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军校本科学员个性化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军校本科学员个性化培养的内涵入手,明确了军校本科学员个性化培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军校本科学员个性化培养模式,运用创新教育理论,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对军校本科学员个性化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军校学员;个性化培养;模式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王亚彬,赵星,荣丽卿.军校学员个性化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19-20.
治军先治校,强军必强校。当前军校对本科学员的培养普遍重视共性管理、轻视个性塑造,过分强调统一、忽视独立思考,过于强调继承、忽视创造,导致本科学员带兵能力不足甚至长远发展受限。作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和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现实需要,军校本科学员的个性化培养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一研究意义
(一)国家和军队高等教育培养要求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中央军委《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生长干部学历教育改革要“加强个性化培养,开展军队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军队院校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军委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满足军队建设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
军队院校教育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着眼战争形态发展和部队建设需求培养人才,是院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人才基本素质构成,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性化培养以挖掘学员优势潜能,培养学员创新能力为核心,对满足现阶段我军信息化建设历史任务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适应军校本科学员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员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也是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学员成长中,不仅强调传统智力能力的培养,其他创新能力同样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军校本科学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个性化特点不明显,急需根据学员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员潜能,满足学员全面发展的需求。充分体现学员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员的自我学习本质应该具有充分发挥的平台。
(四)满足新形势下学员教育管理特点的需要
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更趋多元,国际鸿沟日趋明显,学员管理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传统“管制”模式的不适应性增强;另一方面,近20年来,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学员个体的家庭状况、学习条件、人际环境社会生活经验、文化知识素养、思想基础、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学员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更趋紧迫。
二 军校学员个性化培养的目标
军校学员个性化培养目标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共同目标层面。完成大学本科专业学历教育、军政基础训练和军官首次岗位任职培训,具备优良的思想政治品质、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过硬的军事职业基础,形成较强的技术素养、工程素养、指挥素养、管理素养、领导素养。二是专业目标层面。具备该专业应有的能力素质,满足岗位任职和未来发展的需求。以装备保障专业为例,还需要具备装备保障分队指挥能力、装备保障分队组训能力、装备管理能力,及典型装备保障组织实施能力,能够军械装备保障初级指挥与技术岗位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岗位转换能力。
三 创新军校本科学员个性化培养模式
(一)创新课程设置
1.瞄准科技前沿,重视创新能力培养。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宣传。从学员入校开始,借助学校的宣传平台,让学员了解科技创新的目的和意义,并向学员介绍往届的优秀参赛作品,以及完善的培养机制,激发学员内心的探索欲望。二是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为了激发学员的科技热情和创新精神,促进学员和学员之间、学员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借助俱乐部这个平台,定期举办思想讨论。三是将科技创新引入教学。寻找科学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机制,通过前瞻性的学科领域研究带动人才培养,及时将学术成果转化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培养学员创新能力。
2.突破专业限制,设立特色培养模块。随着入学后通识教育阶段的进行,部分学员会出现不想学、不愿学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学员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满意。倘若继续按照入学时的专业进行深层次的培养,不仅没有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更是没有责任心的体现,它违背了教学育人的初心。因此,应当选择一个合适时机,给予学员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例如,在完成通识教育后,学院为学员设立特色培养模块,如“参谋管理能力模块”“学术研究力模块”“工程规划能力模块”“编程实践能力模块”等,这些特色模块与部队岗位任职需要的能力联接更加紧密,培养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3.落实选课制度,设置丰富选修内容。军队院校承担着应对未来作战样式的探索,肩负着为国防建设输送人才的使命,因此,院校要充分考虑未来战争和部队实际需求,灵活的开设、删减学科内容,确保培养出来的学员应当能够满足未来作战需求。在个性化培养理念下,学院不仅要为学员提供丰富的选修内容,更要落实选课制度,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员。让学员可以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帮助学员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使其积极主动的专研学术,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满足“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需求,从而突破封闭的课程体系,促进学员进一步构建自己喜欢领域的知识框架。
(二)创新教学方法
1.多地联合培育,开创授课新法。院校的军事氛围与部队相比略逊一筹,导致了培育出的学员很多都存在军事素养差,不了解部队,不知道到部队任职后该做些什么的情况。军校本科学员既是一名学员,更是一名军人,而部队与院校也是各有所长,采取军校与部队相联合的方式,共同培育军校本科学员最为适宜。例如,院校教员工作三年后,到基层部队进行岗位任职,去了解部队具体情况,指导部队建设发展,而后再调回院校,依据部队真实情况,去进行理论授课。
2.巧借网络平台,突破授课形式。随着现代化不断推进,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军校教育也应紧跟时代发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不再只是依靠一枝粉笔,一根教鞭,一个讲座式教学,而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突破传统授课形式的局限,开展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教员可以将授课内容按照精品课的标准提前录制,而后上传到军网的MOOC平台,为学员课下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反复观看教学内容,更能实现全军甚至是全国的教学资源共享,便于学员在课下温习课堂上的知识,理清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知识。
(三)创新考核方式
1.从时间维度,创新考核方式。“时间”是指考试是否有时间上的限制,从“固定时间”到“不固定时间”。当前,军校大部分考核方式为课终考核,通过组织一场考试来测验,评价学员的学习情况。缺乏随机检测的考核方式,让学员的学习没有了压力,很容易让学员养成“平时随便学,考前拼命学”的习惯。因此,打破考核的时间限制,不再是局限于课终,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的进行突击考核,通过考核真实地反映出学员的学习水平,帮助学员提高自身能力,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2.从记忆维度,创新考核方式。“记忆”是指考核是否允许有辅助资料和材料。诚然,在记忆准确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背、多记知识点,对知识体系构建大有裨益。但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对于能力的定义是否还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多少呢?因此,院校教育在对学员进行考核时,不应该继续停留在初级阶段的考核,而是随时时代发展,追求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层面,要理解能够运用辅助资料和网络媒介,去查阅到所需要的知识并对其灵活运用,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能力的体现。
3.从回应维度,创新考核方式。“回应”是指考核是采取笔试还是口试的方式。关于考核方式的选择,陈棣沭等人对美国多所学校不同类型课程的考核大纲和考核细则进行了案例分析,发现对不同性质类型、目标的课程,教授会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式,其成绩评定的标准和不同考核方式所占的权重也不同。从中可以意识到针对不同考核方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因此,灵活根据不同性质、类型的课程选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
四结语
军校本科学员的个性化培养,要在建立军队的共性要求与学员的个性发展相平衡的基础上,从学员的个性出发,强调开拓每一位学员的创造力和潜能,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员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满足部队需要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使每位学员将来在部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和才智,满足部队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礼锟.军校学员个性化培养[D].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2015.
[2]许伟平.面对改革,军校学员该怎么办[J].政工导刊,2017(6):20-22.
[3]张淑娟,韩启龙,马岚,等.军校学员个性化培养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03):89-91+151.
[4]温馨靓,王新凯,黄文龙,等.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9):273-274.
[5]贾晓松,王国贞.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企业,2013(12):77-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