的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党组织非常重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学生党员的数量稳步增长,这也为党员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党员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党员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弱化,造成学生党员在入党前经历的教育培养和效果不匹配,党员的理论素养和行为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另一方面,预备党员的后续培养教育工作力度尚待提升,亟需落实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和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机制[2]。
(三)互联网+时代创新党员教育培养工作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第5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系统建设”。
在互联网+经济体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的党建工作要顺应时代潮流,应当同时做到新媒体引导和信息化建设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随着媒体融合提速,新媒体与各种媒介和平台的精细融合步入常态化发展。高校党建工作应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形式,积极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宣传教育阵地[3]。另一方面,党建工作信息化、一体化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1.党组织管理系统。党的组织、纪律、制度守则,党员的材料、申报流程、培训项目、评价考核全部上网。党员的信息材料的公开,客观上会起到在学生中的宣传作用。
2.党员活动的宣传和成果。党员活动的策划、实施、人员、新闻和图片全部上网,既是宣传,又有利于总结和成果转化。
3.学习资料和政策理论材料。书籍、讲话、文摘、微视频、微课堂等下相关学习材料。
4.监督和交流模块。党员的纪律监督、工作考核,党组织的考核和广大师生的反馈,党员之间的交流建议和党外人士的交流建议等[4]。
二工作坊技术引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工作
工作坊(workshop)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是目前越来越流行的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其中杂糅了团体辅导的部分技术,以交流、平等、表达为理念,寻求团队间的互助与开放式的探求,通过一系列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激发思想火花,增进团队情感,在安全和谐的团队环境中自由地表达和发掘自身的想法,获得成长。
(一)工作坊技术引入民主生活会制度
民主生活会,主要指党员在支部、党小组以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形式的组织活动制度,是党员参与组织活动,接受党员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有些党支部和党小组的民主生活会由于预备党员人数较多,容易形式化,工作坊的活动形式轻松多样,借助工作坊的模式,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交流思想、自我发现、批评交流与自我批评的功能,更有助于民主生活会成为集体学习和推进组织发展的载体。
(二)工作坊技术引入理论学习
党员理论学习是党员教育活动里重要的常规活动,有时由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或者点拨交流,有时由学生自己进行专题学习、讨论、汇报心得。
高校理工科学生由于人文素养缺乏,对理论知识缺乏兴趣,除了进行活动平台和活动载体的创新之外,也可以引入工作坊模式或部分技术,使学生可以自由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中进行选择,教师或高年级党员进行指导,利用工作坊相对轻松的活动氛围和多样的学习载体引起他们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工作坊制度引入党员实践活动
党员实践活动分为两类,基地化服务社会,项目化服务同学,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又在接触社会接触人的过程中践行理想与宗旨,提高了高校党员教育实效[5]。在户外和校外实践活动中,可以采取素质拓展的活动模式,加强小组成员的联结,激发学生为团队奋斗、倾力协作的精神,激发兴趣和潜能,真正从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能量。
三“网络工作坊”的创想
工作坊的本质是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使其成为不同立场、族群的人思考、探讨和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而网络信息化又是加强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的必要途径。以网络资源平台为核心和实践中心进行工作坊的应用与联结,是在新媒体视域下进行的全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融合了工作坊中以人为本,对人的发展和需要的全面关注,与外界信息资源全面快速接收整合的现代化诉求,既是客观环境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一)新媒体群和复合式信息联盟
互联网+时代,全国各大高校都在进行新媒体的开发、管理和应用,APP、微博、微信、论坛已成为常用的工作载体,在这样的具体环境下,网络信息化具体模式应当包括各类新媒体的集合。党校APP签到系统、党员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应当实现融合与共享,由点到面,形成网络,形成多方响应的全媒体形态。与此同时,党员教育信息一体化平台将党员的行为守则、活动与组织有序串联起来,做到信息共享、活动公开,成为以信息一体化平台为基本平台,多媒体群共振发声的复合式信息联盟,在硬件设施和载体建设上全方位覆盖和影响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与日常活动。
(二)线上与线下活动融合加成
工作坊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团队凝聚力和学习兴趣的技术,强调的是体验式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在信息联盟对学生党员的生活进行了全方位覆盖的同时,将工作坊的理念贯穿其中,学生党员在现实生活中参与的工作坊的活动、思想和作业,可以在线上进行分享,同时,线上使用的微课堂、微视频等学习资料,也在线下使用和交流,线上与线下活动相结合,使党员活动当中的微课堂、民主生活会、理论学习和党员工作坊等实际活动与线上的微课堂视频、品牌微信平台等融合淬炼,形成多级教育网络全方位覆盖,使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大环境下,随时随地可以用手机进行交流、分享、约谈、学习,使数字化的理念真正融入党员教育活动,融入学生生活。
(三)资源的集约化与最大化
在工作坊的理念中,每个人都是他人的资源。党员教育的资源来自于思想教育素质课堂、来自于党组织的培养和活动,来自于党员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来自于周围的每一个人。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往往会出现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情况。在“网络工作坊”中,有专业教师的参与,也有各级学长、学弟的朋辈教育,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延展,达到架构扁平化、资源集约化、影响全境化,最大限度地使所有教育者都参与到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引导者作用上来。
四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用互联网思维考虑党员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人文关怀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创新工作思路,使党员教育在时代背景下向着更新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周保垒.试论高校理工科学生党员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传承,2015(05):50-52.
[2]刘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7):34-36.
[3]杨大方,张琳,宋琳奇.创新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6):618-623.
[4]李烨.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
[5]刘磊.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问题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