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20世纪,美术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社会环境下,中国传统艺术如何发展、如何走向未来,成为一个时代的话题。黄宾虹与张大千正处在这一历史变革时期,他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同样受到了传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不断探索,创造出“浑厚华滋”和“奇伟瑰丽”的不同艺术风格。对现当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从黄宾虹与张大千山水画的笔墨、构图、章法、意境等要素进行比较研究,对当代山水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笔墨;构图;风格
本文引用格式:马祥和,熊光华.山水画教学中风格要素的比较研究——以黄宾虹、张大千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1):307-308.
黄宾虹和张大千对于用笔之法,都有自己深刻而卓越的理解。探索和创新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黄宾虹与张大千山水画笔墨
(一)笔法的比较
唐张彦远言:“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1]。”道出用笔能为画添加骨气,无笔则无骨,形似皆出于用笔。黄宾虹说:“画法全是书法,古称‘枯藤’、‘坠石’之妙,在于笔法有力,刚而能柔为最上品。”用笔之法,书画同源。黄宾虹根据自己的创作和实践总结出用笔之法有五。即:“平”、“圆”、“留”、“重”、“变”。“平”指运笔的平稳,线条平而劲健;“圆”指用笔使转易圆,如“折钗股”之意;“留”指用笔徐急有度,含蓄遒劲,如“屋漏痕”之意;“重”指用笔势沉力雄,如“高山坠石”之意,力能扛鼎之态;“变”指用笔的变化。黄宾虹此“五笔论”,要害处在一“变”字,此一变则通化境。
张大千,书法功底亦然深厚,山水画临摹功夫深厚,能做到仿古逼真。他的临摹功底,被徐悲鸿称为“古来第一人”。如果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力,只临其形而不得其神,又不能把临摹做到逼真的。张大千十分重视用笔,关于用笔他说:“要平、要直、要重、要圆、要转、要拙、要秀、要润,违反这些笔法要点,那都是不妙”。又言:“湿笔要重而秀,渴笔要苍而润,用笔要明润而重厚,不可灰暗而模糊[2]。”用笔以中为主,以侧为辅。中锋把体势建立起来,侧锋来增加它的逸趣,中锋要质直,侧锋要姿媚,渲染应中侧并用。
综上可以看出,黄宾虹和张大千对于用笔之法,都有自己深刻而卓越的理解。
(二)墨法的比较
黄宾虹对笔墨的研究最为深入。黄宾虹总结出用墨之法即:浓、淡、破、泼、积、焦、宿。“浓墨法”指用墨应墨里透光,有墨有光,体现了用浓墨的技巧和精神面貌;“淡墨法”指用墨浅深适宜,作画先以淡墨层层画之,渲染皴擦,使画滋润,厚重淋漓。从淡墨画起,也可改可救;“破墨法”指用墨以淡破浓或以浓破淡皆为破墨。其破墨的凹凸、深浅、坚实,都为破墨的功力所体现;“‘泼墨法’指多用与远山或沙洲的表现。泼墨给人以浑然、酣畅淋漓的画面感,忌均匀;‘积墨法’指用笔层层积加,墨迹分明,密而厚,忌板结,给人以浑厚华滋之质感为佳。积墨法易表现山川浑然之气;‘焦墨法’指浓墨用较为干渴笔运之,使其呈现出看似枯燥,实则意在焦渴之状;‘宿墨法’指隔夜的墨[3]。”黄宾虹多用宿墨来表现自己的山水,也是黄宾虹山水画用墨最大的特点之一。张大千晚期创造出泼彩泼墨的山水画风格,其用墨之法与黄宾虹就有所不同。在张大千晚期的作品中多用泼墨、破墨和泼彩,而泼彩是张大千的一大特色。其泼墨、破墨和泼彩的运用如:
1.泼墨法。由淡而浓的秩序,分别将调好的墨水适量的倾倒在画纸上,使墨迹很自然的向各方流渗,两块墨会自然的融合在一起。由于每次墨水干湿深浅的不同,墨迹交汇时便产生出奇妙的效果。
2.破墨法。有浓破淡和淡破浓两种方法。破墨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润泽之笔,浓淡相晕之际易生发出恣肆、酣畅的笔墨运化意象。
3.泼彩。是张大千取法李思训的青绿山水、董其昌的青绿设色观念,大胆地将石青、石绿应用到泼墨上来。在泼墨的最后一道程序上运用泼彩,用笔拖引,使色彩与墨色达成互相渗染的效果。
黄宾虹与张大千虽画风各异,但用墨之法又有相同之处,二人兼善破墨和泼墨。黄宾虹用墨,山前用积墨表现,山色滋润而厚重,层层叠加而显浑然;山后用泼墨把山势推向远处,墨色淋漓而润泽深远。张大千用泼墨、破墨往往信笔挥毫,泼墨渲染。画中山峦气势开阔,耸立挺拔,云烟迷漫,流动在山丛中穿梭飘荡,笔墨融洽,意蕴、气象深远。
