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和声音程听辨是搭建纵向和声听觉系统的基石。文章从和声音程听辨难点切入分析,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将“唱”与“听”相结合做听辨训练,力求提升学生的和声音程听辨能力,为纵向听觉训练做准备。
关键词:和声音程;听辨;“唱”“听”结合
本文引用格式:周舟.“唱”“听”结合攻破和声音程听辨难点[J].教育现代化,2019,6(95):292–293.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学的基础乐科,其教学目的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听辨记忆及对音乐音响的读谱预设能力,继而理解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众所周知,音乐艺术的发展是多维、多层次的,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中既包含音乐语言的横向旋律线条练习,也具备纵向的立体和声训练。
和声音程听辨训练是建立纵向和声听觉系统的基础。从旋律音程过渡至和声音程的听辨,即展开对多维、多层次立体音乐形式的探索。那么要如何顺利展开和声音程听辨训练?我们需追根溯源从理论出发,了解何为音程。在乐音体系中,两个音之间的高低关系,我们称之为“音程”。其中,两音之间的高低关系具体又是什么意思呢?事实上,在调性系统范畴内,两音之间的高低关系有两层含义。首先,调式中两音之间的高低关系是音级距离。奥特洛夫斯指出:“音程之间的距离为音级距离,其次才是音高距离”。而音高距离是音程之间因全、半音关系不同而产生的音数差异,这就是音程高低关系的第二层含义。在调性系统内,音级距离表现为音程度数,音高距离产生的音数差异则指向音程的性质并表现于和声音响色彩中。因此我们可知,音程是由音级级数(度数)与音数(性质)共同来定义。
对音程的定义,决定了调性范畴内,和声音程听辨训练实质是对音程度数与产生音响色彩差异的音程性质听辨分析。这两点即是和声音程听辨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所学乐器专业的不同或接触音乐时间的早晚,直接影响对其音高的记忆能力。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并非具备绝对听觉,而是通过视唱练耳学习,逐步形成借助音程关系,分析比较音高而获得音高准确信息的相对固定听觉[1]。和声音程为两音同时发声,与绝对音高听觉相较,相对固定听觉的学生在和声音程的听辨中,容易将根冠两音混淆,导致无法对两音的距离进行判断,前期较难展开听辨练习。
运用模、构唱辅助和声音程听辨,是和声听辨训练的一项重要手段。由模唱,构唱衍生出的辅助和声音程听辨训练方式层出不穷,但学生在具体练习中往往程式化处理模唱、构唱练习,忽视听的环节,最终收益浅薄。视唱练耳教学是唱与听的结合,各个环节的训练都应将唱与听紧密结合。因此“唱”“听”结合是本文和声音程听辨训练方法讨论的核心。如何精化“唱”的部分,如何将“唱”与“听”相结合来解决听辨中出现的和声音程度数混淆及对音程性质、色彩反应模糊的问题。将在下文教学方法中呈现。
一 预备练习—模唱、构唱和声音程
“通过模唱,构唱音程,积累音程听觉感受,是听觉训练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2]。和声音程听辨前,进行模唱训练,可熟悉各和声音程音响,听辨中不混淆高低两音,利于分辨音程色彩。进行构唱训练可深入了解和声音程的内部结构,知两音间音级距离,辨和声音程度数。听辨的前提是“唱”,在一系列唱的练习中,围绕分辨和声音程的色彩及度数,如何有效发挥练习作用则是重中之重。本人以为有效的模、构唱是围绕和声音程的度数与性质色彩,即提升色彩、度数差异的分辨能力构建的训练模式。基于这两难点之上的模、构唱更助于听辨和声音程。
(一)构唱和声音程,辨识音程度数
和声音程听辨训练中,构唱练习的形式通常分为两类,一种是为熟悉音程内部结构的系统构唱练习,通常在调式内,依次对2~8度进行构唱训练;另一种是在熟悉音程内部结构上做指定构唱,即给出音程的根或冠音音高位置,由学生进行搭桥或直接唱出另一音的准确音高。前者训练目的是为习得、熟悉,后者则是为掌握、运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两种构唱的具体练习形式因院校、教师不同、或是针对不同的教学群体,实施过程都存在差异。但无论差异大小,目的都是让学生更快熟悉并掌握音程的内部结构为前提。在现实教学中构唱练习会因学生的基础差异或是课程设置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常有学生已熟悉系统构唱但却无法掌握并运用于听辨实践中,这就会出现构唱从熟练到掌握应用的脱节现象。基于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不佳情况,本人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构唱模式从熟练过渡至掌握应用。在调性系统内,音程的距离首先强调音级距离。因此最能让学生普遍接受且有效的构唱模式,是以音阶为基础的简单、统一化系统构唱练习,为了让构唱顺利过渡至掌握应用环节,指定音程构唱应与系统构唱保持一致,即使用音阶搭桥找音。
(二)模唱和声音程,归纳音程色彩
