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不可动摇的基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课题组在中医院校对“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相关章节适当融入与解剖学内容相关的临床手术视频、常见病、多发病病例,将临床相关知识与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临床知识与人体解剖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医院校;人体解剖学;临床疾病;教学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游言文等.临床实践渗透于中医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5):44-45.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不可动摇的基石。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法——以老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此教学模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1]。另外,该门课的开设主要是针对一年级的新生,相当一部分新生对医学工作认识不足。目前国内院校大多仍采用基础、医学专业和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各学科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存在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医学生在前三年里,基本上都是“在教室里学医”,只有在第四、第五学年学习专业课和进行毕业实习时,才能真正接触临床、接触病人。低年级仅仅学习基础课,把医学当成纯自然科学来学习,不认识疾病、不接触患者、缺乏临床经验,在后期临床实习时,又把原来所学的基础知识搁在一边。学生不能尽早体会到医生角色的意义和了解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不知道所学基础课程与后续临床课程有何联系,因而学习很盲目,不知道哪些知识是学习掌握的重点,影响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临床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3],本项目注重教学过程中将解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医疗知识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在本校6个自然班级和留学生中,尝试新的解剖学教学知识模式。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与临床工作关系十分密切的医学基础课,但低年级学生对于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联系没有切实的体会和认识,临床见习是沟通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4],但是,由于学校与附属医院距离较远及学生学习时间的局限性等条件限制,临床见习一般安排在临床课程的授课学期。
为了探寻一种较好的解剖学教学方式,我们利用现代媒体的优势,选取我校中西医专业本科学生,按照自然班级分成2组,对照组按照传统授课方式,实验组授课中加入与解剖学相关临床知识。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学习成绩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学习兴趣和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一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选取本校2014级中西医专业本科二班、三班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经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入学,将2班113人为对照组,3班121人为实验组,两组学生所学相同章节课程内容均由同一位老师授课。
(二)实施方案
两个班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课堂理论授课70学时,实验20学时。对照组按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授课,实验组在《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重新制定教案,适当加入与人体解剖学内容相关的临床知识。
实验组的临床知识加入课堂方式:组织课题组教师,精选与解剖学内容相关临床知识点,重新制定教案、精心课堂设计,自然流畅的插入不同知识点。例如:讲到运动系统的躯干骨连结时加入椎间盘突出病人手术视频片段;讲到呼吸系统的喉时,加入气管插管视频片段;讲到泌尿系统的膀胱时,加入膀胱镜的视频片段等等。考虑到临床知识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解剖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加强对解剖学课堂知识的理解,严格控制临床知识所用时间,每节课为2分钟~4分钟。
(三)测量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病例分析成绩和期末成绩分析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在某些系统学习之后,提出1个与所学解剖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病例,对两个组的学生进行病例分析测试,每个学生将分析结果写出上交进行成绩评定,每次满分10分,共测试2次,合计20分。另外,在学期末,对两个组的学生进行闭卷考试,试题难度相当,得分记为期末考试成绩。
(四)统计学处理
期末考试成绩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问卷调查数据用百分数表示。
二结果
(一)问卷调查
在学期末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选项设为是、一般和否3项,将回答是和一般的记为肯定结果,回答否的记为否定结果,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
(二)成绩评价
病例分析成绩,实验组(13.28±4.02)高于对照组(8.02±3.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组(76.92±9.74)高于对照组(70.32±9.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 讨论
一年级的新生中,相当一部分对医学工作认识不足。相关临床知识使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明确的认识,使学生对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联系有真切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观看医生诊治病人、CT、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过程等与解剖学密切相关的临床知识,使学生可以体会到怎样用医学理论来分析临床病例,从而建立临床思维,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自觉地用医学理论知识分析临床相关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5,6]。通过对临床知识的了解,学生职业意识得以提升,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会模仿并以医务工作者的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走上工作岗位时由于角色转变缓慢而影响医患关系的处理等问题的产生。
总之,人体解剖学课堂中加入适当的临床知识可以促进解剖学与临床知识相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利用如今发达的互联网等媒介,开阔视野,学习到更多的医学知识,更有利于人体解剖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Wang J,Zhang W,Qin L,et al.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regional anatomy education at Peking University[J].Anat Sci Educ,2010,3(3):121-126.
[2]徐玉英,田新红,游言文.以临床常见病为线索讲解内分泌系统解剖学的方法探讨[J].解剖学杂志,2016,39(3):380-381.
[3]徐玉英,郝莉,程秀娟.利用信息技术融入临床知识在《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J].解剖学杂志,2015,38(2):250-251.
[4]刘晖,张勤.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策略研究[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8(2):21-25.
[5]姚雪,付玉荣.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1):33-36.
[6]董睿,郑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临床医学教学效果[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7,38(02):88-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