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06 14:17: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教育,无论是从理论发展还是教育实践都有着时代性的意义。通过对生态德育目标、内容、意义的阐述,探析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德育的路径,为生态德育发展提高导向,达到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使大学生成为倡导和谐社会的先锋。

关键词:生态德育;目标;路径;和谐社会

本文引用格式:张艳军等.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0):229-233.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审视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全球范围内关注的话题。《墨子·天下志》说:“今人皆处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将无所以避逃之者矣。”这里的“天”指的就是自然,并且说“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简单阐述了自然和人的关系。如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是全人类都在关注的问题,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更应该将生态德育教育贯穿始终。生态德育以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生态观为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运用于学校德育教学的构建模式中,形成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学校的统一,人与文化的统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恩格斯预言“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征服的结果便是遭到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生态危机已经危及整个世界,不再是一国的问题,生态危机呼唤生态德育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忽视了德育也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生态德育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以此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我国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提倡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不能忽视学生个体的生命意义,不能忽略社会生态系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较远产生的巨大影响,不能忽略生态德育的重要意义。高校一直重视“人际德育”,忽视了“生态德育”,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是对传统德育的反思,突破了“人际德育”的狭隘视角;而分析研究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的意义及实施路径,可以丰富高校生态德育教育的理论体系,完善教育途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素养、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教育,无论是从理论发展还是教育实践都有着时代性的意义,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要求,符合大学生自身实际发展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二 生态德育的概念

生态(ecological)一词源于古希腊语中的“oikos”(住所或生境)和“logos”(研究和科学),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现在“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道德(morality)是有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用善恶标准进行评价的,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和调节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社会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

生态道德教育是在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传统德育而提出的一种关于人与自然的新型德育。也就是说生态德育创新性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到道德领域。它“属于道德教育的基本框架,但又包含了传统道德教育所不可能容纳的内容,可以说它要改造传统的道德教育,予道德教育以崭新的气质和特殊的使命”[1]。具体来说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导人们(1)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2)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3)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它体现的是人类对生态环境和自然万物的尊重和理解,已经成为评判一个人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

高校生态德育教育具有整体性、关联性、互动性、动态性、开放性、个体性等特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教育从根本上说是高校从辩证统一观点出发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的一种素质教育,它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目的,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道德观念和规范出发,对大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

三 生态德育的主要目标及内容

(一)生态德育的主要目标


让学生掌握生态知识,认同环保理念,培养生态习惯;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共存平等关系,培养责任意识、尊重意识;让学生懂得敬畏生命自然,培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在个性追求发展中实现生态回归,让德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让德育人文化、生态化、生活化、个性化、网络化,达到自然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双赢局面,培养兼备生态智慧、生态意识、生态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2],实现立德树人。

(二)生态德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道德科学知识


生态道德科学知识是生态德育教育内容的基础。目前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科学知识严重缺乏,生态道德意识浅薄,在生活中很少注重生态道德行为养成。比如垃圾回收分类,笔者2004年在韩国时发现韩国国民在处理垃圾时会先将各种垃圾进行分类,然后放到指定的垃圾桶进行回收,有的社区不同种类的垃圾桶达十几个,可见垃圾分类之细致,就是这种连韩国小学生都已经日常生活化的行为在中国确很难做到。所以对大学生普及生态道德知识迫在眉睫,要丰富他们的生态道德科学知识,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的紧迫感,提高他们的生态责任意识。

2.树立绿色生态理念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绿色文化内容。中国的传统哲学就主张“天人合一”,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墨家、道家、佛家中都有着生态保护思想,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绿色生态理念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的生态教育和环境教育的总称,是使人类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的最有力的手段。绿色生态理念明确指出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行为是最基本的生态行为,是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绿色生态理念下的美的生态环境能调节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敦化社会风尚,唤起受教育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实现对生态美的不尽追求与创造的理念。

3.科学发展观教育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改善生存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和谐中国,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能力,增强生态责任感和使命感。

4.生态道德意识教育

“生态道德意识教育,主要是培养与内化生态危机观、生态善恶观、生态义务观、生态平等观、生态良心观、生态公正观等生态道德观念”。[3]绿色发展理念下,要重视善、恶、美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善恶观,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感恩尊重生态,才能自觉养成珍惜爱护自然环境、善待万物、维护生态平衡习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和谐发展。[4]

\

 
四 生态德育的意义

生态道德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全面人格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5]。高校生态德育教育突出强调要培养大学生时代责任感和义务感。[6]生态德育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帮助学生坚定环保信念,增强环保意识,以更宽阔的道德情怀建立与自然和谐共融的道德关系,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学会用辩证唯物观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就需要高校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社会素质和生态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实现大学生全面人格培养,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构建丰富和谐的高校德育体系

