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01 17:49: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建筑学专业五年制的培养体系中,大四下阶段的建筑设计专业课程会融入城市设计的主题研究,结合这个主题,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拓展专题,比如旧城改造、城市新区设计、社区微更新、滨水区域设计等。本教学探索,拟在城市设计主题中,通过对青岛里院街区的旧城更新与历史建筑改造,训练学生发现真实城市问题与生活需求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街区更新与建筑遗产保护性改造的设计思维,提升学生对城市更新与建筑改造类项目的设计应对能力。

关键词:城市更新;旧建筑改造;教学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于磊.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0):58-61.

一 教学研究缘起

近年来,随着城市从大规模的增量建设,逐渐到一、二线城市的存量建设,人们对城市这个有机体,更加注重的是可持续发展,大量的旧城更新项目、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以及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微更新项目都是这类存量建设再开发利用的实例。旧城更新或普通旧建筑的改造,是基于该地块或建筑在城市空间中占有优势;其次,该区域或建筑原有的功能定位或使用现状已不适应当下的经济发展或使用需求;第三,基于经济上的考虑,有些旧改项目可以节约成本,减少建筑垃圾。而遗存有历史建筑遗产的历史街区更新,应更多地侧重城市文化与底蕴的延续,不同于一般的旧城改造,历史街区改造需要设计者具备遗产保护理论与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为适应我国现阶段从增量到存量建设的转型时期,同时为了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遗产保护理论知识,在我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专门开设了一门32学时的《建筑遗产保护与相关案例分析》专业拓展理论课,并配合建筑设计专业课中的大设计作业,以“32学时理论学习+96学时实践项目设计+图纸与研究性论文”这套体系,来服务于大四下学期学生对历史街区更新与建筑遗产保护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 教学设计安排

(一)原理与基础性知识的储备


在32学时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分为十三个专题,包括了欧洲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国内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的发展;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涵盖了真实性、完整性、最小干预、合理利用、档案记录、可逆性、可识别性等原则;建筑遗产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再利用的原则、方式与模式等;木构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基本修复方法;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理论与实践,包括各自基本的概念、保护规划的编制与要求、相关案例的解析等;世界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历史环境中的建筑设计等专题内容。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重点强化学生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原理与原则,方法、技术与手段的学习。

\

 
在96学时设计专业课的实践项目训练中,以青岛里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为题,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对历史街区更新与历史建筑遗产改造的设计应对能力。旧城的更新改造不同于新建项目,新建项目一般在设计前会给出明确的规划要点或任务书,包括了地块的用地界线、明确的容积率、建筑密度与限高等,新建设计只需满足规划要求即可。但旧城改造前期是开放式的任务书,设计的大前提是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调研和测绘,目的是发现问题并拟定有针对性的任务书,尤其需要拟改造建筑遗产的现状和原始的数字化模型,这是建筑遗产保护性改造的基础。因此,教学实践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进行实地的现场调研、测绘与历史资料的收集。通过对历史背景知识、历史技术资料的收集与学习,通过大量的调研与测绘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拟定更新改造的任务书,提出自身对于历史建筑保护改造的策略与手段。

(二)历史背景知识的调查学习

这一教学设计主要安排学生对里院历史建筑遗产的相关历史背景、历史发展历程、历史技术图纸与修缮保护历程进行调查与学习。目前青岛的里院建筑大多集中于青岛四方路的历史文化街区中,多数为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殖民者为解决突增的大量人口而设计的集合式住宅,兼具了西方公寓式住宅和中国合院式住宅的特征,是具有青岛地域特色的代表性建筑类型之一[1]。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收集与学习,进一步认识所要改造历史街区与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更好地对历史街区与历史建筑进行价值认知与评价,同时提升学生资料搜集与科学研究的素养与水平。

(三)技术性图纸的测绘与收集

在对历史街区与历史建筑遗产有了基本的背景知识后,学生要多次到现场去进行实地的调研与测绘。现阶段实地测绘比较先进又常用的技术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数据信息技术等,可以对拟改造的历史建筑进行现状原始数据的测绘。另外对于旧建筑改造,还需要在改造设计前期进行结构鉴定,一般在实际项目中此类工作是由专业的结构人士来做,须对房屋是否满足现行的结构要求,是否需要加固等进行鉴定,在实践教学设计中配合专业的结构教师,让学生通过现场勘测,提出自己对于结构加固方面的思考与保护改造策略。例如学生在调研潍县路里院时,面对其中结构失效的房屋,该生提出了可持续性和可逆性改造的原则,结构加固与改造手段以置入可拆除的结构构件为主,用钢、玻璃等可拆卸的轻质材料与里院的砖木结构形成明显区分,又不影响整体的统一性(图1)。



\

无论是测绘或者结构判定工作,都需要对建筑遗产保护有一定的认知,具备建筑遗产保护的相关专业知识,因为认知有偏差,有时测绘和结构评判也会有偏差,比如人为漏掉或人为去掉自己认为不重要的结构构件[2]。因此对学生而言,在教学设计安排中要求他们建立一套对于拟改造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价体系,这套评价体系要基于大量的现场调研测绘与历史资料的调查,并用于解释自己的方案中为什么选择了修缮、局部改造或拆除,为什么舍掉或去除了某些建筑要素,这套评价体系是学生对于单纯建筑美学或空间美学改造思维的批判性反思。

