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下中职生抗逆力提升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3 10:34: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下抗逆力的研究已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旨在挖掘当事人的内在潜能,重点关注人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中职生在逆境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缺少乐观向上的态度,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这种消极倾向正是抗逆力弱的体现。“生活力”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生活力使学生向上生长,让他们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担当责任。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中职生抗逆力提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抗逆力

本文引用格式:戴云飞.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下中职生抗逆力提升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363-364.

无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还是中职生抗逆力的提升,都是当下教育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对于构建新形势下的和谐社会具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下对中职生抗逆力提升进行综合性研究,要把握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中职生抗逆力两个方,从而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1]。

一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关于抗逆力的内涵分析

陶行知教育生活教育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生活即教育”。再整个生活教育体系中其中的内在含义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认为,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出现而出现,并且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生活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与之相配的教育模式。如果教育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就会变成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其次,教育与人生的发展相伴始终,既是我们常说的人活到老便要学到老。既然有生活的出现,教育便不再离开。陶行知先生还专门指出,所谓的“生活”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的概念,是一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体,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所以,“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教育的具体模式、内容以及原则都是我们的生活所决定。因此,生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前进,所以教育的具体内容也要随着时间而不断推移。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在特殊的教育领域,会对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关于抗逆力研究方面,要集合实际生活的内容,加以分析,找出抗逆力产生的根源,并且应用教育的积极思想来展开合理解决。抗逆力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某种程度上抗逆力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内容的改变和推进。所以,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下探索中职生抗逆力的研究,要综合生活和教育两个方面的方向而同时进行,使其相互作用,相互分析,并且从中寻找解决方案[2]。

二 中职生抗逆力形成的原因分析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生活,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的飞速前进和生活的大变革,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情感和日常生活方面的不同感知程度,从而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性格成分。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中职生的抗逆力就要从各个方面的角度来了解这种抗逆力所形成的原因。

\

 
(一)家庭因素的桎梏

根据有关的科学研究调查表明,现阶段的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抗逆力多半与家庭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职生阶段是为未来梦想开拓的基础阶段,许多学生内心怀揣着梦想,有着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渠道。但是这种梦想的萌发却受到了来自父母和家庭因素的桎梏,并且产生巨大的压制力量。当理想与现实发生严重冲突之时,无数的学生选择的往往就是叛逆。其次,中职生阶段也是个人情感和生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于异性的向往或者发展异性的关系,也是内心的需求。但是,中职生阶段的情感交往往往会受到父母的极力反对,这也是成为抗逆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学习和生活压力的冲击

中职生阶段是我国为了发展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特殊培养的特定阶段,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模式。根据我国教育领域的调查分析表明,中职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而被迫选择进入中职阶段接受另外一种教育模式。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认可度不如普通教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中职生的心理上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对现实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抗逆情绪。加之,中职教育主要是进行职业发展式的教育,多是一线生产领域,这让许多的中职生感到落后于人,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了迷茫甚至厌倦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在内心世界形成一股抗逆的心理[3]。

(三)特定心理年龄的冲击

中职生的阶段是一个人青春期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生理和心理开始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这个变化过程是走向成年的前奏,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和各种困惑。一个人的心理情绪在这一阶段也会变得急躁,不能妥善处理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在我国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冲突而产生的悲剧也是屡见不鲜,成为困扰当下孩子生活的重要障碍。这种心理年龄的因素,使得广大中职生不能冷静处理生活中的事情,无法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产生积极、阳光的心态。

三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中职生抗逆力的交融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中职生阶段的抗逆力形成大多数是与生活的因素有着巨大的关系。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便是讲究生活与学习的二者合一,培养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和正能量,可以说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中职生抗逆力的发展相互融合,将有利于中职生阶段困扰的解决,将有利于培养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因此,广泛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中职生抗逆力的联系有着积极的实际意义[4]。

(一)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运用到学习领域之中

要想将广大中职生的抗逆力圆满化解,并且转化为积极有益的生活气息,就要改变以往的培养模式,不能专注于知识理论的学习,而是将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中职生的教育阶段可以开设陶行知生活教育课,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之余进行灵感式的放松和明确生活的意义。或者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融入其中,让中职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与学习的相互融合以及其中的积极意义。这种培养模式可以让中职生明白自己的学习就是生活,自己的生活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而是为了生活,并不是为了具体的目标。离开特定的目标和限制因素,将会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会对中职生的综合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生活教育和相关活动

对于中职生阶段而言是处于生活和学习上双重压力的时刻,也是各种生活压力和烦恼的积压时刻,因此,各种各样的生活不良情绪都会产生出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精华在于积极贯彻,只有具体应用到特定领域之中才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学校之中,可以按照这样一套生活教育思想的原则定期开展相关的生活教育活动,来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发现生活的积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压力和苦恼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合理的分析其中的压力和苦恼部分。另外一个方面,还要促使中职校园生活缤纷化,定期组织相应的参观活动,走出校园,感受自然,将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积极的生活和成长才是关键。

(三)积极提倡中职生的有效沟通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就是提倡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的过程中也是生活的过程。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大多数的中职生抗逆心理的形成与这家庭的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事实证明,之所以产生这种抗逆情绪除了一部分的原因之外,多数是中职生没能积极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与父母进行心理上的互换,不能让父母及时了解到自己的所思所想。既然学习的过程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老师而言应当积极倡导中职生们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将一次又一次的沟通当做一次次的成长和学习。经过积极的心态和努力,将会有利于中职生内心抗逆情绪的平静。

(四)开设心理服务机构

我国目前的教育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而言,缺少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爱。在普通教育阶段都尚且缺乏应有的心理服务,致使学生由于生活和情感上的压力而轻生的屡见不鲜,在中职教育体系中更是缺乏应有的心理服务咨询。所以,在中职生阶段我国也应当积极重视和提倡心理健康服务,在保证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同时将生活的因素进行积极培养和更正[5]。

\

 
四 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的精华部分,对于学习优势的发挥以及个人的成长以及社会的构建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进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中职生抗逆力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课题,无论是对于未来的教育改革,还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都是一个积极的课程。此外,在基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中职生的抗逆力,还要不断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发现其中出现的问题和具有创新意义的方式和方法。中职生也是我国教育一线中的重要一份力量,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不良的因素,要予以重视和加以积极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赵丽婷.浅谈中职生抗逆力形成的原因[J].中国教育杂志,2018(06):112-116.
[2]温雅琳.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应用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校报,2018(11):52-54.
[3]邹宁,张琪瑶.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中职生未来发展的联系[J].中国教育学报,2018(11):52-54.
[4]张立正.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9(05):66-69+80.
[5]赵灿.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8,5(49):165-166+1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8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