模唱,是教师弹奏和声音程,学生哼唱音程根、冠两音且不需要准确唱出两音唱名的练习方式,经过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具备区别高低两音,更重要的是辨明和声色彩的能力。和声音程色彩由性质、度数决定。性质作为音数的具体表现自然是模唱和声音程更为侧重的学习目的。音程的协和程度是和声色彩重要表现之一。根据协和程度,及音程性质、度数可将音程归类,听辨音程时起到缩小辨析范围作用。具体练习中,要考虑选取何种度数音程能更快的辨明和声音程根冠音,以进入练习状态。根据振动频率比原则,两音同时振动发音,频率比值决定音程协和程度,若两音的频率比是简单的整数比或近于简单的整数比,这两个音就是协和音程更易分辨。因此模唱音程练习,并不按二至八度排列进行训练,而是从三度开始。大小三度比值为4:5/5:6,大小二度为8:9/16:17[3],相比二度,三度高低两音振动频率值更简单,而易分辨。
模唱练习将在协和原转位音程与不协和原转位音程穿插对比中进行,在对比不同协和程度的音程音响中,分析、归纳至掌握音程的色彩。将原转位音程放置在同一组进行练习,是考虑到原、转位协和程度一致,其次在自然音程中一共有十四个名称不同的音程,对于基础较差的学习者来说,同时掌握十四种音响色彩有一定难度,原、转位音程除去纯音程,其余性质互为对立,因而在早期训练中当涉及大小六、七度音程,完全可以模唱其转位,分辨转位后的二或三度音程性质以辨明原位音程性质。由上述原由,确定模唱练习顺序如表1。
二“唱”“听”结合的和声音程听辨练习
“唱”“听”结合的和声听辨,是将预备练习中的模唱与构唱运用于听辨、听写音程中。由模、构唱抓住和声音程色彩、性质与度数,从而确定和声音程的具体音高位置。以六度音程听辨为例,具体的听辨分析过程如下。
(二)根据标准音,确定根或冠音具体音高位置
练习和声音程听辨的前提是学生具备一定听辨单音、旋律音程的能力。文章已提及,拥有相对固定听觉的学生,当接触纵向和声音响时,往往不能及时听辨两音。由此,针对相对固定听觉一类的教学群体,在和声音程听辨教学时,应要求学生根据标准音,确定音程根或冠音的音高名称,再依靠模唱与构唱分析度数、性质,从而推导另一音高。
谱例1-1中的和声音程,在听辨过程中可根据教师弹奏的标准音进行音高对比,确定冠音为g1。
(二)模唱音程,区别音程根、冠音,确定协和程度
教师在第一遍弹奏音程时,完成对根或冠音具体音高位置确认,与此同时也要求学生通过模唱根冠两音,获得音程度数的宽窄抽象概念,及确定音程协和程度等相关信息,辅助听辨音高。
以谱例1为例,当模唱和声音程两音时,学生根据模唱可分析听辨音程为宽音程,且是协和音程,这时即可把听辨音程锁定在五或六度范围内。
(三)构唱音程,确定音程度数,结合模唱确定音程性质
教师弹奏第二遍时,学生通过构唱两音之间音阶级数确定音程度数。音阶构唱在听辨音程的实际操作中需注意两个问题,一,在不知晓听辨音程具体音高信息的情况下,音阶构唱是以哼唱(如使用la,a等拟声词)代替具体唱名;二,构唱不能出现连续两个半音。在自然调式中,相邻的三个音级其关系结构只有全音+半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三种形式,并无连续半音进行。当出现连续两个及以上的半音哼唱时,音程度数的判断会不准确。
构唱音程b—g1时,如出现谱例1-2的音阶哼唱形式,易将音程度数判断成7度,根据自然调式的音级关系,准确的构唱为半音+全音(e1—f1-g1),而非半音+半音(f1-#f1—g1)的音高关系,因此正确的音阶构唱会得到判断的音程度数为六度。
已知听辨的音程为六度,还需判定音程性质是大六或小六度,此时可将音程做转位模唱,可知转位音程为大三度,从而得出原位音程性质是大六度。
(四)根据度数及和声色彩,推导另一音具体音高位置
通过前三听辨步骤,学生已知冠音音高位置,且音程为小六度。获取以上信息后,可推导出音程根音的具体音高为b。
以上就是结合模、构唱的进行和声音程听辨的训练过程。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纵向的和声音响听辨,是音高听辨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听辨的要素包含了音响色彩、音高及相关乐理常识。本文所述的和声音程听辨训练是与理论相结合,分析音程的度数及色彩,掌握音程信息推导音高的练习方式。整套训练虽看似复杂,但在预备练习过渡至听辨实践直至反复练习中,学生对于获取音程信息的速度会逐步提升,且会对和声音程的色彩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而不只是停留在分辨音高的层面。纵向的和声音响听辨训练是一个完备、复杂的课程,本文选取和声音程听辨训练做简要展开,其中不乏有不够细致之处,期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训练过程,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们的听辨需求。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梁广程.乐声的奥秘[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4]刘洋君.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音乐演唱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25):61–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