(四)人文与社会学方法的调查

除了通过实地测绘来获得技术性图纸资料外,在教学设计中还要训练学生运用人文社会学方法来调查研究城市问题与真实生活需求的能力。历史街区更新一定要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利用规划相结合,要为老城注入新的产业与业态,提升老城的活力,以更新来契合城市的发展战略,同时又要保护街区传统的文化地域特征[3]。在现场调研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蹲点调查等方法,去发现目前历史街区的现状与亟待改善的问题,这包括对产业分析、人口变化、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等方面的分析。例如学生对潍县路里院人口变化的调查,学生发放问卷186份,有效问卷107份,研究发现目前潍县路里院的人员结构以留守老年人与外来打工者为主,人员结构不合理,如何吸引年轻人,激发老城活力将是学生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对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的分析,发现目前四方路街区很多地块中的里院建筑公共基础设施不足,住户家庭内部缺少独立的厨卫空间,有些建筑的墙体没有保温隔热层,窗户为单层玻璃,室内杂物堆积自然采光差,不能满足现行建筑采光标准[4],这些问题与现状都已达不到当下生活对居住的要求,是学生设计所要解决、修缮与改造的地方。学生对拟改造地块道路交通的分析,目前四方路街区内部交通问题突出,原因主要是由于早期初建时的道路规划已不适于现在机动车激增,车流量较大的情况,街区内部缺少停车场,车辆占道停车现象严重,城市更新与旧区改造需要规划解决现有的交通问题,提升道路的空间品质。学生对产业与业态的分析发现目前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产业与业态基本以餐厅、蔬果店、五金店等以满足附近居民基本生活的小商店与餐饮店为主,客户基本都是附近的居民老顾主,业态的类型单一,商业品牌少,文化、休闲、娱乐型的业态偏少,很难让游客和市民停下脚步,难以吸引年轻人与中高端消费群体的购买力。

(五)改造策略与技术手段分析

对于改造策略,应与城市经济发展和空间利用规划相适应,这里面可能需要很多专业的共同支撑,包括城市规划、社会学与经济学等。而作为建筑设计专业要告知学生自身作为建筑师的职能是什么。多数情况下,产业与业态并不是建筑师所能决定的,但建筑师的职责在于分析并告知他人什么样的建筑空间形式植入怎样的使用功能是最合适的。例如北京798工业厂房的大空间可以放置大型美术雕塑用于展览,首钢大型厚壁的混凝土筒仓可以安置对采光要求很低的演播厅等。建筑师利用自身对空间形式和使用功能的敏感度与专业度来提出合适的再利用模式。学生通过上述的调查研究、历史资料的收集、基础数据的测绘、价值的分析与评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结合自身对于历史街区更新与遗产保护专业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训练改造设计的思维。

(1)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改造策略分析。多数学生为了激发老城活力,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了较多吸引年轻人的方式。例如植入特色民宿产业,利用里院的地域特色,加固结构,修缮破损,改善住宿环境,在保护其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带动旅游业的繁荣。同时结合里院的历史氛围与空间自明性,植入创意办公,引入年轻创业群体,配置里院展览馆与文化馆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利用历史建筑改造为图书、咖啡厅、书吧等休闲娱乐和年轻人乐于消费的空间,利用文化特色带动商业发展。在留守老年人方面合理设置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如老年人或社区活动中心等,还可将一些建筑改造为适合游客与附近居民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城市会客厅等。

(2)对改造技术手段的分析。根据价值评价,依据价值的高低,保护性改造的方式分为了修缮维护、局部改造、较大规模改造与拆除新建等。针对其中不同的改造方式,学生进行了具体改造手段与方法的探讨与分析。例如对维护修缮、局部改造的技术性手段,学生为避免进行过多的改动,保留建筑原有的空间尺度,对受损结构构件进行替换或加固处理,屋顶与外立面仅做修缮复位,不合理的空间进行简单调整,增加上下水,满足住户的基本生活需求。新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可逆性,对建筑的破坏小,以客体的方式介入建筑之中,与原建筑相互分隔而又形成统一的整体。对于较大规模改造与拆除新建,学生注重与原有传统街区的统一,在建筑高度、街区尺度、建筑风格、颜色色彩、构造做法、传统元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例如学生对传统元素进行提取,将其运用在新建或大规模改造建筑之中。

三教学成果形式的呈现

最终的教学成果,要求学生进行改造设计图纸的绘制(图2),并撰写一篇研究论文,论文中要求对里院的背景、目前现状、调查研究过程、价值评价分析、改造策略与方法等进行详细的分析,训练学生整个的逻辑体系过程[5]。


\

四 结语

以青岛里院地区的旧城区改造为研究对象,训练学生对城市更新与建筑遗产保护性改造的设计思维,初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述学生作品的呈现是学生们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与努力创新的结果,也是目前对于城市更新与建筑遗产保护教学实践的阶段性思考,其中最令人值得欣慰的是学生们开始懂得从建筑师的角度,以自身的职业责任感去关心民生,深切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深切认同设计改变生活的职业理念。现阶段也是我国城市更新与旧建筑改造的重要转型期,强化与训练学生在此专题中的应对能力,为我国未来的城市更新实践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将具有重要意义[6]。

参考文献

[1]周官霖.青岛里院住宅保护与改造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38-42.
[2]王澍.中山路:一条路的复兴与一座城的复兴,杭州,中国[J].世界建筑:2012(5):114-121.
[3]王玉萍.城市旧城改造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6-10.
[4]于红霞,商钰淇,商彤.基于里院光环境的节能改造[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8,37(4):309-312.
[5]程晓青,尹思谨,王辉.大城市小生活·小设计大概念——“大栅栏微更新”的教学探索(一)[J].世界建筑,2018(4):98-103.
[6]王辉,程晓青,尹思谨.城市微更新的理论探索与思辨——“大栅栏微更新”的教学探索(二)[J].世界建筑,2018(6):110-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7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