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如今,随着国民教育热潮的不断涌现,中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国内高校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应当以自身学校发展状况以及学生特点为基础,制定科学培育同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大学上上下下的工作者以及学生都应当参与到实践之中,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们的道德素质以及职业素质。
关键词:国民教育;高职大学;实践育人活动
本文引用格式:薛少青.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校实践育人“三全四化”构建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1):23-24.
国家将立德树人摆在教育的优先位置,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全部环节,向全方位育人方向努力是所有高校应当矢志不渝坚持的目标,众所周知,高校不仅培养技术人才,也培养知识性人才,因此其教学环节务必要重视实践性以及开放性,将教书、管理以及服务育人融为一体,在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探索高校实践育人“三全四化”的培育路径。
一 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在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中,有关工作者应当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首位。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他们走入社会,提高自我并胜任工作之时所需的科学知识以及技能等,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和高校的教学目标是相匹配的。通过分析中国众多高校的教育现状以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可知,核心素养的灵魂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校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底蕴,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1]。高校大学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寻找正确路径之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育道德人
中国是重视道德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德者,国家之基也。”的说法,高校应当沿袭传统,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断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明确教育的内容以及目标。一般而言,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为社会主义道德、中国传统伦理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不同道德观教育的目标各有差异,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其中,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重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以及民族精神;职业道德教育重在让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形成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职业道德理念,形成职业责任感,提高学生们的劳动素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目标在于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明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了解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觉等核心素养[2]。
(二)培育社会人
将来,高校大学生是奋战在国内众多岗位前线的工作人员,在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在制定培育社会人的目标之时,应当从在帮助学生提早融入、参与社会生活并形成特定责任感、熟知当代社会规范以及履行特定社会角色方面入手。其中,形成一定责任感为高校培育社会人的关键所在。其具体表现是学生在平衡朋友、家庭以及社会集体等各社会主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以及行为。实践表明,帮助学生形成优良态度以及规范行为的途径为实践,因此,高校应当定期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亲身参与社会调查活动,走进周围社区服务老人等,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
(三)培育全面发展的个体
如今,众多高校逐渐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回顾中国传统教育历程,先前很多学校将教授学生学会科学以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高校评价考核工作的分数标准为“考分高=成功”,长此以往,学生自身发展存在众多局限,尽管有很多学生成绩名列前茅,但是他们并不会将知识付诸于实践之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学生是不完美的,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学生应当重视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将科学以及专业理论学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还应当增强自身的实践水平,促进自身全面发展[3]。
二 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践育人“三全四化”模式的构建
实践表明,采用“三全四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使用该教学模式之时,应当明确育人周期以及主体、载体,合理平衡三者的关系,其中,育人周期应当以实践为主,贯穿所有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活动,育人主体应当为全部教育工作者以及学习者,育人载体为社会全体人员,只有全体社会人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践行育人的目标,才能保证育人工作朝着常态化以及多样化等方向迈进。具体方法如下:
(一)教育全程覆盖实践育人周期
核心素养下的高校育人周期应当全面并且符合学生实际现状,要把学生刚进入学校的那一霎那当作育人的起点,终点为学生毕业实习直到踏出学校的大门。由于不同学生从小接受教育以及生活环境存在差异,导致他们自身的生理以及心理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随着学生后天不断接受社会以及学校教育,他们的先天优势逐渐减弱,后天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实践表明,大学生的后天学习能力能够决定其是否成功,而在提高学生后天学习能力中,社会社会实践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前提为在教学全过程不断进行实践教育。纵观传统教育实践,很多高校的教育重心向专业教育倾斜,忽视学生的实习教育,导致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降低,实践能力减弱,因此高校在今后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当注重各个阶段的实践情况。在始业学习阶段,高校应当为学生提前安排学校开放日,为新生提供提前熟知校园环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走进学校,了解学校历史以及设施布置,课程安排情况等;高校教师要在新生入学期间,定期举办座谈会以及主题班会等,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氛围,尽快适应崭新的大学环境。在专业教育阶段,学校应当为大学生安排实践育人课程,在安排课程之时,应当以让学生学会操作、将课程变得更加开放为前提,帮助大学生养成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并敢于提出质疑的良好习惯,改变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在毕业实习阶段,高校应当将社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放在首位,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目标指导下,利用工与学项目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设置专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保证大学指导教师能够和学生共同合作,进入与学生专业相匹配的公司实习,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提前适应岗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
(二)保证实践育人主体百分百参与
为保证所有主体都可参与到高校教学活动中,有关部门应当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和教师体系,保证实践育人载体的全方位联动。不仅如此,高校在进行实践育人工作之时,应当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常态性以及多样性。首先、整合各个主体资源,高校应当不断整合地方、公司以及网络等资源,设置专门的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的基地;其次、使用项目运作的方式,严格管理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管是学生刚入学,还是毕业实习结束,一刻都不能放松,连续不断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再次、提高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学生可以在寒假以及暑假等时间比较长的假期,积极走进当地社团以及学校,为需要帮助的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还可以去贫困山区教学生,为敬老院提供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在参与这些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责任感。
三 基于高校大学生实践育人“三全四化”模式构建的经验总结及创新路径
首先,高校要以大学生实际发展现状为前提,明确学生实践情况,以此为基础建设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在核心素养体系的指导下,不断探寻实践育人新方法。在确定育人方法过程中,务以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抓住核心素养最主要以及最基本的特征,即综合性以及可迁移性等,综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另外,由于核心素养中具有很多隐性知识以及态度精神,所以高校建设的实践应当将可操作性放在第一位[5]。
第二,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场所,不断增加高校以及社会实践内容。首先,了解高校大学生乐于实践的场所,高校可以此为基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不应当局限在学校校园中,还应当拓展到社区以及各个企业中,让学生把握当代社会动向,及时发现自身发展不足,用知识武装并提高自己。其次、形成社会、家庭、学校的实践布局,让学生家庭以及全社会都重视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创造时间机会,改变知识最重要的错误思想,让全社会都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四 结语
如今,中国要想提高自身经济实力以及竞争力,就要从提高大学生素质入手,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岗位的关键人才,因此国内高校在培育学生之时,应当坚持培育道德人以及职业人并重的目标,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提高高大学生们的道德素质以及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初杏.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9):37-38.
[2]叶欣欣.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模式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7):43-44.
[3]师梦雅,郭斌,王福鑫,等.基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背景下的网络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7):183-184.
[4]唐慧玲.以实践育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3):49-50.
[5]梅红,宋晓平.论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与实现——从美国通识教育到“社会人”的全面发展[J].高教探索,2014(02):62-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665.html