二 黄宾虹与张大千山水画构图
(一)黄宾虹山水画构图
构图,古人称“经营位置”。中国画的构图讲究起承转合,位置经营。黄宾虹说:“夫惟画有章法,奇奇正正,千变万化,可与人以共见,而不同用笔用墨,非好学深思者不易明。然非明夫用笔用墨,终无以见章法之妙,阴阳开合,起伏回环,离合参差[4]。”章法不同于笔墨,如不深究将不懂章法起承转合。不明笔墨者,将不懂章法的阴阳开合。显然,章法需笔墨来营造。
黄宾虹山水画的章法,前期作品主要是对元、明、清文人画章法的继承,出新意者少;后期作品则体现了他的主体独立性,拙、趣、自然是其章法主要特征。
(二)张大千山水画构图
关于山水画的构图,张大千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他看来,国画透视始于自然,成于历代大家长期实践的结果。张大千说:“要真正的掌握中国画的构图章法,一是师古人,从古画中吸取艺术修养;二是师造化,通过游历生活,从实景中去加以观察[5]。”只有熟悉各地的山山水水,胸有丘壑,布局自有其依据,并从游历实践中观看万事万物的全貌,以形成广阔的心胸。张大千的传统功力深厚,临画能以假乱真,从石涛开始学习,上溯魏晋、宋元等历代古人绘画。
张大千前期作品也多承继前人章法,主要体现了对文人山水画章法的继承,稍有精致,巧思之功;晚年的泼彩风格具有现代性意义,但其构图章法仍体现着传统的范式格局。
三 张大千与黄宾虹山水画的意境
(一)张大千的山水画
为表现南方山水的烟岚叠嶂、清婉秀美的意境。张大千喜欢运用传统文人画的笔墨,使得画面雅致润泽;有时更喜泼墨泼彩,笔墨水色融为一体。作品《爱痕湖》是张大千1968年所作,画中绮丽抽象的墨与彩,泼出山的造型,宛若海涛汹涌的画面一般。清晰、严谨的房屋,静处于山势怀抱间。精巧的细节和宏大的构图,使得画面有机融为一体。这是张大千对中外艺术表现兼容的结果,也是张大千以现代的笔墨对北宋山水的时代新诠释。
(二)黄宾虹的山水画
中国画山水画,非常强调造境。意境高雅,是传统绘画的最高审美追求。唐张彦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也就是强调意境的主导作用。
黄宾虹题画诗云:“意远在能静,境深尤贵曲。咫尺万里遥,天游自绝俗。”品读此诗,再来欣赏黄宾虹《蜀游山水图》,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画中所呈现出的清妍秀润之风,典雅青绿的设色,巧妙的布局和恰当留白,表现出深邃的空间和生动的气韵。山峦浑厚的气象,纯化成内美无比的精神境界。
黄宾虹山水画,逸笔草草,浑朴自然,含蓄深秀。尤其那有意无意间的大小留白,透气而显妙化,极富空灵之感。这种内美的表现,体现着他笔墨的高深、虚实相生的造化之境。
四 结语
张大千、黄宾虹的山水画,是继往开来式的创新,在中国画的现代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价值。长期的探索,形成了他们不同的如:积墨、泼彩等山水画新技法,为中国现代山水画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由于审美观念、变法路径、修养学识等个性的不同,形成了他们各异的风格。黄宾虹力求从传统中开拓新路,把对内美的追求作为中国绘画的审美理想,挖掘笔墨的魅力,形成了浑厚华滋的风格,从而延展了中国传统画的精神审美内涵。张大千则放眼于古今中外,以奇伟瑰丽的风格铸就了作品风貌。二人同时立足于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但艺术风格差别较大。对他们山水画的取法、个性风格等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对山水画作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学习[6]。
参考文献
[1]叶子.高山流水黄宾虹山水画艺术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文明国.黄宾虹自述[M].北京:文化美术出版社,2006.
[3]陈滞冬.张大千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
[4]王伯敏.黄宾虹话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叶子.张大千画诀要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6]张久鹏,汪海年,裴建中.审核评估背景下二级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22):86-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