生态德育教育突破了传统德育教育,将人与自然扩充到德育范围,拓宽了高校工作者的德育工作视野。教育者要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结合道德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德育教育。将人、自然、学校、社会、家庭关系都包含在其中,扩充理论基础,使高校德育教育内容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也同时为高校工作者打开了全新的教育工作思路,借助生态环境达到育人效果,促进高校生态校园建设,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全面和谐顺利开展,完善了学生的价值观。这种有形化无形的工作方法更容易开展育人工作,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学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绿色中国梦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而生态德育教育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保证,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有利于助推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7]生态德育是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平台和谐运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绿色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环境就是民生,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道路大步前行,建设绿色的中国梦,绿色的全球梦。

五 高校进行生态德育教育路径分析

高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目前高校对于生态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内容空泛、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方法单一不恰当,各专业教育中缺乏对生态德育的渗透,没有完整的生态德育评价体系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着大学生不重视自身生态道德素养提高的原因,也有这政府、家庭、社会、学校对生态德育教育认识不到位、管理不完善的原因。所以加强对高校生态德育教育路径研究意义重大。首先要大学生自身要从思想上重视生态德育,主动学习生态德育内容,提高生态意识。另外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育:

(一)生态德育教育体系多元化,培养理性生态人

开展生态德育教育必须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完善。要将生态德育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实现全员、全方位、全程教育。

(二)编写专业教材,夯实生态德育教育理论基础

要想更好地指导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生态德育教育,让大学生受到完整、系统、全面的生态德育教育,就需要有科学参照,这不能以会议等形式为参照,而是需要高校专家联合编写适合高校大学生发展的生态德育教材,这样教材才有时代性,才能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接受能力,才能形成抓手,在高校内有效开展生态德育教育。

(三)课程设置多元化,塑成学生生态价值观

高校目前对生态德育教育的课程相对较少,而且多为边缘性课程,要想实现培养理性生态人,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符合生态德育规律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实现课程设置多元化,让高校生态德育教育内容不仅仅停留在思想方面的环境保护中,还要上升到如何去缓解生态危机、解决危机层面上,上升到道德领域,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生态德育教育,使生态德育教育课程化。

(四)注重各个学科间的渗透教育

生态涉及到各个领域,几乎各个学科都会涉及到生态问题,也就涉及到生态德育教育。高校教师要系统深入地研究自己的学科教学任务,找到与生态德育教育的结合点,在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中加入对生态德育教育要求,建立动态的、意义构建的相互渗透的空间交汇区域[8],实现学科间渗透教学,学生与课程的视域融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培养真正的理性生态人。

(五)注重生态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者素养

生态德育是创新性的德育,这就要求教育者也需要不断学习最前沿的理论知识,提高相关的专业素养,不断实践,提升自己的生态道德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教育者本身清楚自己的职能定位,有着明确的整体规划,才能更好地言传身教教育学生。

六 生态校园环境人文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在于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周围的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高校进行生态德育教育首先要重视优化校园环境。

(一)打造绿色校园、诗意校园、节能型校园

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校园绿化面积大,四季景色优美:春有樱花迎春飘香,夏有荷香莲叶田田,秋有丹枫硕果累累,冬有雪松山石林立,亭台水榭相映成趣,桂花常飘香,松柏万年青;抬头是励志名言、低首是警示知识,每座楼以“德”命名,石名、雕塑、路名、湖名都富含生态含义,每一处景区都体现节能生态,让每一处都有生态德育内涵,打造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将生态德育教育融入隐性“场”中。

(二)创建和谐校园,形成优良校风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生态德育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走向和谐状态,从而为高校生态德育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和发展动力。和谐校园文化的创建要秉承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的校园文化传统,凝练、提升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校园精神文化。[9]高校要秉承自己的办学特色,借鉴优秀文化成果,结合时代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训、校歌、校风等精神文化。

(三)优化朋辈群体环境

“同辈群体是人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境,这个群体在家庭背景、年龄、爱好和特点方便比较相似,且群体中的成员关系比较紧密。[10]”所以朋辈群体环境产生的教育效果会更明显。高校大学生在校时间要多于在家时间,所以优化朋辈群体环境,比如“绿色班级”“文明寝室”“满堂红宿舍”的评比活动、公寓文化节等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提高。

七 实践活动绿色体验化

(一)开展多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学校要按照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鼓励帮助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日常开展“弯腰行动”“光盘行动”“爱心捐赠行动”“文明修身问好行动”等,以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诚信活动等等,利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无烟日”等节日开展特色鲜明主题活动等,不断将生态德育强化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学生“弯腰”了,能主动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学生“伸手”了,能随手关掉水龙头、关掉电灯开关;学生“净嘴”了,生日吃请、乱吃零食现象少了;学生“素身”了,奇装异服没有了,长发飘飘不见了。生态德育润物无声孕育了文明行为,逐步提高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实践历练中成长成才。

(二)开展绿色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取丰富的生态保护知识,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给学生以实际施展的平台,提升道德修养的渠道。高校目前有很多志愿者队伍、公益团队、实践团体,采取暑期三下乡、支教等方式开展生态德育教育。要想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将团队打造为绿色梯形团队,以绿色实践服务活动为载体,实现社会实践道德品牌化、公益化、常态化。要围绕绿色发展理念,以社团为引领,学以致用,坚持绿色文化自信,开展绿色第二课堂,实现生态德育教育绿色化。

八 建立生态化的德育保障机制

制度的健全是高校生态德育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之一。

(一)建立校内多方联动的组织保障制度

生态德育教育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有效整合资源,管理层顶层设计要落实到位。比如党委负责统筹安排、指导工作,教务部门负责课程设置;学生部门负责引导学生会或者社团组织各项活动;宣传部门负责校园内生态德育宣传;绿化部门负责绿化校园环境;后勤部门做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等等,在细节处渗透节能意识,以管理和服务为载体,向大学生渗透生态德育教育理念。

(二)建立生态化评价体系

将生态德育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评价标准之中,要围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进行;要有自我评估机制,避免发生评价偏差;要从生态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全面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对学生生态德育教育效果进行评估。

(三)健全考评和激励制度

在进行全员全方位生态德育教育过程中,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运行制度,并将生态德育教育建设进行考评,建立完整的考评机制、奖励惩罚机制、问责机制,这样才能将生态德育教育层层开展,并且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

(四)“四位一体”,发挥政府、社会、家庭、网络的力量

生态德育教育是全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政府、社会、家庭、网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必须协调发挥这四个维度的力量,构建大学生生态德育环境。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维护作用

生态德育教育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正确导向。政府可以发挥自己的职能,促进高校之间开展生态德育教育交流、促进国内外学者开展国内、国际生态德育教育学术交流研讨,另外政府也可以采取激励机制、问责机制监督高校开展生态德育教育。

2.建设绿色家庭生态环境

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因此要提升家长的生态道德素养,引导家长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和谐的生态家庭环境,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态保护习惯,从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有利于学生生态道德素养提升。

3.整合社会生态德育资源平台

学校生态德育只是整个社会生态德育的一个子环节,社会生态环境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所以要致力建设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加强社会道德价值引导,“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风气”[11],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使生态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有必要在生态德育教育活动中引入法制教育,实现德法兼备,借助法律的力量使生态德育教育固定下来,从而成为规范,使之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规范。

发挥大众和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和宣传作用。社会舆论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使生态德育朝正确方向发展。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有着导向作用,同时通过公益广告、短片、报纸杂志的媒体专栏、文艺界的文学影视作品可以使社会生态环境优化,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4.发挥互联网的信息互通作用

网络是高校开展生态德育实践教育的又一阵地。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生态文化建设,给大学生一个生态、绿色、文明的网络环境。丰富网络文化,利用网络平台比如推送公众号等传播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影响高校大学生。

总之,高校必须加强和政府、社会、家庭、网络的联系,积极构建“四位一体”互动式生态环境,有效促进高校生态德育教育的进行。

(五)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生态德育教育是德育的一种具体形态,其内容和实施路径更需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生态道德思想和伦理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为高校生态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宝贵经验和深厚基础,这些思想经过千年历史沉淀,深邃而又朴素、简单而又实用,深深积淀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理、性格、思维定式、行为方式中。因此,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生态德育教育,就要求我们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结合时代条件赋予其新的涵义”[13],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这既是对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深化,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撑。

九 结语

“绿”是生命之色,也是教育之色。“德”是中华社稷之基,民族精神之魂,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根本。高校进行生态德育教育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基础,优化社会生态环境、校园生态环境、家庭生态环境,加强课程多元化设置,建立健全生态德育组织运行、评价激励等保障机制,借助各种平台载体,政府社会网络力量,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生态文明,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深刻领会科学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培育大学生生态思维,生态理念,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使大学生成为倡导和谐社会的先锋。[14]

参考文献

[1]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7.
[2]白继萍.绿色大学视野下高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
[3]徐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48.
[4]卞学芳.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6]卞学芳.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7]滕飞,赵琼.学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理路[J].教学与管理,2015(21):47-49.
[8]张等菊.论生态型德育课程的建构[J].现代教育论丛,2006(06):59-62+58.
[9]盖小丽.高校德育生态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10]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21.
[1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法制日报,2004-03-10.
[1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
[1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OL].新华网,2014-9-24.(2014-9-2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14]张书磊.低碳经济时代下高校生态德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5]王付欣.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十九大报告全文[N/OL].人民网,2018-03-13(.2018-03-13).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tml.
[17] 詹鹏,王崎峰.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思理路[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3):111-116+1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7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